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案教案主题:关键案例的选取原则和应用比赛类别:文史类比赛组别:A组选手姓名:梅赐琪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案关键案例的选取原则和应用(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lectingCrucial-case)课程名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类型:研究生学科基础课程授课对象:学术型研究生一年级2013年5月28日-5月31日1/14一、课程一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英文名:ResearchDesignforSocialSciences【课程简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公共管理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程,也是推动一年级研究生完成从知识的接受者到知识的创造者转变的关键性课程。本课程在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从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入手,重点讨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Philosophy)、操作原则(Craft)和具体技巧(Techniques)。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强调在方法论基础上学习研究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强调知识传授、思维训练和实践操作的三位一体。从研究问题的选取和规范、相关文献的获取和综述、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实施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具有“可靠性、可行性、实证性、可证伪”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案的能力。【课程内容】一)研究方法的科学哲学基础(Philosophy)1.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基本方法论2.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论二)研究设计的基本思路与结构(Craft)3.研究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4.研究设计中的基本概念:概念界定,操作和测量三)主要研究方法的介绍(Techniques)5.介入式研究方法1)抽样与问卷调查2)访谈法与焦点小组方法3)参与式观察法6.非介入式研究方法1)案例研究法2)比较历史研究法3)二手数据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简介2/14【课程目标】1.在方法论层面,学生通过对于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的了解,明白社会科学研究与其他一般性社会知识创造(例如:文学、艺术)的区别,了解在公共管理领域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性质与特点。2.在操作层面,通过对于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模式、流程和技术的学习,能够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寻找到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研究设计,为下一步完成论文打下基础。3.在技能层面,通过对于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的学习,了解学习新的研究手段的途径和办法,为未来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做好学习能力的储备;并养成用科学思辨的方式看待社会问题的习惯。【课程教学环节】【课程教材】1.Babbie,Earl.2007,社会科学研究方法,ThePracticeofSocialResearch,11th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版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3.King,Gary,Keohane,RobertO.andVerba,Sidney.DesigningSocialInquiry:ScientificInferenceinQualitativeResearch,1994,PrincetonUniversityPress4.Gerring,John.Casestudyresearch:principlesandpractice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2007.个别辅导III个别辅导II个别辅导I作业3作业2作业148课时内启发式课堂教学研究问题:个人展示I启发式课堂教学文献综述:个人展示II启发式课堂教学研究方法:个人展示III第一份规范的研究设计3/14二、单元教学信息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在45分钟内讲授关键案例的选取原则、应用和拓展。其中20分钟参赛演示内容为关键案例选取原则及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层面:-了解单案例研究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必要性和局限性-了解关键案例研究与单案例研究的区别及其科学性基础-掌握不同类型关键案例的选取原则2.能力层面:-能判断关键案例研究法的适用范围-能说明关键案例研究对于特定因果关系的解释力-能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关键案例研究3.思维层面:-从关键案例选取原则的科学哲学基础思考科研创新的方向-从关键案例法的认识论基础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参考文献】-Eckstein,Harry.CaseStudyandTheoryinPoliticalScience,inF.I.GreensteinandN.W.Polsby(eds.),Handbookofpoliticalscience,Reading,Mass.,:Addison-WesleyPub.Co.,1975.-Gerring,John.Casestudyresearch:principlesandpractice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2007,ch.1-Gerring,John.Istherea(viable)crucial-casemethod?,Comparativepoliticalstudies(2007),pp.231-253.-Popper,Karl.“TheProblemofDemarcation,”inDavidMiller(eds.)PopperSelecti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5,pp.118-130.-Stoecker,Randy.Evaluatingandrethinkingthecasestudy.Thesociologicalreview39.1(1991):88-112.-刘骥、张玲陈子恪,社会科学为什么要找因果机制,《公共行政评论》,2011年第4期。-曲博,因果机制与过程追踪法,《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4期。-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4/14学》,2007年第1期。三、教学重点本单元为案例研究法一讲中的第三单元。在这一讲的前两个单元中,课程介绍了案例研究法的定义和比较案例研究法的原理和应用。学生已经了解案例研究法作为“个案概括”、“个案中的概括”和“理论构建”的不同功能,并了解理论构建是公共管理类案例研究的最主要目的。同时,学生已经了解到在小样本(SmallN)的情况下,运用比较案例研究的方法,可以和基于大样本(LargeN)的定量研究一样,实现理论构建的目的。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有三:1.原理:关键案例法的认识论基础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案例一般都存在着双重属性:即特殊性与一般性。如何利用单案例自身的特殊性中归纳出一般性理论,是关键案例研究法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本单元从归纳法中普遍存在的休谟困境出发,指出在极端条件下的单案例也可能对一般性理论构建作出贡献;并进一步引入卡尔波普的“证伪”理论,阐明关键案例可以在极端条件下“证实”或者“证伪”理论的认识论基础。2.原则和应用:关键案例法的选取思路在讲授关键案例法的认识论基础之后,本单元进一步阐明关键案例的选取原则,即:选用“最不可能证实处被证实”的单案例(Least-likelycase)来证明现有理论的稳健性;选用“最可能证实处被证伪”的单案例(Most-likelycase)来证明现有理论存在的谬误。在讲解中,授课教师首先使用用两个非学术研究的案例形象的说明关键案例的选取原则;然后以授课教师本人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学案例,具体的示范关键案例法的应用及其局限性。3.拓展:关键案例法的拓展关键案例法在1975年经HarryEckstein提出后,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其中Gerring(2009)遵循Eckstein的逻辑,又提出了第三种关键案例,即路径型关键案例(Pathwaycase),来说明如何利用单案例研究在极端条件下检验现有理论的充分性。授课教师对Gerring的创新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师启发学生对Gerring分析框架中没有穷尽的第四种情形的单案例是否构成“关键案例”进行讨论。四、学生分析、教学难点及对策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公共管理相关专业一年级研究生,选课人数一般为30人左右。学生本科专业来源较广(经济、管理、人文、法律等),绝大多数有优秀的本科教育背景,综合素质较高。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来看,学生具有以下特5/14点。1.知识储备强,感受性强;方法论认知弱、系统性弱授课对象在本科阶段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大部分对于社会科学领域中经典甚至前沿的研究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接触,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授课对象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感受性强,对于新生事物、新的社会现象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但是由于绝大部分授课对象没有独立的开展过科学研究,对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缺乏系统性的了解;相当一部分授课对象不了解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针对这一问题,授课教师特别重视用生动的方法讲解关键案例法的方法论基础,强调知识迁移的作用,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信息储备与系统性的科学方法论之间建立连接。具体处理如:在讲解“极端条件下的单案例”这一关键词时,既引入卡尔波普的科学哲学理论,又采用“狗咬人、人咬狗”的生活化语言加以说明。又如: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选择在公共舆论中引起较大关注的“行政问责制”问题,结合教师本人的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示范。2.态度端正,课堂参与意识强,但创新性不足授课对象在本科阶段一般都是同年段中的佼佼者,学习态度端正,课堂参与意识强。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这个阶段容易复制本科阶段的学习模式,注重在课堂上接收知识;虽然也积极的参与课堂互动,但是更多的局限于回答教师的知识性提问,对于其知识储备之外的开放性问题往往不敢或者无法做出创新性的回应。针对这一问题,授课教师通过几个互动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和教师一道扮演课堂教学进程推动者的角色。具体处理如:讲授休谟困境时,在“火柴实验”中发问并从同学口中讲出用“抽样”方法来近似解决休谟困境,并邀请同学亲身参与“用一根火柴证明一盒火柴的质量”的环节,说明“极端条件”下进行观察也是近似解决休谟困境的办法之一。又如:在演示完“最不可能证实处证实”的录像案例后,请学生发表观后感,并请同学举出一个同类的例子。互动环节的设置遵循由易到难的标准,首先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气氛,然后在轻松的环境中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五、教学创新点与教学理念1.讲述“关键案例法”内容,与研究前沿相对接,新颖地使用“狗咬人”与“人咬狗”的比喻,深刻揭示关键案例法的科学认识论本质案例研究法的挑战性集中体现在案例研究的科学认识论问题上:即如何从特殊性的案例中归纳出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如果无法有效的回应这一问题,案例研究,特别是单案例研究则必然陷入“讲故事”而不“说道理”的困境。这一困境6/14是案例研究法在基于大样本的“行为主义”研究兴起之后陷入沉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关键案例研究法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HarryEckstein,基于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的“证伪”理念,在1975年提出的对于上述挑战的正面回应。Eckstein认为,单案例研究可以通过个案的选择参与到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构建中来,即:选择“最有可能被证实”(MostLikely)的案例证伪理论;或者选择“最不可能证实”(LeastLikely)的案例证实理论。这种利用极特殊或者极个别的案例开展的研究被他称为“关键案例研究”。(Eckstein,H.,1975,CaseStudyandTheoryinPoliticalScience,Handbookofpoliticalscience).自上世纪90年代案例研究法随着质性研究的兴起而复苏以来,关键案例法在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中已被不少前沿学者所采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有关键案例研究法的教学现状与其在前沿研究中的有效应用却形成鲜明反差,即:多数社会科学研究教材和课程中对于关键案例法少有涉及;或者稍有介绍,但是却将其与一般的单案例研究相混同,并视其为面对特殊个案时的一种“无奈选择”(Stoecker,R.,1991,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