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描写专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特色专题:工笔素描·人物浓妆淡抹总相宜——工笔素描·人物湖北荆州市郢都中学曹双英思维定式扫描对于人物描写,我们可以工笔:就是用细腻的笔触,精细地描绘,给读者一种呼之欲出之感;我们也可以素描:就是用最简省的语言刻画人物的特点。但在实际写作中,同学们很容易在描写人物时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式:一、人物脸谱化,千篇一律缺个性在我们的文章里,人物常常就像京剧里的脸谱——生、旦、净、末、丑一看便知。写小孩儿——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儿,圆圆的脸蛋似苹果;写浓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红红的嘴巴能说会道,这就构成了一个可爱的我。前一段时间热播的《芈月传》,就曾被观众批评人物塑造脸谱化,人物性格太单薄。——脸谱化,是人物刻画的大忌。二、描写单一化,内容单薄不生动有的作文,记述多描写少,粗笔勾勒多,工笔描绘少。有的即使有对人物的描写,但角度也十分单一。这样就使人物朦朦胧胧,看不清面目。“记得有一次课间,郝恩泽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个假发,他带上假发,在教室里炫耀,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谁知,又跑到走廊上去耍怪样,逗得全校同学都哈哈大笑。为此,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他也就有了‘耍猴宝’的美誉。”这一段描写,叙述的是人物的活动,描写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动作,内容单薄,人物形象模糊不清。三、形象虚弱化,绘景叙事无主次1.景中无人有的同学对人物的描写欠细腻,于是“描写不够景来凑”,用大段的景物来表现人物,这的确是个好方法,但这景物描写一定要为人物服务,否则景中无人,就失去意义。“在阴霾傍晚,微冉有雨,空中肆虐烟花,一朵朵盛开,一朵朵凋零,孤单而惊艳。一人一次烟花一席微雨一场黄昏。”这看似很美的一段文字,却无法看出这段景物描写与人物之间的关系。2.事中无人为了表现人物,我们往往用几件事情来集中表现人物,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就会由此铺展开来。但有不少同学,往往过于专注故事,而忽略了对人物的细致描绘。有位同学在《记一位烧锅炉的老大爷》中这样写:据我了解,他曾经有个孩子,那个孩子是他捡来的。他自己很节俭,把所有的积蓄都给孩子买了奶粉,玩具。老人也觉得这样很开心,但是十年后,一则寻人启事,打破了他这个小小的幸福。寻找孩子的正是孩子的父母,他们见到老大爷之后,连声谢谢都没说,扔到地上二百块钱,领着孩子走了。老大也很无奈,那又有什么用呢?在这个故事里,因为缺少细致的描绘,感人的故事也不再感人。3.主次不分写人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其他人物来映衬主要人物,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但有同学在《记一个难忘的人》中这样写:她做过一件让我佩服不已的事情,就是她亲自执笔写了一封给校长的信,内容是要弹劾我们的班主任,不知道别人反正我签字的时候是绝对的坚定,甚至想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我一定要站在最前面。这一段着力表现的是“我”的勇敢和担当,却削弱了对主人公——“她”的描写。案例分析题目回放:那是一张慈祥的脸,让我感到了生活的温馨;那是一张疲惫的脸,让我明白了生活的艰辛;那是一张陌生的脸,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多彩;那是一张阳光灿烂的脸……生活中,我们见过无数张脸。请以“难忘那张脸”为题目,写一篇作文。难忘那张脸那是一个冬日的清晨,街灯昏暗,寒风刺骨。我一个人站在车站旁,等待着不准时的首班车。周围还浸在浓浓的夜色中,不远处的十字路口被几点路灯的光照亮,而四条街道,都孤寂地向远方的黑暗里延伸,冰冷的高楼在道旁高傲地站立,给这个清晨平添一丝寒意。①忽然,一声粗犷的吼声从街的尽头传来,瞬间打碎了刚才冷寂的气氛。几秒钟后,一个黑洞洞的轮廓从黑暗中渐渐显现。②那是一个随处可见的乡下女人,脸色枣红,双眼明亮。并不年轻的脸上有几道浅浅的皱纹。经过长久的风吹日晒,显现出一种水火不侵的沧桑。微微发胖的身材,裹得严严实实的绣花棉袄,外面又紧紧地套着送报纸的黄马甲。她双脚飞快地蹬着自行车,身子也随之左右摆动,每蹬一下,车子便会疲乏地响一下,这样的姿势在平时看来,总有几分可笑。她一边蹬,一边用浓重的口音唱起了秦腔,虽是听不懂的吼声,却又情感丰富,充满起伏。③在这样繁忙的城市里,她的存在,或许是恪格不入的,我心想。她似乎感觉到了我的注视,在远去之前回头望望,又向我憨厚而灿烂地一笑。④我愣住了。那是多么朴实而生动的表情啊!在这个城市里,也许有无数个这样的女人,她们也许为了每天的工作在四处奔波劳累,也许家中有年迈多病的父母,有正在读书的儿女,有同样被生活加以重担的丈夫……生活给了她沉重的脚锁,她却要带着这脚镣,自信地舞蹈.生活中有许多苦难,她却默默地承受了,但苦难并没有磨平她对生活的热爱,这样勤劳而坚强的女人,一直在努力融入这个城市,努力去生活,去爱去微笑。⑤我难忘那张灿烂的笑脸,那勤劳、朴实、乐观的奉献者,给了我最深刻的启迪.【升格方案】这篇习作,小作者能对社会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加以深入细致地思考,倾注质朴纯真的感情,并能够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多角度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这些都为文章增色不少。但作为一篇考场作文,它只能是二类文,原因有三:开头的环境描写,景中无人;文末的内心感受在前文中缺乏支撑,较为牵强;特别时文中对“那张脸”的写照,描写单一,内容单薄,不够生动,大大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升格:·浓墨重彩描写“那张脸”。分层次,多角度表达。人物要生动,首先得让他有鲜明的个性,通过详细描写他的内心世界、语言、表情、动作来体现;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景物精细旁批①环境描写,为下文的人物出场作铺垫。但为何感到“孤寂”,应稍作点示。②“几秒钟后”,表达过于准确反而失真。③此处对外貌、动作的描写要为下文张本。再是,昏暗的晨光中,能看得如此清晰吗?特别是,还先写脸部细微特征,再才写整体概况。④这一段应是全文的重点,以照应题目,突出主题,此处过于简略。⑤点题的话应力求与前文照应,更好的突出主题。入手错铺垫,从他人表现来对比,从外貌动作来映衬,从个人感受来深化;通过这些细节,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让那张脸灿烂起来;·合理安排描写顺序。本文的人物由远及近,要在短短的接触中来展示人物独特的个性,就需要合理地使用描写顺序。远看是粗略地写,近看是详细地写,面部特征是特写。这样层次分明地表达,人物形象就鲜明地定格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升格佳作】难忘那张脸那是一个冬日的清晨,街灯昏暗,寒风刺骨。我一个人站在车站旁,等待着不准时的首班车。周围还浸在浓浓的夜色中,不远处的十字路口被几点路灯的光照亮,而四条街道,都孤寂地向远方的黑暗里延伸,冰冷的高楼在道旁高傲地站立,给这个清晨平添一丝寒意。此刻,有谁会在意寒风中的我呢?①忽然,一声粗犷的吼声从街的尽头传来,细听,竟是秦腔,那声音似乎用尽了全身气力,显得沙哑而有力。瞬间打碎了刚才冷寂的气氛。很快,一个骑着自行车的黑影从黑暗中渐渐显现。②微微发胖的身材,裹得严严实实的绣花棉袄,外面又紧紧地套着一件标志性的黄马甲。哦,原来是送报纸的大妈。只见她双脚飞快地蹬着自行车,身子也随之左右摆动,每蹬一下,车子便会疲乏地响一下,这样的姿势在平时看来,总有几分可笑。她一边蹬,一边用浓重的口音唱起了秦腔,虽是听不懂的吼声,却又情感丰富,充满起伏。渐渐的,她就整个的出现在灯光下。那是一个随处可见的乡下女人,脸色枣红,双眼明亮。并不年轻的脸上有几道浅浅的皱纹。经过长久的风吹日晒,显现出一种水火不侵的沧桑。微胖的面孔却散发着一种柔和的光芒。③在这样繁忙而又时尚的城市里,她的存在,或许是格格不入的,我心想。很快的,她从我的面前经过,有滋有味的秦腔戛然而止。她回过头,向我一笑,和善而亲切,就像是看见了邻居家的小孩。④我愣住了。这是多么温暖灿烂的笑容啊!在这个城市里,有无数个这样的女人,她们也许为了每天的工作在四处奔波劳累,也许家中有年迈多病的父母,有正在读书的儿女,有同样被生活加以重担的丈夫……生活给了她沉重的枷锁,她却要带着这枷锁,自信地舞蹈。生活中有许多苦难,她们默默地承受,苦难并没有磨平她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样勤劳而坚强的女人,一直在努力建设着这个城市,努力地生活,面带着微笑。她的背影很快消失在街道的另一头,粗犷的秦腔再一次响起。⑤我至今难忘那张灿烂明朗的笑脸——那个清晨,那个勤劳、朴实、乐观的中年妇女,给了我最深刻的生活启迪。点评关键点:升格点评①这里增加一句,体现此刻的孤单,为下文人物的出现埋下伏笔。②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此处对声音的描写是人物给人的第一印象。③将外形、神态、动作分层次描写,工笔、素描交替使用,逐步完善对人物的刻画。④这里写两人的心领神会的交流,突出笑容的深意。⑤结局再次出现秦腔,情节的反复,照应前文,也深化主题一个短暂的邂逅,一次心灵的洗礼。同样描写这次短暂的会面,修改后的文章,由远及近,分层描写,使人物形象逐渐鲜明起来。先写声音,突出她的豪迈与粗犷;再写外貌,显出她的平常与艰辛;接着描写她独特的蹬车动作,可见她的吃苦耐劳……这些,都是为后文的“那张脸”、“那个微笑”、“那次心灵感悟”作浓墨重彩的铺垫——生活的艰辛并没有使她心生害怕,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她坚强的信念,那一笑,透出她的和善与乐观,她微笑着拼搏,默默地奉献,坦然地生活,一如她从内心深处吼出的秦腔……名师讲坛写人三境界:重描写、抓特点、破常规人物的描写,可以说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更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我们在写作的初级阶段恐怕就是从写人开始的,进而到阅读专为刻画人物形象的小说,可以说,对于人物的描写我们并不陌生。但,怎样让身边的人物走进作文中,又怎样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呢?一、重描写,让人物形象鲜活让文章里的人物鲜活起来,无疑需要细致的描写。无论的外貌、动作还的神态、心理,在我们描写之前都有一个形象,只有细致的描写才能让这个形象具体起来。在细心观察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后,一位同学这样写道:“那是用血和黄土混成的颜色,凝重,悲怆,我听见那皮肤的沉重喘息干燥枯裂,沟壑纵横,褐色的皮肤留下了狂沙飞舞、烈日灼晒的证据。毛孔里渗出细密的汗珠,似乎用光了最后的水分,只残留那呛鼻的烟叶味和汗腥味。皮肤已经松沓,不再柔韧,只垂垂地挂着,但刹那间又抖动起来,是奔流的血液,还是难言的辛酸?”这段文字还未涉及五官,单是在描写皮肤,运用了一系列形容词“凝重”“悲怆”“干燥枯裂”“沟壑纵横”“松沓”,可谓极尽所能,穷形尽相。名家名篇中让,读者印象很深的往往是细节。还记得“父亲”爬月台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攀”“缩”“倾”三个连续的动词就生动地体现出父亲穿过站台时的吃力,同时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爱意。一个动作往往是由许多细微的动作组织起来的,如果在描写时善于以特写镜头或者慢镜头的方式分解,化笼统为具体,展现动作过程,才能避免空洞、抽象,描写才会有细腻感。有的同学在作文中描写母亲为父亲系鞋带“俯身,弯腰,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鞋带……”母亲纤细却并不白皙的手指在父亲的鞋带中穿梭回复,动作是那样娴熟,姿态是那样的优美,仿佛这一动作早已训练过千遍万遍。”就十分细腻感人。二、抓特点,让人物个性鲜明一人一个样,千个千不同。就外貌特征来说,有人黑,有人白,有人高大魁梧,有人瘦弱矮小;就个性品质来说,有人高尚、伟大,也有人卑鄙、丑陋。因此在记叙时要力求写好人物的独特之处。比如魏巍先生笔下的蔡云芝老师,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虽然都是老师,但他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容貌、个性。我们描写肖像,不在于全面、周详,而在于抓住特点。鲁迅先生讲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段话,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描写要抓住重点的深刻道理。《守财奴》中葛朗台临死前抓金子的细节描写:“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姿势送了他的命。”这一段动作描写将一个贪婪、吝啬的守财奴的形象活画出来了。三、破常规,让人物光彩鲜亮写人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