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HypertrophicPyloricStenosis2一、定义•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机械性幽门梗阻,是新生儿的常见病之一。3对该病认识的历史过程•1887年Hirshsprung首次详细描述了该病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特征。•1889年Lobker首次行胃肠吻合术治疗该病,但术后死亡率高达50%。•1907年、1912年Fredet、Ramstedt相继创建幽门环肌切开术,效果良好,沿用至今。•目前死亡率已降至1%以下。4二、发病率•欧美发病率很高,有报道300~900个活婴中有一例。•我国发病率较低,大约3000个新生儿中有一例。•男性远较女性发病率高,约占90%以上,教材中男女之比为4:1。•多见于正常足月产儿,早产儿少见。5三、病因说法很多,尚无定论,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先天性:在胚胎期第一月末、第二月初,幽门发育过程中肌肉发育过度,致使幽门肌肥厚而引起梗阻。•2.神经异常学说:近年来发现该病的幽门肥厚层神经丛和神经节细胞有明显改变,故有人认为肌间神经丛发育不全是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基本病因。6•3.遗传因素:少数病例有家族史。可发生于同胞兄弟或孪生子,有报道一个家庭中同胞兄妹4人和祖孙三代先后发病。很多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4.内分泌激素:有研究发现该病患儿的血清胃泌素、前列腺素E2和F2а明显增高,而术后均明显下降,提示此两种内分泌激素可能是幽门狭窄的致病因素。7•5.病毒感染:本病发病率有季节性高峰,以春秋两季多见,有实验表明可能与巨细胞病毒感染(CMV)有关。•6.药物:有报道某些药物如红霉素、阿霉素可致幽门狭窄。8四、病理•1.主要病理改变:幽门壁各层组织均肥厚增大,而以环肌为主,可达0.4~0.6cm(外纵、中环、内斜),幽门比正常明显增大,幽门管狭窄。•2.大体形态:幽门部外形似橄榄状,表面光滑,粉红色或苍白色;质地硬如软骨,有弹性;•大小:幽门管长约2~2.5cm,前后径约1.3~1.8cm肌层厚约0.4~0.6cm。9肥厚的肌层在胃端分界不明显,逐渐移行缓慢增厚,而在十二指肠端突然终止,分界明确。故术中在分离十二指肠端肌层时千万小心勿损伤粘膜。•3.镜下改变:粘膜充血水肿,肌层肥厚,肌纤维排列紊乱。10五、临床表现•1.呕吐:是本病最主要、最突出的早期症状。•发生时间:多在出生后2~3周出现,少数在生后即有或延迟至7~8周,发生早晚与幽门肌层增厚程度有关。•特点:有规律,很典型。呈进行性加重的无胆汁性呕吐,吐后觅食欲强。11•早期为食奶后溢奶,渐发展为频繁的喷射状呕吐,由于胃逐渐扩张,奶在胃内潴留的时间延长,呕吐次数减少,但吐出量增多,呕吐物为胃液,含奶瓣,有酸味,不含胆汁。•严重者由于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呕吐物中可带血。122.腹部检查:上腹膨隆,下腹平坦,95%的患儿在吃奶时或饱食后可见胃蠕动波,自左肋缘下移行至剑突右侧后消失。右上腹触及橄榄状肿块(肥厚的幽门)是本病的特有体征。13•患儿熟睡、吃奶或空腹时易触及,但有时触不到。触诊时站在患儿右侧,在右上腹肋下腹直肌外缘处,用中指指端轻轻向深部按摩,可触到橄榄形质地较坚硬的幽门肿块。14•3.全身表现:由于奶和水摄入不足,病儿体重初期不增,以后迅速下降,营养不良,脱水,明显消瘦,呈“小老人”貌。低钾低氯性碱中毒、低钙,喉痉挛及手足抽搐。如不治疗,则衰竭而死。•4.个别病例伴有黄疸:特点是血清非结合胆红素(间胆)明显增高,无溶血现象,手术解除梗阻后,黄疸迅速消退。15黄疸发生机制仍不清楚,有人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胃扩张致腹压增高,使门静脉和腔静脉受压,血流量减少,致肝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使未经处理的间接胆红素重回血循环。(2)由于肝脏尿(核)甙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降低,使胆红素结合率下降所致。161718六、诊断根据典型的呕吐病史及腹部体征(橄榄状肿块)可确诊。但有时摸不到肿块,需进行辅助检查:•1.B超:幽门肌增厚,肌层厚度≥4mm;幽门管延长,长度≥16mm;直径≥14mm。19•2.X线钡餐(稀钡):幽门管细长,幽门通过受阻,幽门口呈鸟嘴状或线状改变,胃排空明显延迟。•正常口服钡剂后立即或数分钟后可通过幽门,2.5~3小时排空。幽门狭窄时15~20分钟无钡剂通过幽门,6~10小时胃仍不能排空,甚至24小时后腹透仍可见胃内有大量钡剂残留。2021222324七、鉴别诊断•1.幽门痉挛:出生后即出现呕吐,呕吐无规律,呈间歇性,很少见到胃蠕动波,腹部无肿块,全身情况良好,应用解痉剂有效。用1:5000~10000阿托品液,喂奶前15~20分钟滴服。•2.喂养不当:多发于第一胎,吃奶时过急过快,或用奶瓶喂时倾斜度过大吸入气体,造成呕吐。吃奶后抱直拍背,排出胃内气体,即可避免。25•3.幽门前瓣膜:胃窦至幽门处粘膜形成皱襞,致幽门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患儿呕吐,但钡餐无鸟嘴征。•4.小肠梗阻:呕吐物含胆汁。•5.胃扭转(新生儿叫胃折叠):出生后溢奶或呕吐,喂奶后或移动病儿时呕吐明显。钡餐可见胃大弯在上、小弯在下,双胃泡征。喂奶后保持原位,半小时或一小时后放平,一般3~4月后症状自然减轻或消失。26•6.其它:肠旋转不良(复杂畸形)、食管裂孔疝、胃食管返流、胃肠炎、感染、颅内高压均可引起呕吐,但有各自的表现,钡餐可协助鉴别。27八、治疗手术治疗——幽门环肌切开术•1.术前准备:(1)纠正水电、酸碱失衡。(2)低钙者注意补钙,以免发生喉痉挛。(3)营养不良者输血浆或全血支持治疗。(4)置胃管,钡餐后应用温盐水洗胃。(5)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8•2.手术:开腹或用腹腔镜•麻醉:氯氨酮静脉麻醉。•切口:右上腹横切口、右肋缘下斜切口、或脐上半环形切口。•方法:进腹后提出幽门肿块,以拇指、食指固定幽门两端,于无血管区纵行切开浆膜及浅层肌纤维,切口应超过胃端1~2mm,不要超过十二指肠端,在十二指肠端仅切开浆膜层即可,防止损伤十二指肠粘膜。29用Benson钳或蚊式钳钝性分离幽门肌至粘膜下层,使粘膜完全膨出。将胃内气体挤入十二指肠,检查粘膜有无损伤。如损伤需用幽门肌瓣膜修补或大网膜覆盖缝合,或缝合切口肌层,于别处再行切开。3031323334353637•3.术后:补液,继续纠正水电紊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清醒后可拔除胃管,12小时后饮糖水,24小时后半量奶,48小时后可进全量奶,少量多次。如粘膜损伤,需禁食、胃肠减压2~3天。38九、预后•手术死亡率在1%以下,预后好。39谢谢!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