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家庭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社会化[论文摘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启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等特点。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存在着价值观狭隘、教育方式偏失、教育内容片面和教育行为背离等现象。应该自觉加强家庭教育社会化、拓宽社会化的内容,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连动的教育网络,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人的社会性发展是贯穿于每个人一生的始终,从婴儿期开始,通过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到老年期。其中,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性初步定型的时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社会教化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外部动因,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内部影响、社会文化传播工具等对儿童实施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内化是社会教化得以实现的内在因素,是指儿童接受社会影响并对社会文化环境进行选择,从而将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化为自身的个性特征的过程。儿童的社会化是在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儿童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有许多人对此认识不足,以致出现家庭教育的失误。因此,充分认识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一、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家庭教育将家庭生活与教育活动交织在一起,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启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等特点。1启蒙性与持久不间断性。家庭是抚育儿童的摇篮,既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其中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儿童智力、体力的成长和最初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奠基的作用。同时,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教育过程,而家庭教育天然的连续性为其提供了重要保证。个体从出生到独立生活必然经历学校教育场所和教育者的变更,每一次变更,个体都有个适应过程。如,个体要适应新的教育环境、适应新的教育方法和风格、适应新的教育者等,而家庭教育就不存在这一问题。家庭这所“不变的学校”和父母这个“终生教师”对个体的影响是持久不间断的。2感染性与潜移默化性。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相互交织着,家庭中的多种因素,如自然结构、经济结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活习惯等均会在耳濡目染中渗透到孩子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同时,家长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他们的人生态度、性格脾气、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消费行为、待人接物的处世方式是儿童最直接、最经常的仿效榜样,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中接受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3灵活性和及时性。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和场所,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家长主要是通过生活过程或与孩子的共同活动中有意无意地根据社会规范、价值标准、风俗和传统习惯去引导、要求儿童,如讲究卫生,尊敬长辈,不打断他人谈话,恰当地向他人问候,不随便将他人的东西占为已有等,并对不合理的行为予以限制和惩罚。因此,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的方式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个体生活的基础在家庭,长期的朝夕相处使个体在家庭中的言谈举止是真实自然的,其优缺点、思想状况、个体特征在父母面前一览无余。父母比任何人都能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子女。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等实际表现,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并且可以通过带有血缘伦理权威性的教育来引导孩子。此外,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人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家庭教育这种广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比拟的。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以其与家庭生活相交织的独特特点,对儿童的个性、情感、思维、认知、技能、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起着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不可取代的作用。另外,家庭教育的各个特点又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与影响家庭教育的人际关系、经济条件和家庭文化等几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地影响着孩子社会化的过程。家庭教育总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来进行的,在此过程中,社会生活对儿童的影响往往主要是通过家庭的人际关系来进行的。家庭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家庭中的亲戚之间、朋友之间和邻里之间等,而在众多的人际关系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是儿童最早接触并且对其社会化影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据有关研究,父亲在男女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作用,那些早年未与父亲有接触的儿童,在其性别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安全的。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日本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如果对儿童采取保护、非干涉性、合理、民主及宽容的态度,儿童就显示出具有领导的能力、积极的情绪、态度友好等个性品质;相反,儿童则显示出适应能力差、依赖、情绪不安等个性品质。也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具有情绪传导、性格形成和行为规范等作用。父母采取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等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特点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下的儿童其社会化程度高。此外,家庭教育还受家庭的物质环境和家庭的精神文化影响。经济决定着家庭教育的物质环境,如家庭环境优美、整齐、清洁的能时刻熏陶、启迪着孩子。家庭的精神文化包括家庭的教育观念、学习氛围、行为规范、管理方式等,它通过几种相对独立的心理机制影响着儿童,具有强化、认同、理解等功能。强化,也就是父母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奖励他们认为正确的儿童的行为,惩罚他们认为违反规定的孩子的行为,同时将一定的系统的规范灌输到儿童的意识中,并且使得遵守这些规则逐渐成为儿童的习惯和内部的需要;认同,即儿童不断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模仿父母,以父母为榜样,并努力成为像父母那样的人;理解,父母有意识地观察并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敏锐地回答着他们的问题,从而帮助孩子不断形成自我意识以及交往的品质。二、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迫切希望下,我国绝大部分家庭虽然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存在教育价值观的狭隘,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和能否升学,不关心思想品德等其他方面教育的现象;也不难发现存在着教育方式偏失、方法单一的状况,导致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的误区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1教育观念重智轻德。在应试教育“考试至上”观念的引导下,许多家长对子女的个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不以为然、不屑一顾,认为智力发展才是关系子女整个一生发展的实用能力。子女的学习成绩始终是父母关注的焦点和家庭间彼此谈论的热点,看书做作业是子女生活的唯一内容。频频见诸于大众传媒的家教热、各种培训热、择校热等问题说明了家庭对子女智力教育的关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一项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中,当问及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你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及“你最关心孩子哪方面的事情”时,68%的家长把孩子的学习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身体健康,第三才是子女的个性及道德品质。殊不知父母在把子女培育成“人中之龙”的过程中要先成“人”,而人格及道德品质是成“人”的重要要素。2教育方式偏失。独生子家庭容易产生娇惯溺爱;经商家庭和不完整家庭容易对子女放任不管;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性格特征等原因也会对子女采用粗暴专制的管理方式。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娇惯溺爱、放任不管和粗暴专制的教育方式往往对孩子造成不良的个性特征;父母对孩子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效果。3教育内容单薄片面。为了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未来社会,家长普遍重视对孩子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培养和勤俭品质的养成,忽视家务劳动的锻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的家长不太注重对子女进行关心他人和社会、关心环境和自然、关心集体和服务等更高一层的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灌输,这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4教育行为背离示范。家长往往对孩子正向引导,要求较严,而自身的行为榜样与教育内容不一致甚至相反,使初步具有评判能力的儿童易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或者对教育产生怀疑、厌恶,甚至会产生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的现象,直接影响儿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心态的形成,甚至导致人格的缺陷。三、提高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力的理性思考考察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剖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是很有必要的。而家庭教育促成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教育观和有效的教育方式。1确立以发展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家庭教育观。观念指导和制约着人的行为。家长不同的教育观念支配着不同的教育方式,形成不同的教育氛围,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狭隘的家庭教育观念培育出来的是有缺陷、有隐患的个体。因此,家长应从理念上树立起与时代相符的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观念。如,孩子的健康和人格的增进,孩子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孩子有效参与民主的社会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等。2提高家长的社会化程度。子女是家长的镜子,子女从来不会忘记模仿他们的父母。家长必须明确自己在孩子社会性发展中所执行的责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从道德觉悟、知识水平、教育能力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一项道德社会学的应用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和教育方式与子女道德人格形成及人生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因此,要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须在思想修养和文化知识方面进行再社会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家长才能运用灵活创新的教育方式,营造道德与文明的家庭氛围,培育出德智双优、人格健全的子女。3拓展家庭社会化教育的内容。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应根据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突破传统的重智和育才的局限性,将体、美、劳、技的训练纳入到家庭教育的范围。尽可能提供现代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家庭物质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将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旅游观光、阅读视听、体育活动和家务劳动等方面来拓展孩子的社会化内容,使孩子在家庭活动中陶冶性情、增强体质、丰富生活,从而促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4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连动的教育网络。个体的社会性是家庭、学校、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拥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可以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向家长介绍教育学专业知识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社会是个人力、财力、信息等丰富的资源库,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开设家庭教育辅导机构或制定和实施指导计划。例如:美国密苏里州通过实施“父母作为老师(PAT)计划”对父母进行辅导;英国在中学普遍开设家政课;日本很早就为家长开办了学习班和讲座,政府还定期编辑和发送家庭教育参考资料。在我国上海一些学校也通过家长集会、“星期天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及“家庭教育报”、“教子有方”有奖征文等活动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运用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力量,形成三者连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推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