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专题—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1)地壳运动运动形式岩层运动方向岩层变化地表形态举例相互关系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水平位移、弯曲变形断裂带、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①相伴发生②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有主次之分。全球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隆起或凹陷高低起伏、海陆变迁台湾海峡、那不勒斯湾意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类型形成特点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沿地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的有流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而形成岩石纹和气孔(玄武岩)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形成岩石层理构造、含有化石(石灰石)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片理构造(大理岩)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判读技巧①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是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基础②各类岩石要熔融形成岩浆,大多要经过变质,因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箭头指向的为变质岩③三大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并含有化石,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其次是重力势能主要形式—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碎屑物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等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等海水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等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堆积作用流水堆积形成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结论:外力作用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总结;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存在,共同对地表形态变化起作用。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3、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由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波状弯曲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即褶皱的一个弯曲,它有两个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褶皱形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形形态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未侵蚀地侵蚀后地形形背斜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为谷地石油、天然气埋藏区①岩层封闭②常有“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隧洞的良好选址①天然拱形,结构稳定②不易储水③工程量小向斜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地下水储藏区①底部低凹②易汇集水、煤判断向斜与背斜的依据是岩层的形态,而不是地表形态(2)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层: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相对明显的位移称之为断层如果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沉的岩体会形成谷地或低地,称之为地堑。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称之为地垒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大型工程回避处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3)火山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的地质结构。火山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的,联系火山口和岩浆且位于火山锥中的是火山通道火山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富士山属于休眠火山(4)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山地地区的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原因是山地地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因此修建交通运输干线成本高、难度大,而公路与铁路相比,成本相对较低、难度较小3、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三种基本河流侵蚀:溯源侵蚀,侧蚀和下蚀作用类型概念对地貌的影响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使河床加宽,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V”字形河谷: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候的河谷深而窄,剖面呈“V”型。河谷深度远大于宽度时称为嶂谷,深向侵蚀为主,侧向侵蚀不明显。谷地两壁险峻陡峭。位于构造上升地区,易形成“V”字形河谷。“U”字形河谷:“V”形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这时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浅而宽的”U“形。(2)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作用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起来,形成沉积地貌河流沉积地貌主要表现为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和河口三角洲河流堆积地貌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对农业影响洪积-冲击平原山前水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多个洪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洪积扇顶端到边缘地是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物由粗变细土壤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将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土壤肥沃,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定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河水流速减慢,加上海潮顶托,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土壤肥沃,易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形成三角州的有利条件:①丰富的泥沙来源②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③入海口的海滨地区地形平坦,水深较浅冲积平原示意图①冲积平原堆积物颗粒通常较为粗大、下渗条件较好②冲积平原处水量丰富,位于河流出山口,水源补给良好③冲积平原处地层一般具有良好的隔水层,有利于水分的保存河流阶地:每一级阶地由平坦的或微向河流倾斜的阶地面和陡峭的阶坡组成,由河漫滩向河谷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梯二级阶梯…成因:地壳的间歇性抬升,在地壳平静期河流地质作用以左右的侧向侵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河谷。在地质抬升期,河流以向下侵蚀为主形成陡坡河漫滩:河流长期侧向侵蚀使谷底加宽,河流在谷地仅占一部分,其余都是河漫滩。形成河漫滩以后河流在自己形成的谷地平原上流动完全不受谷壁的限制,这种河流称为自由河曲。(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分布原因聚落形状高原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多呈狭长的带状山区洪积扇冲击上和河漫滩平原地形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呈明显的条带状平原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带状、团状并不是所有的冲击平原地区都是聚落的密集区。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亚马孙平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