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一年级上册中的地球运动之地球公转,与地球的自转一起构成地球运动。这两种运动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同时与初中知识点连接并深化发展。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的学习对以后要学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差异等,有着铺垫作用,所以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二、教学目标1课标分析: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能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公转。2学情分析:a.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与这节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知识,历法知识,和物理知识,同时也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其地理意义,这为他们理解这节课的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b.但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c.从学习动力方面看: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这给我们这节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帮助。3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轨道与黄赤交角;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技能目标:能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教法与学法教法: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4.引导探究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学习。学法: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比较、分析等科学的探究方法。五、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提问式的导课,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激发他们的听课的兴趣,同时有利活跃的思维,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引用毛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在回顾地球自转的同时,引出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另一种运动——公转。2展开内容,解答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1)播放地球公转的动画并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得出结论:地球的公转是围绕太阳在转动,其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其方向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也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同时,太阳也在运动,因此,以太阳作为参照物时地球公转的周期(回归年),要比以恒星作为参照物时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要短,前者为365日5时48分46秒,后者为365日6时9分10秒。同时由于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发生变化,出现了近日点和远日点,公转速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2)在讲解近日点、远日点时我再次设置悬念,“按照常识,地球距离太阳越近就越热,为什么在近日点时,我们这里是寒冷的冬季,而在远日点时是这里反而是炎热的夏季”,使得学生继续带着问题学习,并由此进入下一环节。3模拟实验,重难点突破:拿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地球正着身子公转,则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如何?应该是重合的,但由于地球公转时是倾斜着身子的(即地轴倾斜):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故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即黄赤交角。4再次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提前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推迟了,为什么呢?引出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南北移动变化,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及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1)分析法解决重点。重点一、昼夜长短变化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法和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春分日、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日照侧视图,总结出昼夜长短变化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归纳能力。利用图形比较法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提高掌握程度。重点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我采用的是动画演示分析法。通过对动画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规律。比如本节中所涉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完全可以对分析示意图,引导学生归纳出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的能力、观察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并学会总结归纳。重点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读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提问讨论得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纬23°26ˊ;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纬23°26ˊ。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的时段,太阳直射点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演示动画: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上的p22、p24表格中的计算。(2)讲授法突破难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既是本节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由于本节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所以大部分内容采用讲授法,帮学生理清思路,便于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发现法,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的太阳高度角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易的高度角的测量,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出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讲授法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理性的认识,应用发现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思考,归纳概括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很好的唤起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所以安排了研究性学习:将全班同学分成二组:第一小组:在晴朗的周末,观察直立竹杆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并每隔半个小时作一次记录。第二小组:在9月上旬和10月下旬各选一个晴朗的星期天,观察当地东西走向房屋的北墙,看它在一天中有无阳光照射机会。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引导他们用所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以实际情况验证所学知识。5最后我们进入总结结和巩固的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堂课主要的知识点,并布置一个课后研究性问题:当太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有没有无昼夜交替现象的地方?如果有,是哪些地方,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进行教学反思,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建设,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让学生成为探究者、发现者,从而使创新的思想在他们身上得以闪光。五、板书展示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一、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公转的相关定义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四季更替、五带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