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271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汇报112014308000568秦思梦一、本书结构•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兼述美国课程理论的兴起与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共五章)•附录(课程编制的新尺度;课程编制中的两个新重点;课程编制的具体方法;20世纪五项最有意义的课程事件;计划评价的基本原理)2016-4-272二、主要内容•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如何选择有可能有助于达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3、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4、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5、学校或学院的教师如何从事课程编制的工作2016-4-273•行为•在泰勒原理中,“行为”一直是被强调的核心概念。这里的“行为”是广义的,它“包括人的思维、情感以及外显的行动。”泰勒一方面非常强调行为目标,另一方面他也重视学生的情感和能力的培养,把“思维和情感”作为行为的表现形式。这是由于“思维和情感”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需要借助行为外显出来,以便更好地把握和理解•目标•在泰勒原理中,“目标”是“人们有意识追求的对象,即学校教职人员想实现的宗旨”,“目标”归根到底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学校的目标就是“提供有助于人们明智处理这些当代问题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等等”。泰勒提出,目标要尽量具体化、清晰化,具有可操作性,最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部分。这样不但限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还规定了学生对这些内容产生的结果。在泰勒的模式中,行为目标是学校在选择、创造和组织学习经验时,根据学生的外显行为、思维、感情、心理等特点来设置的使学生行为发生改变的教育目标。该教育目标的评估,是根据学生外显行为的改变来确定。所以泰勒的整个课程过程就是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以及以此作为教育目标评估的标准。2016-4-274确定目标三个来源(目标来源)两道筛子(过滤目标)•最有效的四种目标陈述(陈述目标)①把教育目标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②列举一门或几门学程所要涉及的课题、概念、概括或其他内容要素③采用概括化的行为方式来陈述④最为有效的陈述目标的形式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说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2016-4-275选择经验从实质上说,学习是通过学习者所具有的经验而发生的,因此,教育的手段是学习者已有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教育目标。泰勒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经验的含义泰勒认为,学习经验不同于一门学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同于教师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它是指学习者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因此同一个班上的两个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经验。而对于教育,其基本手段是提供的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的各种事物。2016-4-276•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自身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即学习经验应该适合于学生目前的成就水平和心理倾向等方面的条件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只要教育经验符合有效学习的各项准则,它们便有助于达到所期望的目标•有助于达到各类目标的学习经验的特征①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②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③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④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泰勒强调,可以用多种学习经验达到某一目标;同一学习经验也可以用来达到多个目标。因此,设计学习经验的过程“并不是用一种机械的方法为每一个特定目标明确规定的学习经验,相反,它是一种比较富有创造性的过程”。2016-4-277组织经验泰勒认为,必须把学习经验组合在一起才便于形成某种连贯的教学计划,因此提出需要探讨把学习经验组织成单元、学程和教学计划的程序•组织的含义为了使教育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它们加以组织,使它们相互作用。组织被认为是课程编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因为它极大地影响着教学的效率,极大地影响主要教育变化在学习者身上的程度。在探讨学习经验的组织时,可以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和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这两种角度来考察学习经验之间的关系,即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组织的原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这三个原则是构建一种学习经验的有效框架的基本指导准则。2016-4-278•组织学习经验的一般程序组织课程内容——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必须确定作为课程组织线索的课程要素。泰勒认为,课程要素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技能。要素应该有长远影响的内容,而不是具体的事实、习惯或非常具体化的内容。•确定组织原则•泰勒指出组织的原则:•是通过扩大学生识别与互相依赖的范围来伸展这一概念的内涵•二是通过扩大人们互相依赖的方方面面的范围来伸展这一概念的内涵。2016-4-279•组织的结构•在探讨学习经验的组织原则后,还需要探讨组织在学习经验之中的一些重要的结构要素。结构要素有若干个层次:•在最高层次,组织结构可以由下列任何一种组成,如具体的科目、广域课程、核心课程,一种完全未加分化的结构•在中间层次,各种可能的结构,如按顺序组织的学程、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的学程•在最低层次,有若干种可能的结构,如课、课题、单元。•设计组织单元的过程对课程组织的总体框架取得一致的看法对已确定的每一个领域内所要遵循的一般组织原则取得一致的看法对采用的低层次单元的种类取得一致的看法制定一些灵活的方案或所谓的“资源单元”,供师生一起使用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班级从事的特定活动•由此可见,设计课程经验的组织,包括许多预先的计划,同时还包括在工作进展期间做出的许多计划,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所使用的各种学习经验中获得最大的累积效应。2016-4-2710评价结果•评价的基本概念•泰勒指出,评价是一个确定实际发生的行为变化程度的过程。这个概念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它寓意评价必须评估学生的行为•二是寓意评价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包括一种以上的评估•所以,教育评估至少包括两种评估:一次是在教育计划的早期进行;另一次是在后期进行,以便测量在这个期间发生的变化。•评价的程序•评价过程是从教育计划的目标着手的,因此评价的程序理所当然应该从目标开始。评价的程序如下:•界说目标,以便了解这些目标实际达到的程度•确保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情境•考察现有的各种评价手段,以便发现获取有关证据的适当途径•由此可见,评价方法与教育目标必须相符合才能使评价的结果有效。2016-4-2711•评价结果的使用从评价手段得出的结果,不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或一个单一的描述性术语,而是表明学生目前成绩的一个分析图,或者是一组综合的描述术语。对于评价结果,先要分析结果,提出假设,再对假设进行检验。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课程设计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当编制材料和程序时,要对它们进行试验,评价它们的结果,发现它们的缺陷,提出改进的措施。课程设计是一个重新设计、重新编制和重新评价的过程。只有在这种连环中,课程与教学计划才能年复一年地得到改进小结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对后来课程理论研究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施良方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就是在其理论基础上成书的,在泰勒课程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很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把课程编制定义为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它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2016-4-2712三、《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1-6月刊•《全球教育展望》相较于《课程·教材·教法》而言整体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包括课程、教材和教法方面的内容,等具有国际视野•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儿童研究、国际与比较教育、学科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教育政策与管理、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会议综述课程变革:学生体验幸福的教育路径主要从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入手阐述课程变革之于学生幸福的内在关联,试图构建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体化的“课程连续体”以实现学生在学科课程中领略学习的乐趣,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验探究的魅力。2016-4-2713•20世纪初,从学科课程转向经验课程•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从经验主义课程转向注重学科结构以追求卓越知性的学科课程方向•70年代以来,则以“人性”、“个性”、“自我实现”以及“完整的人”等概念充斥着课程领域,预示着课程步入关注人本身,关涉人的自我实现以及人生幸福的方向•课程变革之于学生幸福的内在关联2000年1月31日,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其核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课程设计趋向“多元”、“生态”、“个性”以及“科学与生活”世界的整合,帮助学生在追求个性发展中“学会认知”,教诲学生敬畏自然,关爱环境,在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话中“学会做事”,引导他们理解并尊重人类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认识共同的人性而“学会共同生活”,进而在自我、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学会生存”。实现学校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2016-4-2714•学科课程之于学生幸福的价值诉求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科课程的学习已经不再是人们获得各种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唯一渠道,也不再是人们谋求生存和工作所必需。教育更为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品质,如何体会学科课程之于个体成长的内在价值,如何在学科课程中领略学习的乐趣乃是学科课程之于学生幸福的价值诉求,毕竟,健康的身体与健全的身心对于任何一个人的人生幸福都是不言而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于学生幸福的现实蕴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具体目标包括: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参与家庭、社区活动,体验社会责任;走进并认识大自然,增进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积极而负责的生活态度,发展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自主解决未知问题的态度与习惯。作为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乃是一种开放性的课程形态,一种广延性的课程形式,一种创生性的课程存在。通过创造,学生领略到创生的神奇、体验到了探究的魅力,并因此而获得了对幸福的真实理解。因为人之所以幸福,是由于他可以设计着自己的梦想;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可以实践着自己的梦想;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可以创造着自己的梦想。2016-4-2715“课程不是为课程本身而存在,不是为教师生存而存在,也不是为了学生急性的、偶发的需求而存在,课程要顾及到孩子将来的生存与发展,要为其一生莫定基础,最终要归及到终极意义——幸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