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1聚合和组合1.聚合关系也称has-a关系,组合关系也称contains-a关系2.聚合关系表示事物的整体/部分关系的较弱情况,组合关系表示事物的整体/部分关系的较强的情况.3.在聚合关系中,代表部分事物的可以属于多个聚合对象,可以为多个聚合对象共享,而且可以随时改变它所从属的聚合对象.代表部分事物的对象与代表聚合事物对象的生存期无关,一旦删除了它的一个聚合对象,不一定也就随即删除代表部分事物的对象.在组合关系中,代表整体事物的对象负责创建和删除代表部分事物的对象,代表部分事物只属于一个组合对象.一旦删除了组合对象,也就随即删除了相应的代表部分事物的对象.2.清音和浊音普通话的声母按照发音时声带振动与否又可分为清音、浊音两类。普通话声母中除了m、n、l、r为浊音外,其余都是清音。清、浊: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声带颤动是浊音。等韵学又把清音分为两类:不送气是清(纯清。如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把浊音分成浊(全浊。如定d),次浊(如泥n)。浊音在现代普通话中丧失,在一些方言中保存。3.对立和互补互补是指语音的几个音位变体在出现环境上互补实质就是对彼此而言出现环境不交叉对整体而言几个出现环境在一个区别特征上构成一个完整的序列在四川方言中nl构成互补是不成立的nl可以随意出现而不起辩义功能是自由变体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实质上区别就是能不能起辩义功能自由变体出现条件不限制,不起辩义功能一般出现在方言中条件变体彼此互相限制起辩义功能4.同化和异化1)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叫同化。(2)由前面的音影响后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叫顺同化。(3)由后面的音影响前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叫逆同化。(4)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不相同或不相近的现象叫异化。同化(assimilation)同化的过程不同的文化群体间的同化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部融合的过程。被同化的群体起初并未意识到同化群体文化的优越,只是后来迫于外力而不自觉地模仿。同化速度开始比较缓慢,被同化群体一旦意识到所接受的文化优于原来的主体文化,就主动放弃自己的文化模式与传统,积极学习同化者的文化,整个同化进程即可加快。同化的途径主要有:①文化传播。文化传播不受国界的限制,通过各种渠道向外传播。国情相近、能满足接受民族需要的文化,同化进程短,传播效果好。②异族或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通婚。这是同化的另一种途径。无论是男方或女方,加入新的文化群体之后,因原来的文化群体的人数较少,很快被同化。③移民。一个定型的文化群体或民族,整个迁入某一社区,与其他文化群体或民族平等聚居,迁入者将在很长时期内保留自己的文化,同化速度很慢。如果迁入者打破原来的文化群体,零散分布在各个地区,与其他民族聚居,他们将很快被同化。④入侵。入侵者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被入侵者,借助外力强制同化对方。这会产生两种结果:如果入侵者文化高于被入侵者,同化将加速进行;如果低于被入侵者,经过两种文化的反复较量,入侵者最终会被同化。【又】同化,运气术语。指属于同类而化合。参运气同化条。同化:语言学中,语流中两个邻近的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叫同化。是语流音变得一种。语流音变: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解释]1.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2.哲学上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3.语音学上指连发几个相似或相同的音,其中一个变得和其他的音不相似或不相同。该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5尖音和团音这是按音感定义的尖音(本文称其为舌叶音)本是民族语音的优秀成分,分尖团本是民族共同语的优良传统。在1923年江南“国罗派”取消尖音、合并尖团之前,中国两千多年的字书和韵书都是分尖团的;80%以上的汉语北方话社区(特别是中原地区)的人群都是分尖团的,多数的北京汉族人也是分尖团的。尖音舌面化,尖团音分不清的仅是部分满州旗人、受旗人语音影响的官场汉人和声母分化未完成,仍保存中古音的方言地区的人群。1913年全国“读音统一会”审订的法定标准音——“国音”里分尖团是具有全民代表性的。20年代初,汉字拉丁化的极左思潮泛滥,在废除汉字、简化语音的激进思潮推动下,以“数人会”为代表的一味崇洋而不了解汉语语音精髓的江南“国罗派”在拟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时,错把满州人的尖音舌面化看成是北京标准音,是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违反全国人民的意愿,合并了尖团、取消了尖音,把分尖团的“老国音”修改为不分尖团的“新国音”。全国解放后,以吴玉章为首的拼音方案委员会力图纠正尖团合流的偏差,按“北方话化拉丁化新文字”的语音体系拟定新的分尖团的拼音方案,(根据是:1949年东北铁路电报和海军旗语改用了分尖团的“北拉”新文字;1950年出版的《四角号码新词典》的注音采用了分尖团的“北拉”新文字;1954年吴玉章制定的民族形式的汉语拼音方案分尖团;1955年以吴玉章为首的文字改革委员会、拼音方案委员会制定的《汉语拼音文字(拉丁字母式)草案》就是“北拉”的翻版,明确分尖团)。分尖团的汉语拼音方案之所以未能成为法定方案,其根本原因就是遭到了以黎锦熙为轴心的“国罗顽固派”的抵制(所谓“国罗顽固派”,就是1934年分尖团的“北拉”传人中国,受到知识界的欢迎以后,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曾一度倡导“国罗”的学者转而倡导“北拉”;而以黎锦熙为轴心的部分“国罗派”学者则顽固地坚持“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坚决反对和抵制“北拉”和“北拉”的分尖团、拼命地维护“国罗”和“国罗”的尖团合流。1936年9月22日毛泽东在写给蔡元培的信中,把反对“北拉”的人称为“新老顽固党”,笔者据此称之为“国罗顽固派”)。“国罗顽固派”视分尖团为洪水猛兽,便千方百计地否定分尖团的方案,为此目的,就借罗常培负责的语言研究所向吴玉章的文字改革委员会施加压力,于1955年8月以语言研究所的名义作了一次歪曲事实真相的“函调”尖团音。(填表人大多是接受了尖团合流的“新国音”的新派知识分子,大多按当时字典上的标音填了“函调”表),并凭仗“函调”得到的错误数据(“函调”数据是:北京和80%的北方话人群不分尖团。而实际情况是:北京多数民众分尖团,80%的北方话人群分尖团,笔直另有专论)召开了否定拼音方案分尖团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最终夺取了拼音方案的修改权,把分尖团的《汉语拼音文字(拉丁字母式)草案》修改为不分尖团的《汉语拼音方案》。尖团合流的《汉语拼音方案》一经公布,合并尖团音的“国罗顽固派”黎锦熙、罗常培及其门人王力、陆志韦等就成了中国语言学界的“绝对权威”,他们的“尖团合流论”和为尖团合流辩护的“语音简化论”就成了中国语言学界的“霸权理论”。急功近利的现代语言学者都成了“他们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基于维护师徒连带关系的“既得利益”就形成了“唯师门马头是瞻”的学风,具备了鹦鹉学舌和陈陈相因的技能,张口就是“尖团合流是汉语发展的自然规律”,“汉语的语音成分越来越简化”。尖团音成了学术界敏感的禁区,谁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批判和嘲笑分尖团是“方言土语”,不敢说分尖团是具有全民代表性的语音。明明大多数北京民众有尖音,有尖团音的区别,但谁也不敢承认这个事实。只有京剧界的艺术大师们敢于坚持“国粹”不动摇,敢于同霸权学者和霸权理论作抗争,敢于坚持分尖团,成为民族语音的脊梁。6.语素和词根语法单位有大有小,最大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依次是短语、词、语素。人类的语言是有声音、有意义的,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这便是语法单位基本的特点。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词的意义主要是由组成单词的词根体现出来的。词根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通过前缀后缀来改变单词的词性和意义。(词根和词缀叫构词语素)也就是说,单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词根、前缀和后缀。词根决定单词意思,前缀改变单词词义,后缀决定单词词性。7.时和体时是指时态,如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等体是指语体,如进行体,完成体,完成进行体等我们常说的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之类的,实际上是指时和体的统称。8.方言和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叫亲属语言。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从语言演变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看,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这是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共同点。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比如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各地一直处于经济上相对独立而政治、文化上由中央集权统治的既不完全分化也不完全统一的局面。由于政治上受共同政令的管辖,文化上有共同的汉字、文言书面语和韵书,有共同的科举取士标准等,使得分布在各地的语言在分化发展的同时又受到一定的约束,各地新产生的词、语法格式、字的同音关系等会有相当的比例是相同的,所以汉语在地域上的各个后代仍属于汉语的分支,彼此是方言关系。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而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如欧洲中南部广大地区原来都属于罗马帝国,都说拉丁语(也叫“罗曼语”),因地域分布广而分化为若干方言。罗马帝国灭亡后,各地不仅经济上彼此隔离各自独立,而且政治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国家,文化上各地民间使用自己的文字;这样,各地语言的分化就失去了共同的约束,各地新生的词语、语法格式等急剧增多,并且向不同的方向加速分化发展,形成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罗马尼亚语等不同语言。这些由同一语言分化而来的诸语言是亲属语言关系。判断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后代是方言关系还是亲属语言关系的主要依据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如果各地居民都认为彼此所说的是同一种语言,那么这些地方分支语就是方言关系。如果各地居民认为彼此所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那么这些地方分支语就是亲属语言的关系。这种语言认同心理的异同一般取决于社会分化程度的异同。属同一国家政权的管辖并使用同一种文字和共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同彼此所说的话是同一种语言(方言关系),而分属不同国家政权的管辖并使用不同的文字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为彼此所说的话是不同的语言(亲属语言关系)。也就是说,是方言还是亲属语言,往往并不决定于语言差异的大小。比如汉语的官话方言与闽方言的差异相当大,根本无法通话;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差异比较小,可勉强通话;但前者是方言关系,后者是亲属语言关系。但社会是否完全分化也不是决定语言认同心理的惟一因素,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语言异同的大小也起作用。比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大部分地区)与英国现在分属不同的国家,社会已经完全分化为彼此独立的社会,但他们仍认为彼此说的都是英语。这种语言认同心理—方面足因为这些国家或脱离英联邦的时间不长或现在仍属于英联邦,占土导地位的居民是英国移民,另—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差异不大,仍可以用同—种文字表达。另外,当今世界逐渐形成厂全球性的大市场,各种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地域间交际的距离大大缩短,也是维持语言不完全分化、维持语言认同心理的重要原因。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讨论的是原来的单一语言在地域上分化后的语言认同问题,不包括原来分属不同语言的居民在地域上发生接触后的语言认同问题。比如宁夏回族的语是足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