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常见园林植物病害二、本节重点叶、花、果类病害的症状特点与防治方法。三、本节难点叶、花、果类病害的发生规律第一节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第一节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新课内容的导入根据危害部位,园林植物病害分为叶花果病害、枝干病害、根部病害三大类,约2722种病害。危害:对园林植物的观赏效果影响较大。虽不引起死亡,但斑斑点点,支离破碎,影响观赏,特别是观叶植物。叶部病害通常引起早落叶,削弱花木生长势,严重时引起花木死亡。症状:叶花果病害的症状类型很多,主要有白粉、锈粉、灰霉、煤污、叶斑、毛毡、叶畸形、变色等。病原:侵染性病原和非侵染性病原都能引起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病害,真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2722种花卉病害中,白粉病占155种,合5.8%,普通且严重。第一节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白粉病一般多发生在寄主生长的中后期,可侵害叶片、嫩枝、花、花柄和新梢。在叶上初为褪绿斑,继而长出白色粉斑,并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可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抑制寄主植物生长,叶片不平整,以致卷曲,萎蔫苍白。幼嫩枝梢发病,导致病芽不展开或产生畸形花,新梢生长停止,使植株失去观赏价值。严重者可导致枝叶干枯,甚至可造成全株死亡。第一节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一、白粉病类病原菌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的真菌。可以侵染瓜叶菊、月季、紫薇、黄栌、草坪草、芍药、风仙、丁香、杨树、狭叶十大功劳、扁竹蓼等园林植物。第一节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一、白粉病类常见的病原有白粉菌属(瓜类白粉病)、钩丝壳属(葡萄白粉病、紫薇白粉病、黄栌白粉病)、单丝壳属(桃、月季、蔷薇白粉病)、布氏白粉菌属(草坪草白粉病)、球针壳属(樟属植物、榆树、槭树白粉病)、叉丝壳属(杨树、紫丁香、菩提、橡树、石楠属植物白粉病)、叉丝单囊壳属(杏、樱桃、桃和李白粉病)等。第一节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一、白粉病类1、月季白粉病(1)分布与危害: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以重庆、西宁、太原、郑州、苏州、兰州、沈阳等市发生严重。对月季危害较大,轻则影响观赏,重则引起早落叶、枯梢、花蕾畸形或完全不能开放,降低切花产量及观赏性。连年发生则严重削弱月季的生长,植株矮小。一般温室比露地重。此外也侵染玫瑰、蔷薇等植物。白色粉斑花梗上的白粉层花蕾受害月季白粉病症状1、月季白粉病(2)症状识别侵染月季的绿色器官,叶片、花器、嫩梢发病重。早春:病芽展开的叶片上下两面都布满白粉层,叶片皱缩反卷、变厚,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成为初侵染源。生长季节:叶片受侵染首先出现白色的小粉斑,粉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粉班,严重时白粉连成片,病梢有回枯现象。白粉有时很厚,难剥离。花蕾被满白粉层则萎缩干枯或开出畸形花朵。(3)病原蔷薇单囊壳菌[Sphaerothecapannosa(Wallr.)Lev.],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1分生孢子及菌丝菌丝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菌丝(3)病原有性态: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单丝壳属;无性态: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粉孢属(OdiumSP),粉孢子串生,椭圆形、无色单胞,20~29×13~17μm。在月季上只有无性态的粉孢子,在蔷薇等寄主植物上同时有闭囊壳形成。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21℃,最低3℃,最高33℃;粉孢子萌发最适RH97~99%,有水膜反而不利其萌发。(4)发病规律①越冬:病菌以菌丝体在芽中越冬(无闭囊壳产生);温室中周年发生,并成为露地栽培的初侵染源。②传播与发病条件:粉孢子主要由风传播,直接侵入,在20℃,RH为97~99%条件下,粉孢子2~4小时即可萌发,3天左右又能形成粉孢子。潜育期短,人工接种为5~7天。(4)发病规律②传播与发病条件:夜间温度低(15~16℃),湿度高(90~99%)时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白天气温高(23~27℃),湿度低(40~70%)时有利于孢子的形成与释放。遇此适宜条件则3~6天后即可发病。N肥施用多,栽培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可加重白粉病发生。温度超过3~5℃就可能发病,南方3~5月发病盛期,北方5~6月和9~10月为发病盛期。(4)发病规律③月季花品种与发病关系: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小叶、无毛、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芳香品种,尤其是红花品种,均感病感病品种嫩叶中含有的β~丙氨酸是粉孢子萌发所必需的物质。中期初期2.黄栌白粉病后期2.黄栌白粉病(1)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嫩枝。叶片被害后,初期在叶面上出现白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白色粉霉斑,严重时霉斑相连成片,叶正面布满白粉。8月底以后白粉层上陆续生出先变黄、后变黄褐、最后变为黑褐色的颗粒状子实体(闭囊壳)。秋季叶片焦枯,不但影响树木生长,而且受害叶片秋天不能变红,影响观赏红叶。2.黄栌白粉病后期白色粉斑连成片黑褐色颗粒(2)病原漆松钩丝壳菌(UncinulaverniciferaeP.Henn),属子囊菌亚门,钩丝壳属。(3)发病规律病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附着在枝干上越冬,少数以菌丝在枝上越冬。翌年5~6月当气温达20℃、湿度大时,闭囊壳开裂,放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子囊孢子萌发后菌丝在叶表生长,以吸器插入寄主表皮细胞吸取营养,菌丝上不断生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条件适宜时,造成病害大发生,7~8月为发病盛期。多雨、郁蔽、通风及透光较差时,病害发生严重。3.瓜叶菊白粉病(1)症状识别瓜叶菊白粉病1.症状2.闭囊壳3.子囊孢子3.瓜叶菊白粉病(1)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花蕾、花、叶柄、嫩茎等。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白色粉霉状的圆斑,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连成一片,使整张叶片布满白粉,造成叶片扭曲、卷缩、枯萎,导致植株生长衰弱,花小而提早凋谢。苗期发病较重。(2)病原二孢白粉菌(ErysiphecichoracearumDC.),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3)发病规律病菌以闭囊壳或菌丝体在病叶及其它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气温回升时,病菌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孢子萌发后以菌丝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6~24℃,湿度大、通风不良时易引起该病大发生。成株3~4月发病高峰,幼苗11月发病高峰。4.紫薇白粉病4.紫薇白粉病(1)症状识别主要危害紫薇的叶片,嫩叶、嫩梢和花蕾易感病。叶片展开即可受到侵染,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后扩大为圆形并连接成片,有时白粉覆盖整个叶片。叶片扭曲变形,枯黄脱落。发病后期白粉层上出现由白而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粒点——闭囊壳。(2)病原南方小钩丝壳菌(Uncinuliellaaustraliana),鞭毛菌亚门小钩丝壳属。紫薇白粉病菌(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或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粉孢子由气流传播,生长季节有多次再侵染。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其中以秋季发病较为严重。5.草坪草白粉病5.草坪草白粉病(1)症状识别以早熟禾、细羊茅和狗牙根发病较重。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和叶鞘,也危害茎秆和穗部。受侵染的草皮呈灰白色,像撒了一层面粉。受害叶片和叶鞘上出现长度为1~2mm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椭圆形霉斑,初白色,后变灰白色、灰褐色霉斑。霉斑表面着生一层白色粉状分生孢子,受振动后飘散,后期霉层中生出黑色小粒点,即闭囊壳。(2)病原禾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Erysiphegraminis),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1.分生孢子2.闭囊壳3.子囊及子囊孢子(3)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病株上越冬,也能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闭囊壳成熟,释放出子囊孢子;越冬菌丝体也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成为初侵染来源。春季病叶持续产生分生孢子,1周内就可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不断引起再侵染。环境温湿度与白粉病发生程度有密切关系,发病适温15~20℃,25℃以上时病害发展受抑制,夏季高温可以限制分生孢子的萌发。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和侵入,但雨水太多又不利于其生成和传播。水肥管理不当、荫蔽、通风不良等都是诱发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4、防治方法①减少侵染来源: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冬季或休眠期喷3~4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芽中的越冬菌丝或病部的闭囊壳。4、防治方法②加强栽培管理:a栽植密度和盆花摆放密度不能过密b温室栽培注意通风透光c增施P、K肥,N肥适量d灌水时间最好在晴天的上午e发现少量病叶时及时摘除烧毁4、防治方法③药剂防治:a芽前喷3~4波美度的石硫合剂12.5%晴菌唑ec3000~5000x15%粉锈宁WP150~2000xec1000x25%敌力脱ec2500~5000x40%福星ec8000~10000x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3000x含硫药剂:40%多硫悬浮剂500xb发病初期喷使用方法:喷雾白粉菌是一种容易产生抗药性的病菌,尤其对内吸性杀菌剂粉锈宁等三唑类杀菌剂,有时2~3次即可产生抗性。用药时注意,轮换用药或选用复配剂。④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4、防治方法二、锈病类症状特点:锈病是一类特征很明显的病害。锈病因多数孢子能形成红褐色或黄褐色、颜色深浅不同的铁锈状孢子堆而得名。锈菌大多数侵害叶和茎,有些也为害花和果实,产生大量的锈色、橙色、黄色,甚至白色的斑点,以后出现表皮破裂露出铁锈色孢子堆,有的锈病还引起肿瘤。叶部锈病虽不使寄主死亡,但常造成早落叶、果实畸形、削弱生长势,降低产量及观赏性。木瓜海棠锈病性孢子器锈孢子器1、海棠锈病锈孢子器海棠锈病1.海棠锈病(1)症状识别–海棠主要危害海棠叶片,也可危害叶柄、嫩枝、果实。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橙黄色小点,后渐扩大成橙黄色斑,后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粒点,即性孢子器。发病后期叶片背面生出黄色须状物,即锈孢子器。吸水胶化转主寄主桧柏受害状冬孢子角吸水膨胀1.海棠锈病(1)症状识别-桧柏转主寄主为桧柏,受侵染的针叶和小枝上着生大大小小的瘤状物,即冬孢子角,一般1~2mm,大的20~25mm,针叶和小枝生长衰弱。被害部位出现浅黄色斑点,后隆起呈灰褐色豆状小瘤,初期表面光滑,后膨大,表面粗糙,呈棕褐色,翌春3~4月遇雨破裂,膨为橙黄色花朵状或木耳状。受害严重的桧柏小枝上病瘿成串,造成柏叶枯黄,小枝干枯,甚至整株死亡。1.菌瘿2.冬孢子萌发3.海棠叶症状4~5.性、锈孢子(2)病原山田胶锈菌(Gymnosporangiumyamadai)、梨胶锈病菌(G.haraeanum),属担子菌亚门胶锈菌属。(2)病原可以侵染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垂丝海棠、三叶海棠、西府海棠等。叶片正面:性孢子器,着生于表皮下,突破表皮,丛生,蜡黄色,针头大小,后变为黑色。叶片背面:锈孢子器,着生于下表皮,丛生,毛发状,后变为褐色粉末。(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枝条上越冬,可存活多年。翌春3~4月份遇雨,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借风传播到海棠上,约10d后在叶正面产生性子器,3周后形成锈子器。8~9月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上,侵入嫩梢越冬,被害部位出现浅黄色斑点,后隆起呈灰褐色豆状小瘤。(3)发病规律当日均温达10.6~11.6℃以上,旬均温达8.2~8.3℃以上时,且有适当的降雨,则冬孢子开始萌发,5~6天后即产生大量的担孢子。冬孢子形成的物候期:柳树发芽,山桃开花。此病的发生与雨水关系密切。两种寄主混栽较近、有病菌大量存在,3~4月份雨水较多,是病害大发生的三个主要条件。2、玫瑰锈病叶背锈孢子堆叶面夏孢子堆2.玫瑰锈病(1)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片和芽,也危害嫩枝和果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粉状物。反面生有黄色稍隆起的小斑点—锈孢子器,初生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散出橘红色粉末;随着病情的发展,后期又出现橘黄色粉堆—夏孢子;秋末叶背出现黑褐色粉状物,即冬孢子堆和冬孢子。受害叶早期脱落,影响生长和开花。(2)病原玫瑰多胞锈菌(Phran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