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规划中文版一、芝加哥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由于19-20世纪芝加哥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科技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芝加哥不仅成为企业家创业发家的试验地,而且也成为建筑师、规划师才能的展示场地,特别是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芝加哥建筑学派,芝加哥建筑学派存在的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建筑创新的思想、社会氛围与试验场地,如芝加哥郊区河滨新城(Riverside)、湖滨森林(Lakeforest)、伊利诺伊理工大学(IIT)以及芝加哥市的规划。以改善工业城市面貌的一系列规划与建筑设计、公园系统规划以及滨水地区改造开创了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而以服务于企业家和以城市经济繁荣为目的的城市规划,尤其是伯纳姆的芝加哥规划(Burnham’sChicagoPlan)又是实用性规划与城市美化的完美结合,得到普遍认可,并影响深远,该规划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Hall,2002)。芝加哥学派让芝加哥成为世界城市规划与建筑教学与实习的大课堂,而从1837年建市开始,芝加哥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从草原小村到工业基地以至全球化的大都市,其成功的城市转型使它并没有因为长期的深厚的福特式的工业基地基础而衰败废弃,反而中心区活力十足,都市区繁荣富足,其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机制值得研究。二、芝加哥城市规划的历史进程在芝加哥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次转折点都有城市综合规划作为空间方面的应对和支撑。1、这次规划为芝加哥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并延续直今。芝加哥市区的第一个市域综合规划是DanielB哪ham的《1909年芝加哥规划(nePl明ofChic秤1909)》。该规划在100年前为芝加哥提供了满足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空间框架.保留并设计了重要的公共空间.建立了高效的交通系统。芝加哥的城市发展沿袭了这一规划的基本框架。例如.规划保留了密西根湖滨沿线进深约1km的用地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目前成为了芝加哥市最核心的景观区和公共活动地区:城市核心区规划在靠近湖滨及芝加哥河环绕的区域内,集中建设高层建筑构成的商务、旅馆和商业功能,向外延伸布置了居住、大学、产业用地等。该规划同时超出当时建成区的范围,考虑了城市和周边区域的关系,设置了通往西南和西北的交通性景观大道。为芝加哥与周边大区域的发展建立了便捷联系。这一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不断完善和修正。但基本框架没有变化,为芝加哥的发展提供了功能化、高效率和美观的城市布局和结构。在此之后的综合规划集中在城市中心区.都与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紧密联系。2、解决城市郊区化的问题。在二战后。芝加哥和其他大城市一样出现郊区化和内城衰落。规划局于1958年制定了《芝加哥中心区发展规划(DevelopmentPlanfortheCentmlAreaofChicago)》,主要在中心区西部设置了伊利诺大学校区,南部设置了会展中心等提升内城吸引力的大型项目。3、发展商业,推动城市中心区的再发展。1970年代芝加哥市区人口减少为336万人。郊区人口上升到大芝加哥地区人口的55%。郊区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市区人口(张庭伟、王兰,2011)。芝加哥在1973年制定了《2l世纪的芝加哥规划(Chica9021Plan)》,目的是通过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来对高架铁路环路为界的核心地区(‰p)进行再开发,从市中心移出工业企业为房地产和商业开发提供空间(Rast,J.1999)。4、产业调整的空间政策。1980年代初芝加哥市政府开始推进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于1983年完成了《芝加哥中心区规划(1983ChicagoCentralAreaPlan)》,作为产业调整的空间政策。5、为发展芝加哥成为全球城而制定空间框架和布局。最新的城市中心区规划是2003年5月芝加哥市政府公布的《芝加哥中心区规划:为21世纪的中心区准备为发展芝加哥成为全球城而制定空间框架和布局。该规划由城市规划与发展局(DepartmentofUrbanPlanningandDevelopment)主持。SOM建筑师事务所负责具体的规划设计,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参与规划.并形成专项小组(taskforce)讨论重要议题。该规划预测芝加哥市区的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和就业岗位,拟定了两个经济发展可能:基本场景(basicscenario)和乐观场景(optimisticscenario)。对城市核心区进行相应的用地、开发量、交通和景观等方面的规划。三、芝加哥规划的具体内容1、芝加哥19091)伯纳姆的芝加哥规划伯纳姆的芝加哥规划之所以成为得到一致认可、广为效仿并影响至今的一部杰作,其以企业家、企业以及城市经济规律、效益原则为内在机制,体现了城市发展脉搏和规律应该是该规划成功的关键。除此以外其恢弘的景观构架、公园体系体现了伯纳姆作为建筑师出身的基本功底,开创了城市美化运动之源。伯纳姆规划的核心包括:以商业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和原则,城市道路、铁路、以及功能区的设置都以经济、高效为原则,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城市更加有效、经济地运行,特别是应该有利于商业和制造业的周转和运行,便捷和富于效率,有利于繁荣生产,另一方面也通过城市美化运动,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其目的是为了使劳动者能以更良好的状态投入工作和创造之中。其经济原则是以实用和效率为标准的商业化城市(commercialcommunity)运行规则。包括:“便捷”—节省时间,节省工序,节省经济投入和成本;“有序”(orderly)——避免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减少重复、浮夸和浪费;“有效性”(productive)——有利于新生产力、新创造力和投资的产生,促进城市的繁荣。伯纳姆规划中将交通作为实现经济活动以及城市生活便捷有效的核心手段。2)伯纳姆规划的细节a)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以现有园林绿地,湖泊,水系和森林资源为基础,依托东部密歇根湖建设大型连续完整的湖滨绿地。在城市内部建设围绕中心区外缘、贯穿建成区中部防护城市边缘的三大绿化圈层。这三个圈层通过林荫大道,园林大道与湖滨绿地串连,建设尺度由内向外依次增大(见图1)。湖滨绿地的建设用地大部分是通过向湖泊内填埋城市垃圾实现的。与简单的填湖处理不同,伯莱姆设想在湖滨防护堤和近城市的湖岸线之间形成一系列狭长的泻湖。在大片宜人的湖滨绿地以东规划一条美丽的园林大道,沿路饱览的是连绵的绿茵场和小树林。此外,以城市中轴线为中心线规划向湖中对称地伸入了两处狭长的亲水平台,计划作为城市纪念性建筑和公众活动场地。其中北平台也是规划货运码头区。b)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考虑到铁路在当时芝加哥货运中占据了95%的比例,并且这种高比例将会长期存在,规划提出改变现有的多家铁路公司独立经营、自成体系的混乱局面,共享四条环形铁路线。将现有的铁路线整合成协调运作、相互衔接的高效运营系统(见图2)。外迁现有的拥挤在中心区的铁路货物,在城市外围集中选址大型货物终端站。为考虑水陆联运,规划提出在芝加哥河和Calumet河入湖口处的两个货运港配套建设货物装卸中心。这两个港口应通过高架或地下的铁路线实现快速联接。对于铁路客运,规划提出构建由快速客运交通、地下铁路、高架铁路、地下有轨电车共同构筑的综合客运体系。中心区内外任何一点都可以通过地下交通系统到达铁路站,所有交通运输方式之间都可以通过换乘枢纽实现无缝连接。c)城市街道系统规划规划在现状的格网加放射的城市路网基础上提出:进行一系列城市主干道的拓宽和改造工程,延长计划作为城市中轴线的国会大道;增加一大型弧状的林荫大道连接规划提出的第二绿化圈层;增加大量的城市放射性道路以实现快捷的交通联系。规划对芝加哥河畔的道路进行了着重考虑,认为滨河大道的设计对减少城市交通拥堵作用重大。滨河大道进行双层高差处理,上层高于普通交通平面,与同样需要进行抬高处理的街道衔接;下层为近水区,可建设仓储区,并进行货物装卸作业。d)对中央商务区及中轴线的设计规划将中央商务区(规划中称之为“城市心脏”)定义为西起Halsted街,北临芝加哥河,东至密歇根大街,南抵12街,约4km2的区域。在不远的将来,该边界向周边扩展成约30km2(南北长4.8km,东西宽6.4km)的区域。商务区遍布办公、商店、银行,旅馆、剧院、铁路终端站等公共设施。每天将有数十万的人流穿梭于这个狭小的区域。规划认为当时商务区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各类交通流混杂,已制约了城市商务功能的进一步提升。解决商务区交通问题应从密歇根大街入手。大街西侧是鳞次栉比的商店、剧院、旅馆和音乐厅,东侧是舒展的格兰特公园。由于它兼具交通和旅游观光的性质,规划提出拓宽和向北延伸密歇根大街,横断面上考虑步行、观光、过境三类不同的交通流。自Randolf大街向北延伸跨越芝加哥河时,进行街面抬高处理,以减少东西向交通流干扰(见图3)。在《芝加哥规划》中体现伯莱姆“宏伟、震撼力”的莫过于他为芝加哥精心设计的贯穿东西、长达12km的国会大道景观轴线。轴线正中是以巴洛克式的市政厅为主宰的建筑群,围绕着市政厅建筑群。除了南北向的Halsted和东西向的Congress两条干道外,另外增加六条放射性轴线。东向轴线延伸至湖滨的格兰特公园,公园内布置Crerar图书馆、艺术协会和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文化艺术设施。2、芝加哥20401)2040年展望在“共识”项目的早期,参加者提出了52个区域未来发展的目标,这些目标是多样化的,包括了从教育到供水,从交通到税收的广泛议题。有些目标和土地利用直接相关,如保护环境的平衡发展;其他则非直接相关,如满足服务需求.促进社会平等和经济竞争力。然而.所有的目标在深层次上都是互相联系的。在确定目标和核心主题的过程中,“共识”项目的参加者普遍关注目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区域内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的损失,特别关注在对现代人和后代人公平和平等的方式下,区域提供和维持高生活质量所需要关键因素——住房、就业、教育和医疗的持续发展能力。52个目标被分为5个核心主题:居社区,人口多样性,自然环境,全球竞争力和管理协作。每一个主题都有明确的定义和具体的阐述。区域未来35年共同的美好远景是:东北伊利诺伊将成为建立在人口多样性基础上的宜居社区,以及以健康的自然环境、全球竞争力和管理协作而闻名的区域。2)区域框架:中心、走廊和绿色空间2040区域框架规划建立在三个基本规划要素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中心,使用多种交通模式的走廊连接中心,保护重要的绿地。其目标是使中心更有活力、更紧凑和更具多样性,使走廊具有多种模式和能为所有居民的交通需求提供支持、保护、加强和扩大绿地及其所包含和代表的重要的自然资源。a)中心:被定义为由多种交通模式连接,紧凑而混合使用的,适宜居住又具有经济活力的场所。中心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一个或多个核心及其周围受影响的地区。区域内的每一个城镇或社区都是一个中心。但中心的大小和功能不同。根据活动层面、紧凑性和区域影响不同,2040区域框架规划定义了5类中心:全球中心(globalcenter)——是最密集、公交最发达的商务、文化和零售活动中心,对区域、全国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和旅行方式有重要影响。芝加哥中心区是区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是全球最重要的城市中心之一,对区域、州、全美和国际事务都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大都市中心(metrop01itancenter)——是商业、就业和公共活动混合的中心.具有高密度开发和多种类型住房选择,良好的步行环境和多种交通方式的可达性.包括高度集中的就业和人口.对区域经济和交通具有重要影响,为区域和全国提供产品和服务。都市中心大多位于区域中新的”外环地区”:社区中心(commuIlitycenter)——是中等规模的城市和郊区中心,类似于都市中心,但是规模较小.开发密度较低,为城镇居民、本社区和相邻社区提供服务:镇中心(towncenter)——是小的郊区和乡村的中心.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要商业服务,具有易到达和步行街道系统。城镇中心的居民依靠社区中心或都市中心提供特殊服务;村中心(hamlet)——是低密度的中心,土地使用主要是居住,围绕公共服务机构有小规模的商业.村里的居民依赖附近的镇中心、社区中心和都市中心提供大部分服务;特殊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