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真正的语文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怎样上好真正的语文课唐河一小王爽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学,其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它的重要地位。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是目前最基本的教学模式。要在四十分钟内有目的、有计划,迅速而又准确地传递知识信息,灵活而又有效的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生动而又自然的渗透美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语文教改多年来,“耗时、低效、乏味”的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好多语文课已经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甚至充斥着“虚假、繁荣、表演”的味道,这也是我们好多老师兢兢业业教语文,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成绩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的课?该怎么上好语文课?而且是上真正的语文课呢?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探讨和交流。究竟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学大家贾志敏老师和王崧舟老师就这样认为:贾志敏老师: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怎样的课才算好课?三个原则:1、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2、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3、要以鼓励为主。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十分正常的。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鼓励学生不仅是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思想的具体体现。教学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好的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王崧舟老师: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第二味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第三味是“书卷味”。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结合自己近年来的讲课经历和听课的情况,对于一节真正的语文课,我个人的看法是:真正的语文课应该做到:1、扎扎实实教语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进入文本,感悟文章内涵,以读促思,以读促悟。2、挖掘教材,抓住重点语句,设置相应的情境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老师的点拨和指导,让学生在交流和表达中提升学习能力。3、侧重于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读书识字、归纳大意、品析词句、突破难点、联系生活、升华认识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4、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流畅自然,师生在娓娓道来和思想碰撞中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一、上好语文课,教师必须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基本功。以前,我们总是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而现在,新课改要求我们当语文老师的,“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拥有源头活水。”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而学习和积累知识、教学经验的过程就是挖掘源头活水的过程。对于这些,我深有感悟:我能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这个经历有些戏剧性。刚到一小的时候,我是一个代课老师,教课之前带过一段三年级的数学,教了半个月数学之后,我比较了一下教语文和数学,我倒喜欢上教数学了,原因有两个:一是不需要说那么多的话,特别适合于我这种笨嘴拙舌的人,教数学,不必去顶真这个字读几声,说什么花言巧语,也不需要费尽心机去引导写作文。二是教数学作业量小,往往是当堂能改一半,再加上半堂课就改完了,任务量小多了,比陷入作文周记的汪洋大海里轻松得多。出于这些考虑,我开始打小算盘了。2014年春期过一半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请假了,校长安排我直接教语文课,当时我想推脱一下的。于是就去找校长,还没开口,校长就说话了:“你以前就是教语文的,现在还去教语文,干你的老本行吧。”于是我就硬着头皮教语文去了。因为不了解新环境里的工作方法,我就不断虚心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会就问,不懂就听。比如备课,开始的时候总是吃不透教材,就看看同一个办公室的老师课本上批注了什么,还弄不明白的,就搬着椅子坐在办公室外边听听隔壁班的老师如何上课,反正自己有没有其他的地方去,从早到晚,我就一直呆在办公室里看书,备课,改作业。记得印象最深的就是和谢枫爽老师一组,谢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引导,至今我教课和批改作业的方法仍然在工作中使用。除了这些,我还向段民伟老师请教,当时段老师和我都住在学校,每天晚上我们在一块聊聊天,我总是虚心地向段老师了解一些课堂教学和教学生作文的方法,段老师也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除了这些,我还大量地阅读教学类的报刊杂志,《河南教育》、《小学青年教师》(小学教学)、《教育时报》......特别是当时叫《小学青年教师》的杂志,上边有许多关于教学设计和评课的内容,每一次看的时候,遇到感兴趣的地方,我还专门做批注,或者记在笔记上。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然后再比照着人家的课堂进行反思和推敲,后来看的多了,用的多了,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当然,做为语文老师,要想上好语文课,必须练好一些基本功。除了写好字,会画简笔画,还要能说普通话。因为只有把普通话练好了,你才会真正地教学生朗读和说。在许多语文课上,普遍可以看到学生朗读的次数是增多了,但却不见他们真正地喜读、乐读、争读,学生只是机械读,并没有真正调动起自己情绪,把情感投入课文教学内容中去。实践证明,“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就要看老师的读。在教《父子骑驴》一课中,当教到不同的路人对父子骑驴方式的评价时,★老先生哈哈大笑说:“世界上竟然有这么笨的人,放着好好的驴子不骑,累得一头汗。”★老太太忍不住说:“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孝啊!自己骑在驴背上,却让爸爸顶着大太阳走路。”★年轻的母亲大声地说:“看哪!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狠心的父亲,让自己的儿子走路,自己却坐在驴背上享福。”★一群小孩对着父子二人指指点点地说:“看哪!这两人真狠心,竟然一起骑在这小小的毛驴上,毛驴的脚都被压得发抖了!”我用了不同的声调,不同的表情去读这些话。读后,学生纷纷感到读得形象生动。接下来,我要他们读这些话,要他们向老师那样读,再加一点想象,果真,孩子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我引导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设置一些场景,在加上动作,这样下来,孩子们不但读的入情入境,还充分体会到了文章的内涵。其实老师的朗读包括了很多自身的知识,有拼音(拼音是否标准关系到自己的普通话)、词语、句子、文章的理解等。所以,每教一课我一般都是自己先读,检查哪一方面不懂。只有这样。自己在课堂上才会有更好的表现。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是对每个老师的基本要求。课堂是我们的训练场,我们的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首先有严格管理,给学生爱并不是无是放任自流,发展学生个性并不是任其肆意吵闹。让学生懂规矩,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学会的批评惩罚的艺术。有的老师不注意这些,要么是对学生的违纪行为熟视无睹,置若罔闻;要么是扯着嗓子拍着桌子大喊大叫,有的甚至用棍子敲打讲桌或黑板,把讲桌都打烂了,黑板也敲得坑坑洼洼,最后只是换来一小会儿的安静。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鼓励。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进入课堂,就带上一千顶高帽子,随时戴在每一个同学头上;你听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回常常听到这样的语言:“答对的学生表扬,答错了的学生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当老师发挥赞扬、激励、赏识的力量,学生会改变为另一个模样。第二,上好语文课,要把功夫先放在课前。首先是老师要有准备。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导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每教一篇文章之前必须思考: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要学什么?在这册中、这个单元中的地位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是用什么方法把他想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弄清楚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得充分地阅读文本才可以真正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真意,才可以真正了解学生要学什么。从而达到:文本、作者、编者、读者四者之间的相结合。此外,还要大量阅读与此次授课相关的资料、图片、背景知识以及其他介绍,去粗取精,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材料。其次是学生要有准备。一个不会自主学习,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学生是很难有更好的发展。以前,我上课时,常常遇到学生对所学的新课脑子里一无所有,一片空白,没有充分的预习,我讲到哪他们学到哪,我讲什么他们听什么,学生心中既无目标又无方向,完全处于盲目状态,被动地接受知识。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课”。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点点拨;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得我2005年刚教课的时候,教研组内听课,我主讲的是《走向生活》一课,是美国记者戴维·科宁斯采访著名的美国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后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请问夫人,在您会晤过的人中,您觉得哪一位最有趣?”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