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的体会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譬如语文,除了一本课本外,就是一大堆练习,其它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就语文而言,它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老师更多地引导学生进入“大语文”的天地。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课程的“教学过程”变得灵动活泼,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而是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新课程的“教学时空”变得延展开放,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封闭、狭小,眼界限于书本的藩篱。新课程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作文离不开生活,要引导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身边的真人真事,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吸纳多面向的智能结晶,这是文学欣赏或创作的基础。写作先有广泛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再加上敏锐的心思、良好的语文能力和纯熟的写作技巧,才能写出一篇篇精采的文章。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评论大众话题,积累生动具体的素材的习惯。老舍先生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自己周围的人物、事物、景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此及彼,多分析,感悟人生真谛。学生懂得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时时睁大一双锐利的眼睛,带着一颗像雷达一样敏感的心灵,就会拥有生活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引导学生结合他们的理想与信念,梦想与现实,多用心体会,培养高尚的人格,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用自己的豪言壮语记录下来,如此一下笔就会自然流露,真诚良善的本性,加上言之有物,才会是一篇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好的文章。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对于语文作文的教学也是如此。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从一开始几乎都先是一个优秀的读者。读书不但可以使我们从书中懂得世间各方面的道理,而且可以让我们从古今各大家的文章上学得词句的美丽和风格的清高。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言语索然无味。”“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可见阅读的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呢?首先,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遵循“先求其广再求其精”的原则。在广泛的阅读中,撷取自己学习所需要的素材。大量的阅读对个人写作能力、写作创作思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汇或片段摘录下来,并且即兴写下自己随感心得,挖掘文字的美,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这是平时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方式。最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对于论述类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实用类的文章,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则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能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过多分析。文学类作品,则强调感受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生平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强课外阅读,留心不同作品中对自己写作有用的各个细节,注意积累,加强训练,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提高。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要求得教学的有效,前提是有序。要求得高中作文教学的实效与高效,必须依据新教材进行作文训练序列重构,使之有序化。现行语文教材,“表达与交流”与“阅读与鉴赏”相对应,体现了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和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语文课程,克服了学科中心和技术主义倾向。但是,现行的作文教学,考虑较多的是内容系列,过程系列和方法系列,而弱化了能力系列、素养系列。因此,我们在进行作文训练序列重构时,必须把内容系列、过程系列、方法系列与能力系列、素养系列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严实严谨的作文训练系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作文训练序列化。作文教学,贵在创新,贵在坚持,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作文水平,会有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