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认证标准解读与使用指南——重点问题说明武汉理工大学谢峻林2018年4月11日一、2017版通用标准的修订目的2017版通用标准修订主要目的•避免:标准内容重复和交织•理顺: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持续改进三项标准要求的逻辑关系,明确各标准的重点毕业要求——明确建立专业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有效支撑专业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评价证明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引导:关注“产出导向”核心和机制,守住“底线”标准修改的内容之一:培养目标•修改内容:删除了原标准2培养目标中的第2条”培养目标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修改目的:避免重复。因为在第1条中对培养目标的完整叙述就应该体现上述内容。通用标准的说明部分对培养目标有明确定义。标准修改的内容之二:毕业要求•修改内容:在原标准3毕业要求的前置语中,删除了“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达成”的要求。增加了“可衡量”的要求。•修改目的:将该标准的关注点聚焦到专业应根据标准“说清楚专业毕业要求”,建立明确的人才培养出口标准。•修改内容:在原标准4持续改进的第1条中,删除了“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和“教学质量评价”。增加了“课程质量评价”和“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修改目的:将该标准的关注点聚焦到面向产出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的建设。标准修改的内容之三:持续改进•修改内容:在原标准4持续改进的第2条,将”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修改为“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分析“。•修改目的:强调关注培养目标达成情况,不是为了“证明达成”,而是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标准修改内容之三:持续改进(续)二、标准项毕业要求的主要内涵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2017通用标准——3.毕业要求123456789101112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研究使用工具工程社会环境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本标准对专业毕业要求提出了“明确、公开、可衡量、支撑、覆盖”的要求。注意所谓“明确”:专业应当准确描述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并通过指标点分解明晰毕业要求的内涵。所谓“公开”:毕业要求应当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具有固定的公开渠道,通过研讨、宣讲和解读等方式使师生知晓并具有相对一致的理解。注意:专业认证针对的是专业毕业要求!所谓“可衡量”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确实能够获得毕业要求指标点所描述的能力(可落实);其二,该能力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判定其是否达成(可评价)。注意:这是专业自证“可衡量”的两个视角!所谓“支撑”:专业毕业要求对学生相关能力的描述,应能体现对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特色的支撑(即对毕业生职业能力预期的支撑)。注意:这是专业毕业要求形成自身特色的依据!所谓“覆盖”,是指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在广度上应能完全覆盖标准规定的12条基本要求,毕业要求所描述的学生能力在“程度上”应不低于12项标准要求。判据: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分解能否体现对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内涵覆盖。注意:照抄不等于覆盖,关键是标准内涵的理解!通过毕业要求指标点可以判断:专业对于通用标准12项要求的内涵是否理解;是否根据培养目标设计自身的毕业要求;专业的毕业要求是否“可衡量”,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是否可操作。由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需要教学活动(以下统称课程)的支持,因此衡量也是基于课程来实现的。因此,从可衡量的角度看,不同类型的毕业要求可采用不同的分解方法。非技术性毕业要求指标点合理分解的关键是“说清楚”相关能力的内涵,使该能力能够通过教学来实现,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考核评价。可按照“能力要素”进行分解。技术类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分解应有利于与学校现行的“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的课程分类方式对接,符合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应按照能力形成的逻辑“纵向”分解。如何制定满足标准要求,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毕业要求?A、正确理解12条标准要求的内涵B、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关键跨过“门槛”,体现“专业水准”为帮助专业正确理解和把握12条标准毕业要求的内涵,《标准解读与工作指南》从“可衡量”的角度对12条标准要求作了解读,专业应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制定本专业的毕业要求。标准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标准解释】本标准项对学生的“工程知识”提出了“学以致用”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学生必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其二,能够将这些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前者是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后者是对知识运用的要求。可从下列角度理解本标准项的内涵:1)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工程问题的表述;2)能针对具体的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3)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专业复杂工程问题;4)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本标准项描述的能力可通过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的教学来培养和评价。标准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标准解释】本标准项对学生“问题分析”能力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其一,学生应学会基于科学原理思考问题,其二,学生应掌握“问题分析”的方法。前者是思维能力培养,后者是方法论教学。专业可从下列角度理解本标准项的内涵:1)能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2)能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复杂工程问题;3)能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4)能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本标准项描述的能力可通过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来培养和评价。教学上应强调“问题分析”的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标准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标准解释】本标准项对学生“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能力提出了广义和狭义的要求,广义上讲,学生应掌握“面向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狭义上讲,学生应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单体和系统的设计。专业可从下列角度理解本标准项的内涵:1)掌握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2)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单元(部件)的设计;3)能够进行系统或工艺流程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4)在设计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本标准项描述的能力可通过设计类专业课程、相关通识课程,以及课程设计、产品或过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来培养和评价。标准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标准解释】本标准项要求学生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按照“调研、设计、实施、归纳”的思路开展研究。专业可从下列角度理解本标准项的内涵: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调研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案;2)能够根据对象特征,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科学地采集实验数据;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本标准项描述的能力可通过相关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践环节,以及课内外各类专题研究活动来培养和评价。标准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标准解释】本标准项对学生“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提出了“开发、选择和使用”的要求。现代工具包括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专业可从下列角度理解本标准项的内涵:1)了解专业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理解其局限性2)能够选用恰当的现代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3)能够针对具体的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专业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本标准项描述的能力可通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或实践环节来培养和评价。标准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标准解释】本标准项要求学生关注“工程与社会的关系”。标准中所述的“工程相关背景”是指专业工程项目的实际应用场景。标准中所指的“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工程项目的实施背景,针对性的应用相关知识评价工程项目对这些制约因素的影响,理解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专业可从下列角度理解本标准项的内涵:1)了解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2)能分析和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本标准项描述的能力可通过相关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来培养和评价。标准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内涵解释】本标准项要求学生必须建立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工程实践中能够关注、理解和评价环境保护、社会和谐,以及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人类社会可持续的问题。专业可从下列角度理解本标准项的内涵:1)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2)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专业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本标准项描述的能力可通过相关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来培养和评价。标准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内涵解释】本标准项要求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是指工程团体的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职业操守,不同工程领域对此有更细化的解读,但其核心要义是相同的,即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社会责任”主要是指工程师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即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专业可从下列角度理解本标准项的内涵:1)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3)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通过政治、人文、工程伦理、法律、职业规范等课程,以及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实践环节来培养和评价。工程职业道德的培养应落实到学生品格的培养,如诚实公正(真实反映学习成果,不隐瞒问题,不夸大或虚构成果等);诚信守则(遵纪、守法、守时、不作弊,尊重知识产权等)。考核评价应更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标准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标准解释】本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强调“多学科背景”是因为工程项目的研发和实施通常涉及不同学科领域的人员协作,因此学生需要具备在多学科背景的团队中工作的能力。专业可从下列角度理解本标准项的内涵:1)能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2)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3)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本标准项描述的能力可通过课内外的各种教学活动,通过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