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对传统的“填鸭式说教”、“被动式接受”都持否定态度,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学习、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念、基本知识等,并积极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本文试图结合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探索如何应用这些理论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关键词】学习动机;交流沟通;教学互动;个别指导;效果在目前的教学当中存在着:教师教法单一刻板,缺少灵活性;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积极主动性不高,对学习具有厌倦情绪;师生之间互动少,课堂气氛萧条的现象。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更累,学习效率较低。如何让教师的教学变得轻松,让学生的学习变得高效。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效率,应从学生心理入手,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启动机制。将动机运用于学习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且它还决定着学生从活动和接受的信息中学到知识的数量。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而学习和记忆更多的内容,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更加有效深刻。而在这过程中,教师也同样能够较轻松地收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深入研究的。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大多数解释分为三个特征:第一,原因是内部的(个体本身)还是外部的;第二,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第三,原因是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学业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能力和努力是个体内部的原因,而任务难度和运气是外部原因。由此推论,学生对学业成绩好坏的归因对其学习动机的影响很大。要提高学生对能力的自信心,就必须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如果把成功结果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原因,而把失败结果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原因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学习行为,即使在失败的情况下也能够坚持学习。相反,如果学生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而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就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动机,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对将来成功的期望不高,也不愿付出努力。研究表明,通过训练,学生的不正确归因是可以改变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如下训练和引导。第一,通过归因训练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意向。教师要善于运用有关学科知识,特别是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关注学生的归因反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成败归因。对学生不正确的、消极的归因,教师要进行心理辅导,主动地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能力感;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要起到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第二,引导学生正视挫折,进行客观准确的失败归因。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挫折感”要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找出哪些因素是导致失败的自身的、可控的原因,哪些是外部的、不可控的、较稳定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对失败的原因给以正确的评估。二、加强交流沟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应该强化师生的双向沟通,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不断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适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教法、掌握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强化师生沟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利用上课前的二三分钟,简要向学生介绍一下自己下一步的教学目的、教学安排以及应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安排的建议、意见和看法,这样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有效地完成,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心理沟通重要途径就是要真心关爱关心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一个来学校读书学习的学生,无任哪名学生在学习、精神和生活上都渴望和希望得到关心与关爱,特别是当学生遇到挫折、困难和不幸的时候,这种渴望和希望就更加强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强化沟通,凸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强化教学互动,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授多、学生听得多,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与素质教育、新教改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互动,要积极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关系变得民主、平等、融洽,拆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较大发挥,个性也得到了张扬,无形之中提高了课堂效率。四、强化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其学习能力由于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差异,这就必然会呈现出各式各样能力发展不等的学生,“潜力生”往往不能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强化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掌握各门学科基本的方法,让学生在有效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不断掌握更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记忆、学会理解、学会策略,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着力优化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着力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尤其要强化方法教学,对有潜质的学生还要加强个别指导、单独辅导,有针对性的开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以不断适应各类学生的智力差异,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五、学会日积月累,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熟悉教材,更要博览群书,这样在讲台上方可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教师应不断学习、思索、更新,只有这样,才会在教学中胸有成竹,才会有敏捷的职业思维,才能使课堂活泼轻松,语言妙趣横生。当然,教师应及时掌握课堂节奏和课堂气氛的配合,不能天南海北,海阔天空乱吹一气。“磨盘千转,不离轴心”,课堂教学不能脱离主题,趣味性教学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谈,更不是街头巷尾的野台戏,那种漫无边际离题万里的讲课对提高课堂效率是有害无益的。总之,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才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成功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课堂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的过程,换言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一方面的因素是不够的,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育教学理念。所以作为具有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理念,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潜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杨贵凤.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心理科教刊,2010:118.[2]杨贵凤.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心理科教刊,2010:119.[3]李荣辉.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中小学电教之探索与实践,2009(1).[4]彭洁.归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