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对外政策蔡佳禾当前国际形势当前国际格局正在出现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很大程度是中国以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崛起而形成的。但大格局中美国力量继续领先的局面还没有改变,它的霸主地位也仍然可以保持。当前的国际格局仍然是一种失衡的一超多强的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强。未来有可能会有中美两极的格局。亚太地区最为明显的特点是美中两国的竞争与合作兼备的复杂关系。同时朝鲜问题也有潜在的危险性。非洲的重要性正在进一步增长,它对全球的意义也在加强。世界力量格局的趋势呈现以下特点:一超多强的结构仍然成立,美国日本并未衰落;地缘政治上没有三极结构,多极化观点没有依据;世界力量格局依然失衡,美国能够维持主导地位;美国明显领先,中国居其之后,可能出现新的两极。亚太地缘政治中有两大因素不可忽视。一是中国力量快速发展,对本地区的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亚太地区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存在担忧与防范,不清楚中国未来的国际角色,尚不能适应中国的变化。二是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奥巴马政府宣布:“把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大幅增加的投入锁定在亚太地区”、“在塑造该地区及其未来中发挥更大、长远的作用”。美国军方宣布今后60%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冷战遗留下两大问题:朝鲜和台湾。台湾是中国尚未解决的重大国家利益问题。统一既有中国内部的阻碍,也有严重的国际障碍。中央政府为两岸关系的改进作出巨大努力,目前形势有所缓和。朝鲜金氏政权自我封闭,穷兵黩武,已经失去了合法性。该政权试图以核武器维护其存在,在这一地区构成了核扩散的巨大风险,对中国的安全造成威胁。中国内部存在着对朝鲜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朝鲜政权的崩溃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中东仍然是最为动荡的地区,它正影响美国的全局战略调整。中东的主要冲突: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巴勒斯坦问题;中东伊斯兰国家间的多种冲突,如沙特与伊朗;伊朗同国际社会围绕着核武器开发的冲突;恐怖主义问题,极端主义力量持续活跃;“阿拉伯之春”带来的国际与国内冲突,如叙利亚。当代世界有三个结构性矛盾,一是全球化在冷战后出现了加快发展的趋势。它造成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与部分地区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断裂形成较尖锐的矛盾。二是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与保持国际秩序相对稳定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矛盾。三是以西方自由民主价值及基督-犹太教文化基础的意识形态同以伊斯兰为基础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矛盾将长期保持下去。这些结构性矛盾为中国维持和平与发展的对外政策,适当争取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争取一种长期的战略机遇期提供了可能与条件。中国对外政策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确保总体上的和平及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这一政策是改革开放以后对文革时期的全面备战与支持革命的对外政策思想进行深刻反思后得出的结论。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是国际和平与国际秩序的主要维护者。在国家力量得到巨大增长的情况下,中国既要坚持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政策,也要适当地争取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使中国外交面临重大挑战。这种挑战既有内源性的,也有外源性的。这是中国能否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干扰,是中国在本世纪中期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对外政策面临新的挑战。快速发展和国家地位的崛起,对中国对外关系产生深层和复杂影响;社会变化和利益多元化,使中国对外政策的形成与执行遭到隐性的利益集团的干扰;受开放与全球化影响,公众有较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可能导致非理性的对外诉求;美国、日本对华政策调整,对中国形成更为苛刻和更不友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外部挑战是应对美国压制中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以及应对欧洲日本等国的战略挤压。在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的同时,中国还要坚持合作共赢和斗而不破的基本策略。中国要努力维护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尽最大努力同有关国家通过谈判解决领土及海洋利益的争端。中国外交还面对着如何应对资源短缺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必须进一步利用国际资源,尤其是海外能源。中国对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中国的非洲政策正在取得重大进展。美国的新战略面临着内外困难。美国要兼顾中美两国经济密切和深度合作这一基本事实。如果以冷战那套策略对付中国,搞意识形态对抗和军备竞赛,其结果肯定是两败俱伤。奥巴马政府试图降低中东地区的战略重要性,但中东的激进伊斯兰意识形态一直以美国为敌,长期以来美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在美国继续全面支持以色列的情况下,美国很难从中东脱身。亚太地区各国未必会紧跟美国的步伐。美国的盟国如日本和澳大利亚想搭美国的车,东南亚也有国家愿意当小卒子,但是美国真正看重的印度却未必上这条船。印度可能在推出自己的不结盟2.0版的对外政策。中国对美政策的目标是,维护同美国的全面合作关系,并通过这种合作加强中国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在涉及中国国家核心的安全问题上,如台湾和人权问题上不受美国控制,不让美国左右中国的核心安全利益。在对美政策上,中国还奉行“加强合作,不搞对抗,有斗有合,斗而不破”的方针。中国认识到美国在当前世界具有霸权地位,总体上这以中国可接受的方式维持。美国主导下国际秩序存在着不合理方面,但与中国的发展与维护世界和平的目标没有重大冲突。中美关系中存在大量矛盾与冲突。有一部分是结构性的,如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方面的对立,有两国军事力量对比关系。双方要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中美两国共同利益大于分歧与差异,要坚持同舟共渡,努力将问题局部化,具体化。要就事论事,坚持协商解决,争取合作共赢。中美两国要双向努力,共同寻找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途径。后冷战时期中日关系呈现四大特点。第一,两国都出现了明显的争当亚洲领导国家的态势,由于经济上被中国超越,日本有挫折感。第二,中日两国间政府和民间心理上的相互疏远和认知差异非常明显。日本右翼正在利用民间的对立。第三,经济依赖日益加深,但政治互信难以建立。经济政治难以分离。第四,美国长期推动日本紧跟其对华战略,用军事同盟绑定日本对外政策,消极影响中国与日本关系。影响中国对外政策的两大核心利益问题是主权安全和资源安全问题。主权主要是台湾问题,西藏与新疆的控制问题,以及海洋与岛屿问题。这三个问题的内在性质是有所不同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中国处于工业化前期,需要大量资源,尤其是能源支撑经济。这是战略也是经济层面的问题。解决方针要依靠多元化和技术化手段,不能为资源打仗。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国际战略环境没有根本性变化。因此要坚持韬光养晦的思想。中国力量虽然增长,但不足以影响世界格局。中国在高新科技的创新能力方面不足,国内社会问题严重,国家在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投入偏低。中国缺乏吸引国际舆论与公众的核心价值观,因而在国际上缺乏话语权,软力量明显不足。因此要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建设。这也是中国面临的观念方面的挑战。中国要改变自己,影响世界。未来中国的国际威望仍然来自于自身的改革,来自于观念和行为创新。中国也要进一步调整对外政策,加强对外政策的协调与合作,修正一些过于急躁和冒进的做法。中国必须以和平手段和软实力来争取更大的话语权,要通过改变自己来更多地影响世界。要争取尽可能长的战略机遇期,避免在21世纪中期前发生全面战争。届时,中国的现代化就将全部完成。中国必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和最负责任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