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摘要】: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有着密切的关系。即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艺术批评是艺术欣赏的升华和发展。但同时,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关键词】: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或美学中,多是把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相比较而论的。艺术作品价值与功能的显现,主要依赖于公众对它的欣赏。艺术欣赏是艺术实践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对促进人类艺术的演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艺术批评是建立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从广义上讲,艺术批评是艺术批评家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行为、艺术理论、艺术思潮与艺术运动等方面进行客观性的探讨和分析。1.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就是指审美或反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心理过程和审美或反审美的创造活动。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见水的涟漪不断扩大,他欣赏自己的创作,并从中得到无比的快乐┉以此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产生的愉悦。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一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一方面,艺术创作不仅生产了艺术品,同时也生产了艺术品的欣赏者。另一方面,欣赏者不仅最终实现着艺术品的创造,同时欣赏者的需求、趣味、消费能力也构成为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艺术价值圈。艺术欣赏是由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艺术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不断循环往复,逐渐深化并得到更多的认识成果。当人们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接触到艺术作品时,便产生了感觉。感觉是对作品形式或艺术形象外在状况的反映,它是艺术欣赏活动的第一步。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了知觉。知觉形象比作品中的形象更为具体和饱满,因为它渗透了欣赏者的情感与愿望等。通过知觉形象促使欣赏者的思维活动纵横驰骋,给所欣赏的对象以更大的补充和丰富。例如一位不懂艺术的农妇在面对齐白石所画的《虾趣》图时,会站住欣赏并赞叹:”真像啊,就和活的一模一样。”这就是农妇在欣赏的过程中,将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留存在头脑中的虾的形象,与画面上的虾进行对比,所得出的结论,情不自禁地赞扬画家的艺术创作,自己也得到一定的艺术享受。在广大群众的欣赏活动中,较多是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自己直观的艺术感觉,对作品进行评价。因而在很多时候,这种欣赏活动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对作品进行深入反复的欣赏,才能进入理性阶段。艺术欣赏这种认识活动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现象,由于欣赏者的思想水平、生活经验和艺术感觉的不同,欣赏活动也就迥然不同。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在感性阶段常常伴有一定比较、分析、判断等理性活动;而在理性认识阶段,又总是离不开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艺术欣赏活动,是由作品中生动的艺术形象,刺激了欣赏者的情绪而引起的。因此,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始终包含欣赏者的感情,并且欣赏者的感情总是随着作品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艺术欣赏总是充满着幻想和想象。欣赏者对于欣赏的对象,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进行积极的再创造。面对艺术作品,欣赏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并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通过联想和想象,给作品形象以补充,使艺术形象更加具体更加丰富,从而使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从作品本身来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主要是一些真实反映了时代面貌,对生活有着真知灼见,在艺术上富有独创性的作品。艺术欣赏中共鸣现象的产生,除了欣赏主体和欣赏对象本身外,还与欣赏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非常操心的穷困的人对最美的戏剧没有感觉。”欣赏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他们的遭遇是产生共鸣的重要条件。在建国初期农村开始清匪反霸时,演出的戏剧《白毛女》,当演到黄世仁要迫害喜儿时,台下的观众,一位战士因为看得太投入,而将所演的剧情当成为事实,差点举枪打死演黄世仁的演员。这是因为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生活相类似,从而引起了共鸣。宋人苏东坡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郭熙也曾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等等,这些都是欣赏者在品评艺术作品或一个艺术行为过程展示后的感想。作品触动观赏者心灵的过程,也就是公众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艺术欣赏行为,艺术家熔铸在艺术作品中的深刻思想才能被欣赏者领略和知晓。同时,欣赏者只有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内心情感才能更集中更有效的被感染和震荡。当然,人类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的艺术思潮此起彼伏的原因,在于人类艺术欣赏活动的不断演进与发展。如果没有了人类不断拓展的审美或反审美的欣赏欲望,以及不断提高的审美或反审美的艺术欣赏水平,艺术将始终是处于举步不前的境地。所以,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价值、功能、作用的显现,就是依赖有公众参与的艺术欣赏活动。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多以具象、写实的艺术形象来反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产生了巨大地变化,一些前卫的艺术,如当下的现代或后现代主义艺术,以一种超常规的表现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欣赏者或许不能真正读懂或理解这些艺术作品,但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行为展示和艺术作品创造,并不因为人们一时读不懂它或不能理解它而不再出现了,人类艺术发展从历史、当下、未来的各种创造现象,都有它产生的自然原因。当代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也是人类自然的、必然的艺术创造行为。人类的艺术创造行为,只要是表现了出来,它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旦艺术家的艺术行为具有了独立的特性,那么它也就可以成为欣赏的客体。总之,艺术需要创造精神,倘若艺术创作老停留在一些熟悉的形式上,最终也不能获得更多艺术审美欣赏上的满足。人类获得艺术欣赏的满足感,始终是建立在欣赏主体对可欣赏性客体--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判断、理解和再创造上。欣赏者与欣赏对象应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的作品,是很难激起欣赏者的热情的。反之,若欣赏者缺乏必要的情感和想象力,那么即使是面对着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得不到应有的艺术享受。2.艺术批评艺术批评被称为”运动着的美学”。从一定的阶级立场、观点出发,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成败、功过做出评价,这便是艺术批评,亦可叫艺术评论。在艺术作品中,思想和观念融合在艺术形象里,倾向性越隐蔽越好;而艺术批评则相反,通过对作品的剖释,对艺术家的研究,对艺术现象的分析,把隐藏在作品中的思想观点揭示出来,把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一些含有本质意义的现象,加以综合和概括,使之上升为带有规律性的理论,从而推动艺术实践运动的发展。艺术批评也和艺术创作一样,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需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艺术批评家除了对具体的批评对象做出客观的鉴别、评价之外,还需要批评家对其做出较为独立主观的判断。艺术批评是由基本批评和学术批评所组成的。基础批评是指揭示出评价对象的优、缺点。其在特定社会历史时期,具有较强的权威主导性,它对特定社会结构中的人们影响较大。学术批评则是一种具有较强观念形态的批评。它不仅要揭示出批评对象的优、缺点,还要能够提出具有主观开放性与创造指导性的建议与观念,以有力的影响或指导特定社会中的艺术思潮、艺术运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市场等进行有效运做与积极的发展。艺术批评在人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艺术批评能有力地促进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因为艺术批评的程度与质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艺术家个体或群体的艺术创造认识和行为。其次,艺术批评能有力地提高艺术家的创造水平。艺术批评无论是对特定的艺术思潮、艺术现象,还是某一艺术家个体及其艺术作品的评论,都能起到引导、启迪、激励艺术家对自己艺术作品、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进行再认识再思考的作用。第三,艺术批评能有效地提高特定社会结构中人民的艺术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它能在客观上起到引导艺术欣赏者顺利地进行艺术欣赏活动的作用,并能使欣赏者获得艺术欣赏的愉悦与满足,从而能更有效地提升欣赏者的内在情感和欣赏水平。同时,艺术批评不仅能将特定社会存有的艺术思潮、艺术观念等的界论提供给艺术者及艺术欣赏者,使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行为得以深入发展;还能将特定社会的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艺术理论等加以有效评判后推荐到艺术发展史的宝库中,以丰富人类艺术文化的精神财富宝库。艺术批评是在艺术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如中国的绘画艺术批评是在魏晋时期才开始的。其出现的原因,就在于魏晋时期已出现一批有具体历史记载的专业画家及创作队伍。其中齐梁的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就首次提出了流传万代的品评画家的”六法”标准。艺术批评发展到当代,其态势更是蓬勃兴旺,其对推动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有着密切的关系。即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艺术批评是艺术欣赏的升华和发展。但同时,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又有着明显的区别。艺术批评在艺术品与艺术欣赏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艺术欣赏活动的层次性要求艺术批评的层次性。不同的社会分工、不同的社会阶层及文化心理结构等都是影响和造成艺术欣赏活动层次性的因素,注意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活动相对应的层次性,是为了适应不同的欣赏需求。《别林斯基论文学》中讲到的”批评是哲学意识、艺术是直接意识”,即表明了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之间的关系。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批评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艺术欣赏主要是欣赏者对艺术欣赏对象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艺术欣赏者是凭着自己的主观喜好选择欣赏对象,故其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喜好特性。而艺术批评则主要侧重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对批评对象进行理智的、逻辑的、科学的、客观的鉴别评论。在艺术批评中虽然也有较强的主观性,但它主要针对的是对批评对象的客观判断,不仅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体验和判断层面,而是无论被批评的对象是否为批评家所喜爱,都要给出公正、客观、具有历史价值的鉴别评论,否则就失去了艺术批评的价值和作用。参考文献[1]孙美兰主编.《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梁玖.《艺术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3]《艺术概论》,高等艺术学院《艺术概论》编著组,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