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二.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江南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的民族交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南方经济开发、民族交融。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PPT导入新课: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从三国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今天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雾,一起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二.新课讲授:(一)三国与两晋【师】三国时期,处于一个动荡的历史坏境,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分别都由谁建立了哪儿些政权?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国号魏;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后世称为“蜀汉”;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吴。【师】利用PPT展示三足鼎立的形势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师】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在266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称帝,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在280年,西晋灭吴,完成了统一。但是西晋的统治非常短暂,那么是为什么呢?西晋当时的上层统治者生活奢侈,追求享乐,整个社会拜金主义盛行。西晋的门阀政治制度导致了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一方面是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另一方面是下层人民路有冻死骨,所以社会矛盾空前激化。还有其他哪儿些原因导致西晋统治如此短暂?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在当时发生了“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迁徙又导致了内地汉人的大规模的迁移,加上晋朝统治阶级的盘剥敲诈,导致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师】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二)东晋与南朝【师】在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在当时士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但是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直到420年,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东晋灭亡。在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轻,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当时江南地区的发展具体有哪儿些原因呢?具体又有哪儿些表现?学生讨论并回答:(1)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游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2)有一部分流民还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最主要原因)(3)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师】其表现又体现在哪儿些方面呢?学生讨论并总结: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耕犁,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种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师】江南地区的发展使我国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促进了民族融合。(三)十六国与北朝【师】出示图片,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之后汉武帝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间的大融合。汉文帝都进行了哪儿些改革措施?学生讨论并回答:①迁都洛阳。②移风易俗:改籍贯、穿汉服、讲汉语、改汉姓、通婚姻。【师】汉武帝又为何要迁都呢?学生总结并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早,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从地理环境看)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③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师】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融合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我们孝文帝有何评价呢?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学生思考回答: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文字或图片,从饮食、服饰、音乐、歌舞、绘画、雕塑、用具、血缘等方面举例说明魏晋以来的民族大交融。三、课后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四百年的时间里,战争和改革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空前的剧烈,华夏民族优秀的文化最终吸引了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他们逐渐认同华夏民族,并最终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这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句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作业布置:做对应章节同步练习,并掌握本课相应知识点。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