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以学科核心素养取代之前的三维目标,对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都意味着巨大的变化。传统教学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人物、事件等知识,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历史还原为一个思维探究过程,即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基于时空观念,利用史料、研究史料,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探究中增强民族自信,形成世界眼光的过程。所以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也必须让课堂从教授知识的场所变成进行产生历史思维,进行历史研究的场所,即师生合作,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根据时空线索和阶段特征,精选史料、精研史料,从而还原历史真实、把握历史规律、拥有情感体验的素养课堂。基于此教学理念,在设计部编版《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时,我先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了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从而设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分析】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在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的基础上,依据时间线索讲授了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列强的侵略史和中国军民的抗争探索史。教材内容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等重要历史事件,既是中华民族的早期探索,也是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都需要重点培养的高一学生。因此在授课中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整合以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学习过程中利用自主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法,让概念化的事件和人物变得生动形象,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与存在的局限性。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从工业文明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冲击的角度理解列强侵华的必然性和根本原因把握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的时间线索,形成从东部沿海到内陆地区的空间概念。通过对《李鸿章传》、《剿粤匪檄》、《时局图》等史料的研读,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研究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和阶段特征,表述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危害。以李鸿章的封侯和著史之路为线索,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并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任务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史实的学习,体会中国人民在近代抗争与探索中体现出来的与时俱进、爱国、执着、勇敢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国家责任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列强侵华的影响、洋务运动处理方法: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结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列强侵华的影响。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认识洋务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法:以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为线索,以李鸿章的著史之路和封侯之路探索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的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感。2、问题导学法:对于课堂内容,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本解决问题,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3、自主探究法:把学生分成小组,对于本课重点问题课前进行自主探究,课上进行研究汇报。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历史解释能力。【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布置学习小组自主探究任务:认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越南条约》、《马关条约》、《辽南条约》、《胶澳租借条约》、中俄《密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导入】创设情景:1843年,年仅二十岁的安徽合肥青年李鸿章被府学选为优贡,即将入京应试,志得意满的他吟出了“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诗句。从1845中得进士,到1901年含恨而亡,李鸿章实现了自己“封侯”的夙愿,成为晚清第一重臣,然而他所参与和著写的却是大清帝国凄凉的晚景和中华民族不堪回首的屈辱史。梁启超曾在他的《李鸿章传》中写到“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以李鸿章的“著史”和“封侯”之路为线索,学习中国近代这段纠结着侵略、抗争和探索的历史。设计思路:课堂学习是一个学生进行思维探究的过程,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投入到主动探究中来就是课堂导入应该起到的作用。李鸿章作为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的活动可以成为本节课所涉历史事件的探究线索,帮助学生更具象的感知历史,更深入的理解时代。【讲授新课】第一部分:封侯一、镇压太平天国教师过渡:进士出身的李鸿章在官场上捞到的第一桶金却是军功。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的八旗军队在太平天国的进攻面前不堪一击,以致于天平军1853年就从福建攻到江浙,定都南京,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大惊失色的清政府已顾不上满汉之防,命令汉族官员回家乡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天国,湘军、淮军等相继诞生。1854年的李鸿章还是曾国藩的下属,他所属的湘军发布了《讨粤匪檄》。课件展示:《讨粤匪檄》节选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于今五年矣。……粤匪自处于安富尊荣,而视我两湖三江被胁之人,曾犬豕牛马之不若。……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1854《讨粤匪檄》合作探究:1、根据文中划红线的词,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活动范围和组织特点。2、根据史料中划蓝线的句子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要求、阶级属性和局限性。3、通过对史料的阶级立场的分析,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教师过渡: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可惜无论是《天朝田亩制度》还是《资政新篇》,这些改革方案并未在战争环境中真正实施。而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却在定都天京后摇身一变,变成了比清政府还要腐败贪婪的封建统治者。可见农民阶级受自身的阶级局限,并不能带领中国找到出路。1864年太平天国在湘军、淮军、洋枪队等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李鸿章也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功而成为了清政府中的实权人物和封疆大吏。设计思路:历史探究离不开史料,历史研究的根本方法就是史料实证。本环节通过典型史料的选择,引导学生解读史料,自主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性质、局限和意义。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解读史料,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二、推动洋务运动教师过渡: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湘淮系汉族官员和满清皇族内部思想开明的恭亲王奕䜣,形成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十九世纪的六十到九十年代,李鸿章贡献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第一。课件展示: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支远洋海军第一支洋枪洋炮队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批官派留学生。…………问题导学:1、从李鸿章所办洋务中概括洋务运动包括哪些内容?2、洋务企业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区别是什么?3、洋务运动有没有把中国带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沼?(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教师过渡: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曾这样概括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课件展示: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梁启超自主探究: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教师总结:我们在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不能忽略其阶级属性和时代背景。洋务派的地主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无法推翻自己阶级的统治,为中国走出新路,所以有着“著史”宏愿的李鸿章悲剧性的在最屈辱的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设计思路:历史探究应该是一个在史料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中学生受思维能力所限,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史料,所以本环节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更深层面的思考,通过史料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理解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和洋务运动的性质。并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渗透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著史一、条约背后的危机教师过渡:因为倡导洋务,率先了解外洋事物,李鸿章成为了清政府的外交第一人。而此时的清政府,是不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清政府与外国的交往是不是平等外交,为什么?学生回答:两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教师过渡:弱国无外交,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清政府周旋外交事务的李鸿章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字是与三十多个不平等条约联系在一起的。课前,我们各组同学对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进行了课下调研,下面我们就跟着各组同学的讲授,了解一下这些不平等条约签订的背景,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小组汇报:学生小组根据课前自主探究,讲述《中法越南条约》、《马关条约》、《辽南条约》、《胶澳租借条约》、中俄《密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设计思路: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记录着中华民族不断被侵略的历史,小组自主探究活动和课堂展示引导学生通过对于不平等条约的背景的探究,认识近代中国的列强侵略史,通过对条约内容的分析,认识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二、《时局图》上的危机教师过渡:从这些不平等条约我们可以看出,自从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相继而来的更多列强开始蚕食和争夺,中国的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1898年,一幅出自爱国华侨谢赞泰之手的《时局图》为我们展示了中国民族危机的空间图景。教师设问:根据列强侵华的地域特点分辨出《时局图》上的熊、青蛙、虎、香肠、太阳光、鹰分别代表哪个国家吗?学生辨认,学生小组抢答。设计思路:通过学生活动,营造“比学赶帮”的课堂氛围。通过《时局图》的展示,让学生对列强侵华的空间布局形成直观认识,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三、时间线上的危机教师过渡:从空间来看,列强们虎视眈眈,中国危机深重,从时间坐标来看,《马关条约》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开启了列强侵华的新阶段。师生合作:填写知识表格设计思路: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梳理,构建列强侵华的时间线,认识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征,也对重点知识进行突破。【思维提升】教师过渡:一个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几亿几亿的赔款、大片大片的领土和数不清的权益,在民族危机步步加深的过程中,李鸿章一次一次的代表清政府在不平等条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使他成为了国人眼中的大卖国贼,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李鸿章在国内成为了人人皆欲杀之的卖国贼,不得不避居京郊,不敢出门。可是历史总有不同的侧面,我们从两段视频来看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的场景,找找中国近代之所以会有这么一段屈辱史的真正原因。课件播放视频:《甲午风云》片段、《走向共和》片段教师设问:签约卖国是李鸿章的主观意愿还是被迫为之?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否真如当时国人所说是李鸿章一味避战、一味求和?换个人能否改写历史?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历史发展的趋势从来不是一个人能主导的,反而是每一个人都必然被历史大潮裹挟着前进。不管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还是《马关条约》的外交失败,真正的原因都不是那一个人,而是中国的落后,落后于西方列强,落后于世界潮流,落后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李鸿章在自己的封侯之路中做出的最有价值的探索就是推动中国向这一潮流前进的洋务运动。可惜他一生辛苦“裱糊”的却是清政府这个破旧不堪的“老房子”,所以他青史留名的抱负,终在列强步步侵略,中华民族步步危机的历史环境下,变成了不平等条约上的臭名昭著。设计思路:一节合格的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一节优秀的课一定要高出学生的思维,才能立德树人、引领成长。所以本环节通过视频,展示历史场景,引发思维冲突,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帮助学生认识国家民族对个人的影响,树立顺应时代,振兴中华的志向。【课后作业】这节课,我们以李鸿章的封侯之路为线索,分析了中华民族在危机面前所做的抗争与探索;以李鸿章的著史之路为线索,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的过程。历史是人的故事,历史人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客观的研究历史人物必须把握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