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公式定理汇集十六章: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性质:(1)(a)2=a(a≥0);(2)aa2(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ab=a·b(a≥0,b≥0);bbaa(b≥0,a0).(4)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cba222,还可得22cab,22bca,22acb;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cba22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定理中a,b,c及222abc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222acb,那么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为斜边)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一.平行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角: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对角相等;边: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对角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面积:①S=底高=ah;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④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⑤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矩形a(a>0)a(a<0)0(a=0);1.矩形的性质①边:对边平行且相等;②角:四个角都是指直角;③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2.矩形的判定:边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三个角都是直角(一个直角)平行四边形(321四边形ABCD是矩形.(二)菱形1.菱形的性质:①边:四条边都相等;②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③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每条对角线平分每组对角;2.菱形的判定方法: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四个边都相等(一组邻边等)平行四边形(321四边形四边形ABCD是菱形.(三)正方形1.正方形的性质:①边:四条边都相等;②角:四角都是直角;③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条对角线平分每组对角。2.正方形的判定方法:一组邻边等矩形)(一个直角)菱形(一个直角一组邻边等)平行四边形(32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4)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5)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6)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7)对角线相互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四)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DE∥BC,DE=21BC(五)几种特殊四边形的面积问题①设矩形ABCD的两邻边长分别为a,b,则S矩形=ab.②设菱形ABCD的一边长为a,高为h,则S菱形=ah;若菱形的两对角线的长分别为b,c,则S菱形=bc21③设正方形ABCD的一边长为a,则aS2正方形;若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为b,则ADBCADBCOCDBAOCDABEDCBAbS221正方形第十九章一次函数一.正比例函数1、定义:一般地,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特征:(1)k为常数,且k≠0(2)自变量的次数是1(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为全体实数。2、图象:(1)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必过点:(0,0)、(1,k)(2)性质: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x的增大y反而减小。二.一次函数1、定义:一般地,形如y=kx+b(k,b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为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特征:(1)k不为零(2)x指数为1(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为全体实数(4)b取任意实数2、图象:(1)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经过(0,b)和(-kb,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2)图像的平移:当b0时,将直线y=kx的图象向上平移b个单位;当b0时,将直线y=kx的图象向下平移b个单位.(3)必过点:(0,b)和(-kb,0)(4)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的画法.根据几何知识:经过两点能画出一条直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时,只要先描出两点,再连成直线即可.b0b0b=0k0经过第一、二、三象限经过第一、三、四象限经过第一、三象限图象从左到右上升,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经过第一、二、四象限经过第二、三、四象限经过第二、四象限图象从左到右下降,y随x的增大而减小(三).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关系式;(2)将x、y的几对值或图象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关系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中得出所求函数的解析式.(四).当直线y=k1x+b1与y=k2x+b2平行时,k1=k2且b1b2;(五).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从“数”的角度看x为何值时函数y=ax+b的值为0.2.求ax+b=0(a,b是常数,a≠0)的解,从“形”的角度看,求直线y=a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3.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不等式ax+b>0(a,b是常数,a≠0).从“数”的角度看,x为何值时函数y=ax+b的值大于0.4.解不等式ax+b>0(a,b是常数,a≠0).从“形”的角度看,求直线y=ax+b在x轴上方的部分(射线)所对应的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1)算术平均数:一组数据中,有n个数据nxxx,,,21,则它们的算术平均数为nxxxxn21.(2)加权平均数:若在一组数字中,x1的权为w1,x2的权为w2,…,xn的权为wn,那么212211叫做x1,x2,…xn的加权平均数。其中,w1、w2、…、wn分别是x1,x2,…xn的权.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权的表示方法:比、百分比、频数(人数、个数、次数等)。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4.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与联系相同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都是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不同点:1)、代表不同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常用来一代表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中位数:像一条分界线,将数据分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因此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众数:反映了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这三个统计量虽反映有所不同,但都可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都可作为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2)、特点不同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主要缺点是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这里的极端值是指偏大或偏小数。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没有影响;它是一组数据中间位置上的代表值,不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众数:与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率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其缺点是具有不惟一性,一组数据中可能会有一个众数,也可能会有多个或没有。3)、作用不同平均数:是统计中最常用的数据代表值,比较可靠和稳定,因为它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反映出来的信息最充分。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整体平均情况,也可以用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标准。因此,它在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比如我们经常所说的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因为它只利用了部分数据。但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合适。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因为它也只利用了部分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此时用该数据(即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适合。5.极差: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极差反映的是数据的变化范围。6.方差:设有n个数据nxxx,,,21,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2221)()(xxxx,,…,,,2)(xxn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第四组组员:谢建元、宋金生、陈天虎、陈红兆、杨秀勇、陈鹏、郭德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