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主要内容如下。目录前言第一篇规划背景第一章重大意义第二章振兴基础第三章发展态势第二篇总体要求第四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五章发展目标第六章远景谋划第三篇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2/73第七章统筹城乡发展空间第一节强化空间用途管制第二节完善城乡布局结构第三节推进城乡统一规划第八章优化乡村发展布局第一节统筹利用生产空间第二节合理布局生活空间第三节严格保护生态空间第九章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第一节集聚提升类村庄第二节城郊融合类村庄第三节特色保护类村庄第四节搬迁撤并类村庄第十章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第一节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二节重点攻克深度贫困第三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第四篇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第十一章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第一节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3/73第二节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第三节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十二章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第一节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第二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第三节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第四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五节培育提升农业品牌第六节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第十三章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一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第二节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第三节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第四节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第十四章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第一节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第二节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第三节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第十五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第一节加大支农投入力度4/73第二节深化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第三节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第五篇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第十六章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第一节发掘新功能新价值第二节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第三节打造新载体新模式第十七章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第一节提高农民参与程度第二节创新收益分享模式第三节强化政策扶持引导第十八章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第一节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第二节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第三节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第六篇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第十九章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第一节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第二节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第三节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5/73第二十章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第一节加快补齐突出短板第二节着力提升村容村貌第三节建立健全整治长效机制第二十一章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第一节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第二节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第三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第四节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第七篇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第二十二章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第一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节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第三节倡导诚信道德规范第二十三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节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第二节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第三节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第二十四章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第一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6/73第二节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第三节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第八篇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第二十五章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第一节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第二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第三节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第四节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与保障第二十六章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第一节深化村民自治实践第二节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第三节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第四节建设平安乡村第二十七章夯实基层政权第一节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第二节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第三节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第九篇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第二十八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7/73第二节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第三节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第四节夯实乡村信息化基础第二十九章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第一节拓宽转移就业渠道第二节强化乡村就业服务第三节完善制度保障体系第三十章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第一节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第二节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第三节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四节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第五节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第十篇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第三十一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一节健全落户制度第二节保障享有权益第三节完善激励机制第三十二章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第一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73第二节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第三节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第三十三章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第一节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第二节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第三节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第三十四章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第一节继续坚持财政优先保障第二节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第三节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第三十五章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第一节健全金融支农组织体系第二节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第三节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第十一篇规划实施第三十六章加强组织领导第一节落实各方责任第二节强化法治保障第三节动员社会参与第四节开展评估考核9/73第三十七章有序实现乡村振兴第一节准确聚焦阶段任务第二节科学把握节奏力度第三节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全文如下:前言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描绘好战略蓝图,强化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特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本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10/73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是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第一篇规划背景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认真总结农业农村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准确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乡村演变发展态势,切实抓住历史机遇,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11/73第一章重大意义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12/73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第二章振兴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带来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坚持立足国内保证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这些重大举措和开创性工作,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13/7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得到初步遏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农村创新创业和投资兴业蔚然成风,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5年间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农村消费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全国平均水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明显增强,过去5年累计68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农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