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学生讲解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学生讲解词发布时间:2014-05-06发布人:王怀军浏览:0(1号同学):首先欢迎大家的到来,非常高兴由我们小小志愿者讲解员为大家做讲解服务。今天为您介绍的展览是“追溯北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北京也有着三千年的建城史。最初的北京都城就建在今天的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灿烂的古燕都文化就是从这里孕育而生的。为了纪念北京建城,同时保护和展示古燕国的文明,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于1995年8月建成并对外开放,通过展览您将了解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变迁及古燕国灿烂的文明。展柜上方陈列的是北京地区出土的从明清到战国各时期的城砖或建筑用砖,展柜中的黄土代表了先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散落在土地上的碎片表明了他们当时的生活文化面貌。现在就让我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探寻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源头。(2号同学):这是明代城墙砖,展柜中陈列的瓷片分别为明清、民国时期的。这是金代建筑上用砖,为加大摩擦力,建筑上的这类砖都是勾缝砖。瓷片为金、元时期的。这是辽代建筑砖,也是勾缝砖,但比金代的勾缝略细些。这是唐砖,大家看到唐砖的勾缝比以上朝代勾缝砖更细,所以说年代越久远,这类勾缝砖的缝隙越细。这是东汉硬纹砖,这件是东汉画像砖。这是战国筒瓦,展柜中陈列的是战国时期的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所以说,北京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二)第一展厅(1号同学):若要探寻北京的起源,就要首先了解北京的自然地理和她的史前史。北京处在地理单元过度性地带,在她的西、北是中国大陆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北京自古也是连接中原、东北亚和蒙古高原的交通枢纽,定居在此的农业人口长期和周边的游牧人群进行着持续的拉锯战。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开始了定居的生活方式。这是平谷上宅遗址出土了先民们都生活用具,这是房山的镇江营遗址发现的陶制生活用具。到了铜石并用时代的早期,也就是公元前3500至公元前2600年,中国社会开始向文明迈进。这是在昌平出土的生活用具。器物的形状与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器物。历史的脚步在继续前进着。(2号同学):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中国历史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也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是商时期,在平谷刘家河出土的一组器物。金耳环、金臂钏是北京地区出土最早的金器。这两件金器在当时是男性佩戴的装饰品。金饰品的造型带有明显的草原特点,说明此时北京地区的先民们有周边的草原民族有了广泛的交流。生活用具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先进的器物,如这件陶甗,器物下部用来装水,中间有篦子,上部放食物,是古代的蒸锅。这也说明古代的先民们已经学会利用蒸汽了。尽管黄河、长江流域早在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众多城邑,北京地区也早已有人类在此定居生活,但此时她仍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第一座城市。直到公元前1046年,周人抵达,才建立起自己的第一座城市。(三)中央大厅(1号同学):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周王朝建立。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周王命重臣召公为燕国燕侯。北京终于修筑起自己的第一道城墙。燕国初都的建立开创了北京的第一座古城,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西周燕国的初都遗址,就建在今天的房山区琉璃河此地。早在唐辽时期,琉璃河遗址就已被人们所知。期间坎坎坷坷,虽也有一些小的发掘,但始终没有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直到1964年,琉璃河黄土坡一村民在自家地里挖菜窖时,挖出两件青铜器。考古工作者根据这一线索开始对遗址进行大面积发掘。经过30多年的考古调查和研究,古燕国神秘的面纱才被徐徐揭开。(2号同学):该遗址占地5.25平方公里,目前重要的发现有:城墙基础、宫殿区及墓葬区等。是目前发现的西周诸侯国都城遗址中,唯一一处既有城址又有墓葬的遗址,因此于1988年被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平面约为东西向长方形。白颜色显示的是燕都城墙。北半部保存较好,南部则被大石河冲毁。北墙全长829米,东、西城墙各存有300余米。在城的东北角处还发现了一段横穿城墙底部的排水沟,长约9米,宽约1.2米,用鹅卵石砌成。城内有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平民居住区等。蓝色显示的是宫殿区,桔黄色显示的是先民们的祭祀区。墓葬区集中在城址东部的黄土坡村周围。从73年至今,总共发掘了三百多座墓葬和三十多座车马坑。出土了数万件文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3000年前北京灿烂的古燕都文化。(四)第二展厅(1号同学):琉璃河西周燕都的城墙是由黄土夯筑而成。有的部分底部挖有浅槽,有的部分则是直接在略经平整的地面上夯筑。夯层厚约0.2厘米,夯窝直径3-5厘米。夯筑的比较密集。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圆形的夯窝。这是燕都先民们的生活用具。这件是鬲,是古人煮饭用的锅。这件是甑,把两件摞在一起,就是一件陶甗,可以用来蒸食物。不同于以前的陶甗,这件器物是可以拆分开的,非常方便,所以说一件小小的用具都体现出先民的聪明才智。在城内好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请看这边。(2号同学):城址内还出土了重要建筑物上才能使用的板瓦,板瓦在全国西周考古中发现极少。宫殿区周围发现有陶制的下水管道。宫殿区的西南可能是大型活动场所,发现4处用于祭祀的牛、马坑和数十片占卜用的甲骨。周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前,先对龟甲或兽骨进行打磨修整,西周时一般在卜骨上施圆钻、在龟甲上施方凿。钻凿的目地是为了使局部骨、甲变薄,以便占卜灼烧时开裂兆纹。在城内不仅发现有烧制陶器的陶窑,还出土了铸造青铜器的陶范。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般只在大型都城铸造,所以陶范的发现表明至少有一部分铜器是在燕都本地铸造的。,这件陶范也再一次证明了琉璃河遗址是燕国初都遗址。。现在我们将要参观的是遗址的墓葬展示区。(五)墓葬区展厅(1号同学):大家现在进入的展厅为墓葬区,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墓葬区的概况。墓葬区集中在城址东部的黄土坡村周围。从73年至今,总共发掘了三百多座墓葬和车马坑,近年的勘探显示村中也埋有墓葬和车马坑。墓葬主要是通过“洛阳铲”勘探发现的,这件器物就是用来勘探的洛阳铲。本展厅展出的是1974年发掘,并在原地保留下来的2座主人墓和2座随葬的车马坑。我们眼前的这座墓葬是53号主人墓,是西周时期的中等贵族,墓主人身高1.84cm是45岁左右的男性,在他的身边陪葬有两名奴隶,一名十八九岁、另一名十三四岁。看完这座墓葬,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展柜里的展品,这三件展品其中最精湛的就是中间这件伯矩鬲,这件器物器足、器身、器盖、盖钮全部采用牛头做装饰,共有立体和浮雕的牛头装饰7个,因此俗称作牛头鬲,是西周青铜器中的一件艺术杰作,被誉为国宝重器。我的讲解到这,接下来的内容由下一位同学为大家讲解。(2号同学):大家看到的屏幕为幻影成像,展示的器物是出土于53号主人墓的攸簋。展柜中的器物叫作堇鼎通高62厘米,重41.5公斤,是迄今北京地区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这座墓葬为52号主人墓,墓主人骨殖腐朽不存,但殉人的骨架却保存完好。主人骨殖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甚至石化,是因为它能及时从土壤中不断补充自然流失的矿物质。主人骨骼放置在棺椁中,长期与土壤隔绝,而殉人仅裹一层席子,两者与土壤接触的密切程度不同,就导致了它们不同的保存状况。大家已经看完了两座原地保存的墓葬。由下一位同学为您介绍,琉璃河遗址中最为重要的1193号墓葬、及其出土的器物。(3号同学):1193号大墓是琉璃河燕都遗址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被认为是第一代燕侯的墓葬。它的四个角各有一条土沟,有人把它们叫作墓道。四条墓道的大墓是商周时期级别最高的墓葬。也有认为1193号大墓的土沟不是墓道,而是施工或下棺椁用的索道。称其为下棺椁用的索道。克盉、克罍出土于1193号大墓,无疑是燕都遗址出土的最珍贵的文物,两器器盖及口沿内部铸有两篇内容基本相同的铭文6行43个字,铭文记述的是周王赞扬召公,册封克为燕候,并授民疆土这一重要史实。下面我们从这边上二楼继续参观遗址内出土的文物。(六)二楼展厅1漆器(刘健)中国最早的漆器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年的河姆渡文化。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出土的漆器继承和发展了商代以来雕花、贴金箔和镶嵌绿松石等技术,代表了这一时期最高工艺水平。如展柜中的漆豆、漆觚、漆罍等。漆觚和漆罍是酒器,漆豆用来盛调味品,他们全出自大中型墓葬属于礼器范畴,具有和青铜礼器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玉器.:(王棒)我国是世界上认识玉最早的国家,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玉是奴隶主贵族身份和权利的象征,有古之君子必佩玉的说法。这里展出的玉器充分显示了燕国玉石工艺水平,比如这件项链就是由179个饰件组成,其中玛瑙110件,绿松石48件,玉21件。代表当时制作水平的还有各种动物形饰品如:玉虎、玉鸟等。长期以来,玉一直是贵族专用品。只有到了隋唐时期,玉才从贵族手中转向民间。在西周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兵器,有长兵器、短兵器和远程兵器。剑在中国古代是身份的标志,它的起源目前有多种说法,准确的起源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考证。3.青铜器展厅:(应尽刚)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今天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青铜是因为这种合金经过几千年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绿色的锈。这个展柜展出的是炊器和食器,鼎和鬲是用来煮食物的,簋是用来盛食物的。鼎是重要的一件礼器,西周时期有完整的用鼎制度,成语一言九鼎就是取自西周的列鼎制度。中国酒文化历史久远,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就有了酿酒业。酒器也随之发展起来。爵、觚、觯为饮酒器,卣、尊、盉、罍为盛酒器,周克商后吸取殷人酗酒覆国的教训,导致了酒器在两周礼器中地位的下降。周人往往使用清水来敬献神灵。4.原始瓷器:(蔡兆薪)原始瓷器在我国北方非常少见,是用长江中下游的高岭土烧制而成,它的表面施石灰釉,颜色呈青或青绿色。,为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工艺基础,也反映了西周早期燕地与长江流域的文化交流。燕国的制陶业在当时也是十分发达的。西周时期燕国的陶器主要以绳纹为主,但也仿照青铜礼器的样子制作陶器。不仅式样美观大方,花纹也极精致。请从这边下楼继续参观。(墓葬区4号同学):看完了主人墓,现在由我为大家介绍52号车马坑。这座墓是为52号墓主人随葬的车马坑,因距地表较浅,车的上部已遭破坏。坑内葬有一辆马车、四匹马,马车的具体情况由下一位同学为大家详细的讲解。现在我们来参观旁边的两个展柜,一个展柜为随葬的狗骨架,另一个展柜为西周时期的席纹。(墓葬区5号同学):这是在居住址内出土的一组陶制生活用具。在这组器物中,我们发现商代类型的器物很多,而周人惯用的器形很少,这就说明了,在西周早期,管理燕国的周人贵族只有少数生活在此,而真正生活在此地是那些商代遗民。这是遗址中出土的车马器。就是装饰车和马的青铜构件。琉璃河商周遗址在已发掘的30多座车马坑中,都出有青铜车马器。这是装饰车轴两端的,中间插入的是车辖,是防止车在行驶中滑落。管辖一词最初就是从车马器上得来的。这是装饰在车辕首端的饰件---辕首饰,这是虎头辕首饰,西周时期的车辕首饰一般以兽头形居多。下面请大家继续参观下一个墓葬。(墓葬区6号同学):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是燕国贵族攸的随葬墓。(6马车马坑)这座车马坑位于“攸”的墓葬南侧约35米,尽管距离较远,但却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坑内埋葬6马、1人、2狗。6匹马分作两排,第一排4马,第二排2马。第一排最西侧的一匹马的腹下、第二排两马之间,各殉狗1条。坑北部相当于车厢的位置埋葬1殉人,身高只有1.5米,应该是个年幼的车夫。这个孩子还有马和狗,都是“攸”在天国出行、打猎的伴侣。从遗址的发掘、特别是对护城河的发掘情况看,在大约使用了一百多年后,这座城市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又过了大约一百年,城址的护城河完全淤塞了,说明这座城市已被放弃,燕国都城迁移到了其他地方。下一个展厅展示的东周时期北京地区发展情况。两周展厅(1号同学):现在这个展厅展示的是北京地区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这是在昌平出土的一组器物,墓葬中出土的鹰首剑和马首剑这种带有草原文化特色的器物,充分显示出当时北京地区的人类活动是多元性的。他们既保留自己中原文化的生活方式,也接受周边外来的文化。这在延庆玉皇庙墓葬中也有体现。这是一处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墓地,墓中出土了大量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