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教案2010-03-1609:26什么是美术作品(第一课【第一单元图像与眼睛】)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审美观念是怎样形成的?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1、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社会约定性。2、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和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3、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美?教具与学具:多媒体播放工具、实物投影仪、若干工艺美术品(如奇石、紫砂壶、茶杯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教学:投影屏幕显示一个手拿雕版的男子形象,表情严肃。教师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有谁知道他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你能从他的表情中看出他的内心活动吗?(教师一连串提出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估计学生无法回答,这跟学生接触的信息范围有关系。第三个问题应该能从容回答。前两个问题是悬念,第三个问题是树立学生的信心,为教师后面的总结埋下伏笔。它们的共同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按键,投影屏幕显示“夹缬最后传人---薛勋郎”教师解释,薛勋郎是温州苍南人,夹缬的最后传人。他手里拿的就是制作夹缬的一块雕版。按键,1、夹缬是什么?2、夹缬这种民间印花工艺主要流传于什么地方?按键,投影屏幕显示答案:夹缬与蜡染、绞缬并称为古代三大印花技巧。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人在木板两面刻出花纹,再把麻、丝织物等夹在中间进行染色。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夹缬印染工艺在唐代极为盛行。目前夹缬仅存在温州苍南山区。夹缬能在苍南山区保留较完整与当地的习俗等有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夹缬被面是温州地区婚嫁的必备之物,印染材料源自名贵药草,传说能为新婚夫妇带来吉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风俗不再流行,夹缬工艺渐渐淡出历史。按键,投影屏幕显示夹缬图案一幅,同时提问:图案中的美体现在哪里?(以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应该很容易回答出对称、对比等形式美法则,教师也可以把形式美五大法则概述一下,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再提问:夹缬作品是美术作品吗?学生回答讨论,教师总结:包含着形式美法则的物品都可以称为美术作品。许多产生之初强调实用功能的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功能的淡化,审美性反倒成了物品突出的特征。按键,举例:玉壶春瓶、秦汉瓦当、青铜器虎食人卣图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图片中的作品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第二环节解决重难点:按键,提问:“美的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同时出示实物一块奇石和紫砂壶一把。学生回答讨论,在这个问题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是那些另类的甚至反面的观点才能更好的衬托出正确的观点,避免了简单的说教,易于学生接受。所以教师对于这个问题自己一定要弄清楚,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教师总结:1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美术作品。通常人们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美术作品”是指劳动创造的精神产品,是通过艺术家的手的操作成为物质化的成型的产品。作品更多强调的是审美价值,同时具有实用性或者根本没有实用性。按键,显示文字“美术作品的种类繁多,按照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以及其它种类的基本分类,我们共同欣赏以下图片资料。”这样的安排主要使学生了解“美”无处不在,以及不同的美术门类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的多样性,丰富性,同时感受到美术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本课在图片选择上尊重了本民族文化艺术,使学生先了解身边的、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进而了解外国的乃至世界文化艺术,所以图片中没有外国文化艺术内容,而且常见的、普及的也很少选入,一些年代久远的、濒临失传的作为重点选入。按键,举例:绘画类:山西永乐宫道教壁画、西藏宗教绘画形式—唐卡、民间年画—门神;雕塑类:秦始皇陵站立俑、宗教木雕菩萨坐像、民间泥塑、唐代陶俑—仕女像、浮雕群像;建筑类:皇家建筑—天坛、宗教建筑—西藏布达拉宫、民间建筑—福建土楼;工艺美术类:商周时期文明的代表—青铜器、汉代青铜器—长信宫灯、瓷器巅峰时期的产物—粉彩瓷器、苗族少女头饰、蜡染、民间刺绣;其他类别:皮影、竹编提篮、西藏宗教面具、细纹刻纸《红楼梦》、单色发绣《周恩来像》作者:孟永国;按键,提问:“美术鉴赏的意义有哪些?”学生回答讨论,教师总结1、在我们生活中每时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的生活。2、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形式美的法则。第三环节作业布置按键,请同学们课后调查自己的周围是否有特别的“美术作品”,请分析它的美体现在哪里,写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第四环节结束语按键,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法国)(在这段话下面插入了一张美食图片,看似毫不相干,其实用心良苦。因为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进一步解释罗丹的话,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说:比如下面这张美食图片的内容,对于没有美术修养的人来说,他就是一盘可以享受美味、填饱肚子的烧鸡。而一个有美术修养的人从中却可以发现很多的美,他不但得到了物质享受也得到了精神享受。)图像与眼睛(第二课【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教学材料分析教学目标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以及根据图像的特点而划分的三大类别: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掌握这三种图像类型的特征。学习活动分析本课的“活动建议”主要是让学生根据美术作品的图像特征来划分三种美术形态,即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要比较的内容,并制成图表。图表的内容大致可以包括:也可以从形象入手来理解三种美术形态的特点,把比较的重点放在人的形象上:“思考与交流”实际上也是对比三种美术形态。只是,在“活动建议”中,相同的因素是人这个形象主题,我们可以看到,从具象到意象到抽象,人也慢慢变得不好辨认,最后完全认不出来了。而在“思考与交流”中,相同的因素是水果,左边是具象作品,苹果和葡萄都很容易辨认;中间是桃子,已经有些变形;右边的水果虽然也可以辨认,但画面强调的是它们的色彩和形体,实际上是在抽象语言的意义上来运用它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这些活动来导入,让学生对这三类美术形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教学基本思路我们通常把美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各种形象称之为“图像”,但是这些图像并不全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描摹,而是有着不同的特征。为了便于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象,人们根据作品中形象的特点,把他们划分为三种类别,即具象美术、意象美术以及抽象美术。在这三类作品中,相同种类的作品虽然表现的内容甚至所用的材料不一定相同,但是艺术家在创作时所遵循的观念大致相同。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从形象的不同特点入手,对这三类作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逐步对每一类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类型作品的创作观念和审美机制。很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喜欢用“像不像某种事物”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评价作品,把作品中的物象与现实世界中的物象一一“对号入座”,似乎不能对号入座的就不是好作品。这种看法有部分的道理,因为它涉及的只是具象美术这种类型。实际上,美术作品中的图像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之外,还可以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的内心感受。对于具象美术作品,教材分析了它与客观物象之间的关系。具象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形象来自于现实世界,因此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艺术家要表现的内容,甚至那些没有经过欣赏训练的观众也可以看得懂。教材中列举了东西方的三件绘画作品来帮助学生理解具象美术作品。它们在人物神态、气氛渲染、衣服的质感或空间的暗示上都显得很真实,仿佛我们可以走进画面。在这里艺术家追求的就是“真实”。意象美术作品虽然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但是更主要的是艺术家把从现实世界中获得的形象进行了主观化的、情感化的处理,突破了我们经验世界中的物理定律,创造出一些只有在艺术世界中才能存在的图像。教材中对艺术家创作这类作品的时候所运用的方法作了简单的分析,如夸张、变形、重组,或者突出结构特点、改变客观物象的比例以及打破经验性的时空概念等等。教材第5页的作品都属于意象美术的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虽然我们可以辨认出画面上的形象,但它们跟实际生活中的形象有一定距离,不太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抽象美术指的是完全不可辨认的图像。这类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脱离了客观形象的束缚,而强调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抽象艺术的衡量标准不是形象的准确与否,而是要看作品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平衡、对比、旋律、节奏等因素是否让人感觉舒服。在这方面,有人认为抽象艺术与音乐有相通之处,要靠自己的感受才能领悟。教材中列出的抽象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书法作品,一是西方现代派的抽象画。书法之所以能够当作抽象美术作品来欣赏,是因为它根本没有可资对照的现实形象,不存在像不像的问题。在欣赏这类作品时,要注意的是纯粹形式方面的因素,如点画的粗细轻重、结体的疏密、线条的快慢节奏等。齐白石的篆刻刀法苍劲有力,布局又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强烈对比效果。虽然我们可能不认识张旭的草书,但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已经具有一种美感。抽象画分为热抽象和冷抽象两种,康定斯基的热抽象作品使人感到自由、毫无约束;蒙德里安的冷抽象则使人觉得很平静,因为它不是描写什么物理对象,所以我们可以专心地体会各块面之间巧妙的平衡。教学建议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美术作品的一种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即根据图像反映物象的不同特点而分成的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三种类型。这三类作品在形象特征方面差别比较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结合图片实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分类和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美术鉴赏课程依赖“讲授法”教学的通用程式,可以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不同美术类型的特点,并归纳出一定的欣赏方法。2.教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总结,但不宜过于理论化。3.对于意象美术与抽象美术这些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作品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进行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打破那种以“像不像某事”来衡量作品的欣赏方法,使学生意识到美术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还可以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的内心感受。而且,对于不同的美术作品,其评判标准、欣赏方法也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如果学生对这类作品一时不能理解,教师也不要操之过急,关键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分类并懂得这些作品同样具有审美价值,从而拓展学生的艺术眼界。本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教学。教学资料重屏会棋图(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是描写帝王闲居燕乐的纪实之作。据史籍记载,南唐中主个性缓和而从容,与诸兄弟之间,情分深厚,相处和睦,又谦和下士,礼遇大臣,处处表现出儒者风范,他的形象也因此为人们所乐道。从这幅画看,中主端坐正中观棋,面庞丰满,细目微须,仪态气度确实出类拔萃。其余三人为中主之弟。虽然现在这幅画据考为宋人摹本,原作亦未必为周文矩所绘,但此画出于高手,且必有所依据无疑。本图设色古雅,与人物衣冠和室内陈设的简朴相协调。人物情态刻画细致,衣纹线描皆细劲曲折而略带顿挫,符合周文矩的人物画风格。周文矩,句容(今江苏句容)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南唐中主、后主时期,工画佛道、人物、车马、屋木、山水,尤精仕女。这幅画之所以被称为《重屏会棋图》,是因为弈棋人物背后画有一榻及屏风,榻上摆设壶等器具,屏风上的人物画描绘白居易《偶眠》诗意,而屏风画人物之后又画有一山水屏风,由此造成一画三重棗画中之画还有画的特殊效果,故名“重屏图”。《重屏会棋图》是五代时重要的肖像画作品。不但在人物写真方面达到很高造诣,而且在空间处理上也表现出严谨的法度。观者可以注意到,画中对第三维深度空间的表现,一律采用与画面水平方向成45°角的斜线表示。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