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教学要求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作。什么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主要经济主体有哪些,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把企业改造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本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教学要点第一节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教学要点一、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交易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市场作为交易关系的总和,将各个由社会分工所形成的处于分离状态的利益主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交易关系、协作关系。这些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就是市场交易主体。教学要点经济学中一般将市场交易主体抽象概括成三类,即:(1)个人或居民家庭;(2)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3)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政府权力机构。在开放经济体系中,市场交易主体还包括境外的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主体。教学要点在经济分析中,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也被视作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这是因为:(1)从市场经济的结构上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2)从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发挥的角度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是市场机制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得以发挥的微观基础。教学要点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与企业教学要点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个人或家庭,在经济学中统称为居民,是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既包括城镇居民,也包括农村中的居民。他们既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消费主体,又是投资主体和劳动力的供给主体。教学要点居民与企业之间存在四种基本联系:(1)居民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等);(2)企业向居民支付生产要素的回报(居民的劳动收入、资本收入等);(3)企业运用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和服务;(4)居民用可支配收入向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教学要点在上述基础上,加进另一经济活动主体——政府或国家后,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将进一步增加以下四种:(1)企业向政府交纳税金;(2)政府向企业采购商品和提供政府服务;(3)居民向政府交纳税金;(4)政府向局民提供“转移支付”和政府服务。除此之外,政府还是投资主体之一,尤其是主要的公共投资主体。教学要点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居民不是真正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体现在:(1)居民不是投资主体。(2)居民不属于真正的劳动力的供给主体。(3)由于居民不是投资主体,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动收入。(4)居民不是完全意义的具有消费者主权的消费主体。教学要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就需要形成适应市场机制运行的微观经济主体。要让居民成为真正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自主决策权的经济主体,就需要进行相关的体制改革。教学要点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所有制观念的束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畅通投融资渠道,在培育多元投资主体过程中,使居民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投资主体之一。其次,要通过人力资源配置体制及其相关制度的改革,实现劳动力配置市场化,增强居民的自由择业权和合理流动权,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真正的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主体。第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承认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并存的前提下,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居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多元收益主体之一。第四,通过流通体制、价格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使居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具有充分消费者主权的消费者。教学要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作为微观基础的企业有两类:一类是国有企业,一类是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认识误区:(1)将国有企业等同于国有经济,将国有制等同于公有制,将国有制视为公有制的高级形式;(2)忽视生产力的水平和要求,把实行国有制、扩大国有经济和不断拓展国有企业的分布范围。教学要点改革开放后,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制及国有企业的地位和基本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有经济要起主导作用,但“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在此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可以减少一些。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教学要点改革开放后,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同的经济体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微观基础,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要求微观基础的转变。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微观基础的企业,应该是面向市场的真正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教学要点第三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企业改革教学要点一、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反映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教学要点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制度。产权是财产权利的简称,指财产所有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利。产权的基本内涵包含了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是涵盖一组权利的整体,其中所有权处于核心地位。产权制度是划分、界定、实施、保护和调节产权,确认和处理产权主体责、权、利关系的规则基础,是一种形成人们对资产的权威的制度方式,是一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教学要点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现代公司制,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现代公司制企业有以下特点:企业具有法人资格,能够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企业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能够独立地占有、支配和依法处置法人财产而不受出资者的干预,是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了分离,公司由具有专业知识和素质的管理人才进行经营和管理,公司的所有者凭借股票控制权对公司的重大决策进行控制。教学要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公司治理问题。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我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要点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确立国家所有、分级代表,权利、义务与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等。教学要点国有企业面临的新问题主要有:(1)股份制改革仍有差距,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母公司层面的股份制改革相对缓慢;(2)一些企业盲目决策,过度追求规模扩张,带来资产负债率过高等突出问题;(3)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没有真正形成,运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4)垄断行业准入门槛过高,其他所有制企业公平进入的机制不健全,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5)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6)政府审批事项仍然过多,国资分类监管和考核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活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等。教学要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按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把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条主线,以完善公司法人制度为基础,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要求,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教学要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1)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2)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3)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4)推进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教学要点三、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家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划分以及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方式、方法等有关制度的总称。国有资产的范围主要包括:(1)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2)资源性国有资产;(3)经营性国有资产。教学要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措施包括:(1)继续推动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部门与企业脱钩,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2)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3)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和职能,以产权关系为纽带,落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各项法定职责。(4)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5)建立科学的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分类考核制度,提高考核指标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2.结合中国实际,谈谈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3.如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