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凝血功能检查彭丹凝血系统与凝血机制凝血因子Ⅰ到ⅩⅢ共计12个(其中因子Ⅵ是血清中活化因子Va不算独立因子)加上前激肽释放酶(PK)和高相对分子质量激肽原(HMXK),目前已知共计14个。特性:因子Ⅲ由组织细胞产生,存在于细胞组织中,称为组织因子,其余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除外因子Ⅳ为Ca2+以外,其余均为糖蛋白;除外因子Ⅲ、Ⅳ外,多数在肝脏合成,其中因子Ⅱ、Ⅶ、Ⅸ、Ⅹ合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参与;大部分凝血因子血浆中无活性,需要激活发挥凝血作用。凝血机制瀑布学说——凝血过程一旦开始,各个凝血因子一个激活另一个,形成瀑布样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途径:内源、外源两大途径;阶段:凝血活酶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三个阶段。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Ⅻ活化而启动。当血管受损,内膜下胶原纤维暴露时,可激活Ⅻ为Ⅻa,进而激活Ⅺ为Ⅺa。Ⅺa在Ca2+存在时激活Ⅸa,Ⅸa再与激活的Ⅷa、PF3、Ca2+形成复合物进一步激活X。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损伤组织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液接触而启动。当组织损伤血管破裂时,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浆中的Ca2+、Ⅶ共同形成复合物进而激活因子Ⅹ。各个凝血因子检测意义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筛查外源性凝血因子异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筛查内源性凝血因子异常;凝血酶时间(TT)测定:筛查共同通路凝血因子异常。确诊试验:凝血因子活性或含量定量测定如Ⅰ、Ⅴ、Ⅶ、Ⅷ、Ⅸ、Ⅺ等因子活性含量测定以及凝血过程产生相关分子标志物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反应外源性凝血因子如Ⅱ、Ⅴ、Ⅶ、Ⅹ因子活性。PT(SEC):11.0-14.0,异常结果为较正常延长或缩短3s以上,用于出血性疾病诊断;PT(%):患者血浆PT(S)与正常对照血浆PT(S)的比率。升高主要有下面几种可能:1.高脂血症。2.口服避孕药3.血液溶血。4.自身有血栓,心血管等疾病;PT(INR):PT国际标准化比值,口服抗凝剂的监测指标,参考范围为0.9-1.1;PTA:即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参考范围80%-120%,主要用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估计。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主要临床引用包括:外源性凝血因子活性筛查;口服抗凝剂检测(其中PT(SEC)以及PT(INR)用于监测华法林的使用监测);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时用于肝功能检测;DIC筛查。结果异常常见病因PT时间延长:先天性外源性凝血因子异常;纤溶亢进;DIC低凝期;维生素K缺乏、口服抗凝剂治疗。PT时间缩短:DIC高凝期;高凝状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检测内原凝血因子Ⅶ、Ⅷ、Ⅸ、Ⅺ、PK、HMWK及纤维蛋白原活性及相关抑制物筛选试验。用于内源性凝血因子、肝素抗凝及狼疮抗凝物质检测。APTT参考范围26-36s,根据仪器试剂有所不同,异常结果为延长或缩短10s以上。临床引用包括:内源性凝血因子活性筛查;肝素治疗监测;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监测;狼疮抗凝物质监测。结果异常常见病因APTT时间延长:先天性内源性凝血因子异常如血友病A(缺乏因子Ⅲ)、血友病B(缺乏因子Ⅸ);DIC低凝期;肝素治疗;肝病;异常抗凝物质增多。APTT时间缩短:DIC高凝期;高凝状态。凝血酶时间(TT):主要用于筛查纤维蛋白原含量以及结构有无异常,循环中肝素样抗凝物有无增多,以及有无病理性抗凝物质如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等。TT参考范围16-18s测定值较正常质增多3s以上有意义。临床应用主要有: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构异常筛查;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筛查;纤溶亢进筛查。结果异常常见病因TT时间延长: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原结构或含量异常;抗凝或溶栓治疗。纤维蛋白原测定(Fg):参考范围:2-4g/L。结果异常常见病因含量减低:先天性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肝病;DIC;原发性纤溶亢进;溶栓治疗。含量增高: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凝血因子活性检查:活性减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二聚体检测:D-二聚体(D-Dimer,D-D)是交朕纤维蛋白(Fb)特异的降解产物,它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D-二聚体增高伴随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恶性肿瘤(乳腺癌、卵巢癌、急性白血病等)、手术、创伤后、溶栓治疗后、脑血管疾病、严重感染、脓毒血症、坏疽等、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先兆子痫、妊娠、其他疾病如甲减、慢性肝病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是在纤溶亢进时产生的纤溶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分解后产生的降解产物的总称。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测定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试验。定性阴性;定量1~5mg/L;原发性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高时,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含量升高,可出现明显的沉淀峰。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结果异常常见病因增高意义: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血管栓塞性疾病(心肌梗死、闭塞性脑血管病、深部静脉血栓);白血病化疗诱导期后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尿毒症、肝脏疾患或各种肿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个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过去曾称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消耗性凝血病,最近有人认为以消耗性血栓出血性疾病为妥,但最常用的仍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因:造成DIC的病因很多感染最常见,恶性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以及广泛组织创伤、体外循环、产科意外等。DIC生理特点和发展过程:高凝期:各种病因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酶生成增多,微血栓大量形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消耗性低凝期:凝血酶和微血栓的形成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大量消耗而减少,同时因继发性纤溶系统功能增强,血液处于低凝状态,有出血表现。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凝血酶及XIIa等激活了纤溶系统,使大量的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加上FDP形成,使纤溶和抗凝作用大大增强,故此期出血十分明显。概念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现象(简称纤溶)。纤溶活性异常增强,即称为纤溶亢进。继发性纤溶亢进症,如血栓性疾病、DIC等,由于疾病前期凝血机制增强,纤维蛋白大量生成,继而引起纤溶亢进,因此D—二聚体阳性或显著升高。由于DIC是在某些疾病基础上经各种诱发因素作用而产生的病理生理过程,因而根据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不同,实验室检查项目也有所侧重。且迄今为止尚无一种特异性的独立指标可对DIC作出准确诊断,因而下列指标仅作为常规筛选指标之一。高凝期:PT时间缩短、APTT时间缩短;低凝期:PT时间延长、APTT时间延长、Fg减少;继发性纤溶亢进期:TT时间延长、D-二聚体增高、FDP增高。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