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殷鹏伟茶叶、咖啡、可可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乾隆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梁实秋《雅舍怀旧》:“不喝茶还能称中国人?”唐代杨华:“累日不食犹得,不可一日无茶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虽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但是茶已经远远超越了自身的物质属性,不仅仅作为一种饮料简单存在,与琴棋书画一样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成为了一种修养、一种人格力量、一种境界。对茶的赞誉英国牧师勃莱迪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法国人眼里:“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亚洲:“原子时代的饮品”《神农本草》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唐《本草拾遗》指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茶传入欧洲时,与咖啡展开了一次较量,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年代,一些人认为茶与咖啡一样,久饮多饮会上瘾,对身体有害。国王决定用人来作试验。正巧有一对孪生兄弟犯有死罪关在牢里,国王便命哥哥每天饮五杯茶,弟弟每天饮五杯咖啡,直到病死。结果哥哥活到87岁,弟弟活到83岁。从此饮茶之风在瑞典普及开来,推动了饮茶习俗在欧洲的风行。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数千年来,人们用文言、用白话,为茶礼赞,孕育出灿烂的茶文化。从作为物质本体的茶叶,到古朴典雅的茶具、景致幽雅的茶楼,以及给人精神享受的茶诗、茶书、茶画,还有渗透到人民精神中的种种茶俗茶礼,都是茶文化所涵盖的内容,茶文化包括了茶,又包括了饮茶之人,更包括了茶饮本身行为以及茶人所成就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上的成果。关于茶叶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有现象,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发展体系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中国古代众多的文人雅士和士大夫对茶和茶文化的倾心与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给塑造中国茶文化的内在品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这种特定的茶文化有对文人、士大夫的内在性格与精神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古代文化的发展,都是绝无仅有的。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在我国,凡是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以茶待客、以茶代酒,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莫不以茶为礼,无不以茶为好。茶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方方面面,与婚礼、祭祀、宗教、歌舞、戏曲、美术、小说等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于是,茶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茶(唐•元稹)茶文化最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侣、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总而言之,中国人的日常饮料,茶是老大中的老大,不管可乐雪碧怎么时尚,也不管咖啡洋酒多么时髦,对我们中国人来讲,茶,是我们待客之首选饮品,中国人的传统礼俗无非就是两句话: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好茶。第一讲饮茶的礼俗一、喝茶的礼数1.关于茶的品种的选择2.关于茶具的选择3.关于上茶的讲究4.关于品茶的礼仪二、我国的茶俗1、各民族饮茶习俗2、茶与婚礼3、茶与祭祀品茶的礼仪神态要谦恭姿态要优雅品茶要得法客来敬茶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风俗各异,因此,各民族饮茶习俗也各不相同。不过,把茶看成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和增进关系的纽带,却是相同的。请客人用茶时,不仅仅是泡上一杯茶,端到客人面前就算完事,而要做到:茶叶质量好、沏茶水质好、茶具质地好、泡茶调制好、待客礼貌好。汉族的清饮汉族的饮茶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品茶、喝茶、吃茶。古人重在“品”,近代多为“喝”,至于“吃”,则为数不多、范围不广。“品”,重在意境,以鉴别茶叶香气、滋味和欣赏茶汤、茶姿为目的,自娱自乐。要细品缓啜,“三口方知真味,三番才能动心”。“喝”,以清凉解渴为目的,大碗急饮,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吃”,连茶带水一起咀嚼咽下。汉族的清饮《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妙玉借用了当时的流行俗语:“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此语惟妙惟肖地道出了饮茶的方法之分。虽然方法有别,但汉族大都推崇清饮。而最具代表性的饮用方式,要数啜乌龙、品龙井、吃早茶和喝大碗茶。成都盖碗茶在汉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而以我国的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为流行。盖碗茶盛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饮盖碗茶一般说来,有五道程序:一是净具:用温水将茶碗、碗盖、碗托清洗干净。二是置茶:用盖碗茶饮茶,摄取的都是珍品茶,常见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常为3—5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开水冲茶,冲水至茶碗口沿时,盖好碗盖,以待品饮。四是闻香:泡5分钟左右,茶汁浸润茶汤时,则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盖,随即闻香舒腑。五是品饮: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盖,倾碗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润喉,提神消烦,真是别有一番风情。潮汕啜乌龙闽南及广东的潮汕一带,家家户户钟情用小杯细啜乌龙。啜茶用的小杯,称之若琛瓯,只半个乒乓球大。用如此小杯啜茶,是汉族品茶艺术的展现。啜乌龙茶很有讲究,与之配套的茶具,诸如风炉、烧水壶、茶壶、茶杯,谓之“烹茶四宝”。泡茶用水应选择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须做到沸水现冲。经温壶、置茶、冲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饮,啜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只觉浓香透鼻。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口,含汤在口中迥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口中“啧!啧!”回味,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两腋生风”,回味无穷。这种饮茶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渴,主要是在于鉴赏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重在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所以,凡“有朋自远方来”,对啜乌龙茶,都“不亦乐乎”!吃早茶在我国的大中城市比较多见,尤其是广州,人们最喜欢坐茶楼吃早茶。早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广州的“二厘馆”茶楼就盛行。上这里的茶客多是劳苦大众,早晨上工之前,在这里泡一壶茶,要两件点心作为早餐。现代叫“茶餐厅”,除广东外,江苏的扬、泰、盐城、南通地区也比较多。喝大碗茶喝大碗茶的风尚,在车船码头、大道两旁、车间工地、田间劳作等处多见,在北方最为风行。煎茶大碗喝是汉族的一种古茶风,自古以来,卖大碗茶就是中国的三百六十行之一。这种清茶一碗、大碗饮喝的方式,虽然粗犷,甚至于有些“野味”,但它听凭自然,无需繁多的工具和场所。所以,它多以茶摊、茶亭方式出现,主要供过路行人解渴小憩,贴近民众生活,为劳动人民所接受,广受欢迎。土家族的擂茶莫道醉人惟美酒,擂茶一碗更深情。美酒只能喝醉人,擂茶却能醉透心。擂茶也称“三生汤”,此名由来有三种说法。说法一:因擂茶初创时所用主要原料是生叶(嫩茶叶)、生姜、生米混合捣成糊状,后加水煮沸而成。三种主原料都是生的,故名“三生汤”。土家族的擂茶说法二:早在汉朝,将军马援受汉武帝之命远征交趾,途经湘、粤边界,因南方气候湿热多变,北方将士多染疫病倒,大军只好安营扎寨,求医问药;马援将军正焦虑之际,有一白发客家老太太向他献上家传秘方,马将军依方以生米、生姜、生茶叶擂捣冲泡成“三生汤”给将士们饮用,果然治好了病,此后这种配方代代相传。土家族的擂茶说法三:三国时,张飞曾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县),时值炎夏酷暑,加上瘟疫蔓延,使张飞的军队多数人染疾病倒,张飞本人也未幸免。危难之时,附近乌头村的一位老中医有感于张飞部队军纪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所以献上擂荼的祖传秘方,为张飞和他的部下治好了病,张飞感激万分,称老汉为“神医下凡”,并称得他相助乃“三生有幸”,此后,人们就把擂茶称为“三生汤”。苗族和侗族的油茶油茶是生活在鄂北、湘南交界和贵州遵义地区的苗族、侗族及生活在鄂西地区土家族最珍爱的饮料。始于何时,无可考证,连当地的老寿星也只知一首代代相传的民谣:“香油芝麻加葱花,美酒蜜糖不如它。一天泊茶喝三碗,养精蓄力劲头大。”喝油茶能除邪祛湿,预防感冒,所以当地的百姓把打油茶看得和做饭一样重要,家家户户常年必喝。侗族有客登门必“打油茶“款待。打油茶,先要点茶备料,点茶即选择所要用的茶。通常有干茶或嫩茶叶两种。备料就是把各种配料进行初加工,例如炸鸡块、炒猪肝、油爆虾等。煮茶时在铁锅中倒进茶油烧到冒青烟,此时倒入茶叶并翻炒到香气四溢,再倒人芝庶、花生米、生姜丝等炒几下,即可放水加盖煎煮。煮到茶汤滚开,起锅时再撒上适量的盐、葱花和姜丝,即煮好了。苗族和侗族的油茶侗家向客人敬荼是先敬长者或上宾,然后再依次敬茶。敬茶时连同筷子一井双手送给客人,井连声说:“记协、记协”(请用荼、请用茶),客人也必须双手接碗,井欠身含笑,点头称谢。在侗族同胞家吃油荼千万别客气,吃油茶一般不得少于三碗,这称之为“三碗不见外”,否则就有看不起主人之嫌。吃完一碗后应大大方方地把空碗送给主人,主人会马上再为你添上。三碗以后你若吃饱了,则只要把筷子架在碗上或将筷子连同碗一起送给主人,主人就不再为你斟茶了。其实,油茶实际上是一道茶叶菜肴,与其说喝油茶不如说吃油茶。蒙古族的咸奶茶奶茶是蒙古族饮食文化中动人的诗篇,奶茶养育了体魄强健的蒙古族人民。煮咸奶茶,只有器、茶、奶、盐、温相互协调,味道才好,很考较功夫。蒙古族的妇女都有一手煮咸奶茶的功夫,大凡姑娘从懂事起,母亲就会悉心传授煮奶茶的技艺,姑娘出嫁后,办完婚礼,新娘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煮咸奶茶的技艺,并将亲手煮好的奶茶献给各位宾朋品尝,以示身手不凡、家教有方。否则会有缺少教养之嫌。蒙古族的咸奶茶在内蒙古喝奶茶是一日不可或缺的生活小事,但同时又是十分注重礼节的大事。敬奶茶时应根据蒙古人“崇老尚德”的优良传统,把第一碗奶茶先捧给在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