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2012最新指南DeepVenousThrombosisDVT深静脉血栓行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指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血管腔内形成凝血块(血栓),DVT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概念19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病因病理血栓红血栓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性分布在红细胞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白血栓基本由纤维素、白细胞和成层的血小板组成,极少量红细胞;混合血栓由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分类周围型中央型混合型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周围型: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为手术后好发部位。症状不明显,易忽略。小腿部疼痛或胀感,腓肠肌压痛,足踝部轻度肿胀。浅静脉压一般不高。血栓向近侧繁衍,临床则明显,小腿肿胀,浅静脉扩张,腘静脉压痛。Homans征:膝关节伸直位,将足急剧背屈,出现腓肠肌部疼痛。Luke’s征:腓肠肌疼痛,前后位压迫时疼痛增加。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左侧多见,起病急;局部疼痛,压痛;患肢肿胀明显;浅静脉扩张;在股三角区,可扪及条索状物;伴有发烧,一般不超38.5℃。顺行可侵犯下腔静脉。如血栓脱落,可形成PTE,出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发生紫绀、休克、甚至猝死。临床表现混合型:累及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发病急骤,血栓使整个静脉系统处于阻塞状态,同时引起动脉强烈痉挛。疼痛剧烈,整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呈紫绀色,称股青肿,有的可发生水疱,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明显,体温常达39℃以上,可出现休克及肢体静脉性坏疽。临床表现诊断1.危险因素:遗传性和获得性,后者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2.典型的症状:肢体肿胀、疼痛和压痛,Luke’s征,Homan’s征;DVT后综合征:血栓吸收机化后遗留静脉机能不全,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血栓脱落致PTE相应症状3.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特异性为35%到45%。进一步诊断需要客观检查(1)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DVUS):无创、价廉和可重复。可发现95%以上的近端下肢静脉血栓。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2)静脉不能被压陷或静脉腔内无血流信号为DVT的特定征象和诊断依据。(3)放射性核素下肢静脉显像(RDV):无创性,诊断的准确性达80~90%,灵敏度90%。可同时进行下肢深静脉和肺灌注显像,适用怀疑PTE、但无下肢DVT症状和体征的病人。诊断(3)CT静脉造影(CTV):CTV由Loud等于1998年首先提出,可以同时获得PTE及DVT的情况,在进行CTPA的同时不需另外添加造影剂,使下肢静脉、盆腔静脉及下腔静脉迅速显影。(4)MR静脉造影(MRV):无创,同时显示双下肢静脉,确定盆腔和下腔静脉的血栓。对有症状的急性DVT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0%~100%。MR在检出盆腔和上肢深静脉血栓方面有优势。诊断(5)电阻抗体积描记检查:采用各种容积描记仪,判断下肢静脉通畅度,以确定有无静脉血栓形成。对有症状的近端DV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无症状的下肢静脉血栓敏感性低。(6)静脉测压:站立位足背静脉正常压力一般为130cmH2O,踝关节伸屈活动时,一般下降为60cmH2O,回升时间超过20秒钟。主干静脉有血栓形成时,站立位无论静息或活动时压力,均明显升高。回升时间增快到10秒钟左右。诊断(7)X线静脉造影(Contrastvenography,CV):CV是诊断DVT的“金标准”,可显示静脉堵塞的部位、范围、程度及侧支循环和静脉功能状态,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接近100%。但其有创性限制了临床推广应用。通过以上手段可基本明确DVT诊断,同时可行血浆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AT-Ⅲ)和抗心磷脂抗体(PA)等检查以达到求因诊断。诊断DVT的临床分期:急性期:发病后14d以内;亚急性期:发病15~30d;慢性期:发病30d;本指南提及的早期,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早期治疗1.抗凝: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Ⅹa因子抑制剂(磺达肝葵钠、利伐沙班)等。(1)普通肝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采用静脉持续给药。起始剂量为80~100U/kg静脉推注,之后以10~20U·kg-1·h-1静脉泵入,以后每4~6小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再作调整,使APT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1.5~2.5。普通肝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hepa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在使用的第3~6天应复查血小板计数;HIT诊断一旦成立,应停用普通肝素。(2)低分子肝素:出血性副作用少,HIT发生率低于普通肝素,使用时大多数患者无需监测凝血功能。临床按体重给药,每次100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肾功能不全者慎用。(2012指南)2.5.2.InpatientswithacuteDVTofthelegtreatedwithLMWH,wesuggestonce-overtwice-dailyadministration(Grade2C).(一日一次优于一日两次。)备注:每日一次的剂量等于每日两次剂量的总和,避免一次ih。(3)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如阿加曲班):相对分子质量低,能进入血栓内部,对血栓中凝血酶的抑制能力强于普通肝素。HIT及存在HIT风险的患者更适合使用。(4)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磺达肝癸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小,每日1次,无需监测凝血功能。对肾功能影响小于低分子肝素。(5)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是长期抗凝治疗的主要口服药物,效果评估需监测凝血功能的INR。治疗剂量范围窄,个体差异大,药效易受多种食物和药物影响。治疗首日常与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联合使用,建议剂量2.5~6.0mg/d,2~3d后开始测定INR,当INR稳定在2.0~3.0并持续24h后停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继续华法林治疗。(6)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小,无需监测凝血功能。单药治疗急性DVT与其标准治疗(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合用)疗效相当。推荐:急性期DVT,建议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联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在INR达标且稳定24h后,停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也可以选用直接(或间接)Ⅹa因子抑制剂。高度怀疑DVT者,如无抗凝治疗禁忌证,在等待检查结果期间可行抗凝治疗,根据确诊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抗凝。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使用普通肝素。(1)溶栓药物:尿激酶最为常用,对急性期血栓起效快,溶栓效果好,过敏反应少;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治疗剂量无统一标准,一般首次剂量为4000U/kg,30min内静脉推注;维持剂量为60~120万U/d,持续48~72h,必要时持续5~7d。重组链激酶,溶栓效果较好,但过敏反应多,出血发生率高。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效果好,出血发生率低,可重复使用。(2)溶栓方法: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和系统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是将溶栓导管置入静脉血栓内,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系统溶栓是经外周静脉全身应用溶栓药物。导管接触性溶栓具有一定的优势,能提高血栓的溶解率,降低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率,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系统溶栓的血栓溶解率较导管接触性溶栓低,但对早期DVT有一定效果,在部分患者能保留深静脉瓣膜功能,减少PTS发生。溶栓治疗过程中须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凝血酶时间(TT),FG1.0g/L应停药,TT的INR应控制在2.0~3.0。推荐: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在全身情况好、预期生存期≥1年、出血风险较小的前提下,首选导管接触性溶栓。如不具备导管溶栓的条件,可行系统溶栓。3、手术取栓:急性下肢近端DVT,建议单纯抗凝优于静脉取栓(2C)。取栓后要用相同强度及时间的抗凝。推荐:出现股青肿时,应立即手术取栓。对于发病7d以内的中央型或混合型DVT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也可行手术取栓。4.对多数DVT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下腔静脉滤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指征:抗凝治疗禁忌证或有并发症,或在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下仍发生PE者,建议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下列情况可以考虑置入下腔静脉滤器:(1)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漂浮血栓;(2)急性DVT,拟行导管溶栓或手术取栓等血栓清除术者;(二)长期治疗1.抗凝治疗(1)抗凝的药物及强度: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等对预防复发有效。低标准强度治疗(INR1.5~1.9)效果有限,而且不能减少出血的发生率。高标准强度治疗(INR3.1~4.0)并不能提供更好的抗血栓治疗效果,相反出血的风险增加。推荐:如果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过程中应使INR维持在2.0~3.0,需定期监测。(2)抗凝的疗程:根据DVT的发生情况,抗凝的疗程也随之不同:①继发于一过性危险因素(如外科手术)的首次发生的DVT患者,3个月的抗凝治疗已经足够;②对危险因素不明的情况下首次发生DVT的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比较疗程为1~2年与3~6个月的抗凝治疗效果,发现延长疗程能够有效地降低VTE的复发率,但出血的危险性增加;对于此类DVT患者是否进行长疗程的抗凝治疗应充分考虑其利弊后再决定;③伴有癌症的首次发生DVT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3~6个月后,长期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④具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危险因素的首次发生DVT的患者,复发率较高,长期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的治疗是有益的;⑤反复发病的DVT患者,长期抗凝治疗对预防复发和控制血栓蔓延也是有益的。推荐:对于继发于一过性危险因素的初发DVT患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3个月;危险因素不明的初发DVT患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6~12个月或更长;伴有癌症并首次发生的DVT,应用低分子肝素3~6个月后,长期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对于反复发病的DVT患者和易栓症患者,建议长期抗凝,但需定期进行风险效益评估。备注:低分子量肝素在长期治疗的随机试验中的已证实有效的用法是达肝素钠,200IU/kg/天,1个月。随后150IU/kg,或亭扎肝素钠175IU/kg/天,皮下注射。2.其他治疗(1)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如黄酮类、七叶皂甙类等。前者可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从而改善症状。后者具有抗炎、减少渗出、增加静脉血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壁等作用。(2)物理治疗:包括加压弹力袜和间歇气压治疗(又称循环驱动治疗)。两者均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和水肿,是预防DVT发生和复发的重要措施。推荐:长期使用弹力袜;有条件者,可使用肢体循环促进装置辅助治疗。2.14.InpatientswithacuteDVToftheleg,wesuggestearlyambulationoverinitialbedrest(Grade2C).(急性下肢DVT患者,建议早期下床活动优于卧床休息)备注:如果下肢水肿及疼痛严重,则需延迟下床时间,建议下肢加压治疗。2.9.InpatientswithacuteproximalDVToftheleg,wesuggestanticoagulanttherapyaloneover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Grade2C).(在急性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