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写作背景二,中心思想和各部分主要内容三,主要内容四,现实意义一、写作背景政治背景《唯批》写于1908年2月—10月,当时的俄国正处于1905年革命失败之后。1905年俄国革命“取消派”:要放弃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这是孟什维克中绝大多数人的主张。“召回派”:要求把议会中的代表召回来,反对利用合法阻织进行必要的合法斗争,这是布尔什维克中少数人的主张。在哲学方面,伯恩斯坦等人主张“回到康德那里去”,并声称“马克思主义和马赫主义认识论是有联系的”,妄图以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来代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波格丹诺夫自然科学背景。放射现象表明:有一些元素属于放射性物质,这些元素在放出射线后,就变成了另外的元素,即这种元素的原子衰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电子的发现表明:原子不是“不可入的”、“不可分的”,而是可入的、可分的。原子哲学背景。马赫马赫主义(经验批判主义)的特点:一是标榜自已是无党性的哲学,它“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并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统称为“形而上学”而加以摒弃。二是标榜自己的“科学性”,宣称自己是依据最新自然科学材料构筑起来的,是自然科学的“最新哲学”。阿芬那留斯马赫主义声称自已是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来研究经验的,即把感觉、经验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认为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经验、现象,感觉之外还有什么的问题是“形而上学”的问题。二、全书的中心思想和各部分的主要内容(一)全书的中心思想以哲学的党性原则为基本线索,透彻剖析马赫主义在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上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对立;充分揭露马赫主义代表现代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实质,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相联系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哲学实质,以及“无党性’的虚伪性和“科学性”的伪装;深刻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知性、认识的辩证性以及哲学的党性原则等基本原理。第一,揭露马赫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根本对立.第二,揭露马赫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学派中的地位。第三,揭露马赫主义与现代自然科学的真实联系.第四,揭露马赫主义哲学的阶级实质,贯彻哲学的党性原则.(二)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向报告人提十个问题》《第一版序言》《第二版序言》代绪论代绪论的中心内容是对马赫主义的理论来源进行剖析。第一章:考察、分折、说明唯物主义与马赫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根本对立。第二章:考察、分析和说明唯物主义与马赫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根本对立。第三章:从正面进一步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与马赫主义在世界物质性、规律性、时间空间以及自由必然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上的根本对立.第四章:考察、分析和说明马赫主义的历史发展。第五章:考察马赫主义同现代自然科学的真实联系。第六章:考察分析马赫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三、主要内容代绪论某些马克思主义者在1908年和某些唯心主义者在1710年是怎样驳斥唯物主义的(一)揭批俄国马赫主义者攻击唯物主义哲学的手法和论据两个方法:第一,列宁称之为“跪着造反”的手法。第二,一切修正主义者惯用的伎俩。即打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旗号,以“补充”和“发展”唯物主义。三大论据:一是污蔑唯物主义是“神秘主义”。他们把唯物主义承认在我们的感觉意识之外的“自在之物”,即承认物质的客观存在,歪曲为承认了康德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因而陷入了神秘主义。二是诽谤唯物主义是以“无”作为基础。唯物主义者承认物质是作用于感官而引起感觉的东西,承认只有物质作用于感官引起感觉之后人们才知道它的存在,那么,在物质还没有作用于感官之前,它就是一种“未知的东西”,而“未知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东西,就是“无”。三是咒骂唯物主义陷入了康德主义,把世界“二重化”,犯了“二元论”的错误。唯物主义承认有离开人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就是把物质从感觉中分离出去。把统一的感觉分成物质和感觉两个东西,这就把世界“二重化”了,这就是二元论,就是康德主义。(二)揭露俄国马赫主义者的哲学是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翻版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l、俄国马赫主义者否认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来源于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思想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慧能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旗动!风动!2.俄国马赫主义者攻击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完全是贝克莱早就宣扬过的“物质是无”的旧调重弹。贝克莱还攻击说,唯物主义既承认物的存在,又承认心内的存在(其实是外部世界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就是假设感性客体(指认识对象)有二重存在,就是把一个统一的感觉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从而陷入了二元论,犯了“二重化”的错误。3、俄国马赫主义者的“经验符号论”,来源于贝克莱的“自然符号论”。“经验符号论”是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对立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理论。#·¥%…*(三)阐明哲学上两个基本派别的对立和斗争是不可调和的,揭露俄国马赫主义者抹煞这种对立和斗争的虚伪性。1、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承认哲学上存在着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和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的感觉、意识来源是什么?唯物主义者说是物质,贝克莱说是“理性的意志”,休谟主义者说意识的来源我们是绝对不能知道的。——弗雷塞2.以休谟、狄德罗哲学为例,进一步说明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的对立和斗争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认为,人们只能认识知觉和映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身,知觉是唯一的存在。要追究知觉的来源,只能由经验来解决。但是经验不能超出感觉和知觉,因此,知觉的来源是不可知的。休谟的这种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并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揭露和驳斥了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二元论;从感觉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官的结果,感觉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感觉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感觉同客体是一致的等四个方面,论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二章第三节论自在之物(一)指出一切马赫主义者都拼命攻击“自在之物”?为什么一切马赫主义者都拼命攻击“自在之物”?唯物主义的“自在之物”有两层含义:一是与主观映象相对,指头脑以外的客观对象.与”物质”同义.一是与”为我之物”相对,指尚未认识的东西.承认自在之物,也就是承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前提和基础。为什么要首先回击公开的敌人切尔诺夫为了自在之物对恩格斯的攻击?(二)引证恩格斯对不可知论的批判,驳斥切尔诺夫在自在之物问题上对恩格斯的两点攻击。驳斥切尔诺夫的第一点攻击:指责恩格斯批判康德的“自在之物”是不懂近代哲学。对恩格斯的:“在近代哲学家中,休谟和康德就属于这一类”这句话进行指责.列宁指出,切尔诺夫在这里所玩弄的,是他一贯使用的“伏罗希诺夫”式的手法。“德国的新康德主义者企图复活康德的观点,而英国的不可知论者企图复活休谟的观点,那么,鉴于这两种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早已被推翻,这种企图在科学上就是开倒车,而在实践上只是一种暗中接受唯物主义而当众又加以拒绝的羞羞答答的做法。”——恩格斯①首先,恩格斯所举从煤焦油里提炼出茜素的例子,是用来驳斥康德的不可捉摸、不可理解即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而不是用来驳斥马赫主义反对的那种客观存在的“自在之物”。②其次,恩格斯认为自在之物未被认识,不是不可认识;③最后,列宁深刻地指出:切尔诺夫的错误在于他不了解恩格斯批判康德“自在之物”的内容是什么。驳斥切尔诺夫的第二点攻击:责难恩格斯用实践的观点批判康德的“自在之物”不能成立。恩格斯:“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末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三)列宁发挥恩格斯的观点,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并指出这些结论是建立在人类实践基础之上的。“三个结论”的内容第一个结论:“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第二个结论:“在现象(映象)和自在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第三个结论:“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三个结论”之间的关系第一个结论是基本前提,它决定了这种认识论的根本性质。第二个结论是第一个结论的必然结果。第三个结论是在前两个结论的基础上得出的,但对它的正确解决对于坚持前两个结论又有重大作用。第二章第四节(一)揭露波格丹诺夫混淆了真理论中的两个不同问题波格丹诺夫在真理问题上的错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他只承认相对真理,不承认绝对真理。第二,他实际上否定了客现真理。第三,他把真理的客观性问题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混淆起来了.列宁针对波格丹诺夫的上述作法,明确地概括出真理论中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真理的客观性问题,即“有没有客观真理?第二个问题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即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二)批判波格丹诺夫否认真理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谬论波格丹诺夫否定了绝对真理,也就否定了客观真理。“否定人的某些表象中的相对性因素,可以不否定客观真理;但是否定绝对真理,就不可能不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为什么否定绝对真理,就必然会否定客观真理呢?从绝对真理的第一层含义看,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再从绝对真理的另一层含义看,真理的发展有无限性,即人类的认识能够日益正确、日益完全地反映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批判波格丹诺夫关于真理的定义。“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首先,波格丹诺夫的真理定义说明他是一个否定客观真理的唯心主义者。其次,波格丹诺夫的真理定义同自然科学相矛盾。最后,波格丹诺夫的真理定义必然导致信仰主义。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否认客观真理是马赫主义坚持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必然结果。首先,列宁分析了马赫主义的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实质。“从感觉出发,可以遁循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我论,也可以遵循着客观主义的路线定向唯物主义。”接着,列宁指出:两种不同的经验论,对待客观真理的态度必然是正相对立的。最后,列宁分析了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否认客观真理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上述结论。进一步揭示客观真理论与主观真理论的对立根源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哲学路线的对立。否认客观真理是马赫主义否定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必然结果。首先列宁指出:马赫主义者才是不充分相信感官的提示,不彻底贯彻感觉论的。接着,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是否相信感官提示问题的实质是承认不承认物质的客观存在,“接受或抛弃物质概念这一问题,是关于我们认识的泉源的问题。”硬!红!最后,列宁得出结论说,“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沦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第六节认识论中的实践标准(一)批判了马赫主义把实践从认识论中排除出去的错误,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马赫从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前提出发,把实践从科学中排除出去,把实践同认识论看作互不相干的两回事.把实践同理论对立起来。首先,列宁分析批判了马赫把实践从科学中排除出去的错误观点。马赫认为,很多事情从实践看来是有意义的,而在科学看来则毫无意义,实践中的真假之别在科学中则是不存在的。第一、马赫把是否事实同是否真理混为—谈,是彻头彻尾的诡辩,科学上讲的“事实”同认识论上讲的“真理”不是一回事。第二,马赫宣扬科学的“无党性”为的是掩盖他们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党性。其次,列宁分析批判了马赫把实践和认识论看成是平行并列互不相干的两回事的错误观点。“认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