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大培文学校《中外历史纲要》(上)“学纲图表导学”案1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作者:Chamslain(13882776279)要点学纲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参见表1)(二)△佛教盛行与反佛、灭佛1.佛教盛行的(原因和)影响;2.反佛:范缜提出“形神统一”思想;3.统治者四次灭佛。(三)儒学困境与儒学复兴的提出(四)魏晋玄学二、△文学艺术(一)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2.唐诗的繁荣。(二)艺术1.书法艺术;2.绘画艺术;3.石窟艺术;4.乐舞艺术三、科技(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果1.数学;2.农学;3.地理学。(二)▲隋唐时期的科技成果1.建筑学;2.雕版印刷术;3.火药及其应用;4.天文学;5.医学四、▲中外文化交流(一)佛教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传入与西行取经;2.中国佛教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二)其他方式的文化交流(三)唐朝对外交通路线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汉至唐,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表1)历史时期儒学佛教道教两汉(三教形成)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⑴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⑵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在洛阳修建白马寺东汉末,道教兴起魏晋南北朝(三教发展)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⑴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⑵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抨击佛教观点,北魏、北周统治者几度灭佛,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⑴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⑵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隋唐(三教合一儒学困境)⑴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⑵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⑴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⑵唐武宗(840年—846年)灭佛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广西北大培文学校《中外历史纲要》(上)“学纲图表导学”案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发展的特征是:⑴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⑵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吸收,共同发展;⑶出现“三教合一”趋势;⑷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面临困境。(二)佛教的盛行与反佛、灭佛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即形神统一观点),对佛教进行抨击。(三)儒学困境与儒学复兴的提出二、文学艺术(表2)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文学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艺术书法艺术⑴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⑵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⑴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⑵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艺术⑴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⑵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⑴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⑵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甘肃敦煌莫高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乐舞艺术—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思考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略。三、科技(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二)隋唐时期的科技1.建筑学: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在最古老的石拱桥;2.四大发明⑴雕版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⑵火药及其应用: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3.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4.医学⑴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学学成果;⑵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广西北大培文学校《中外历史纲要》(上)“学纲图表导学”案3思考点:1.唐朝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提示:可从影响媒介(使者、商人、宗教、留学生)、影响内容(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2.综合本课所学,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化交流有哪些鲜明特征?⑴儒、佛、道多元互鉴⑵南北文化交流⑶民族文化交流⑷以佛教传播为纽带的中外文化交流⑸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周边国家文化交流⑹其他言之有理的概括,如交往范围等。一、三教(儒、佛、道)发展及影响(一)佛教兴盛与反佛、灭佛材料一:北周武帝决心“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于是下诏曰:“佛生西域,寄传东夏,……朕非五胡,心无敬事,既非正教,所以废之。”范缜博通经术,尤精《三礼》,缜盛称无佛,著《神灭论》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张融《三破论》中说:“寻中原人士,莫不信道!今中国有奉佛者,必是羌胡之种!”材料二: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本质是禁欲为善,度人行善,但在中华的传播颇受挑战。佛教徒首先要与论敌论争,以证明佛教与中华传统尤其是皇权的主流思想不仅没有根本冲突而且相得益彰,并因此对佛教教义进行必要的调整。一些高僧博采多学,像经史子集自不待言,医学、面相、甚至魔术杂技无所不通,他们在与名门望族、皇室贵胄交往时往往被看作是奇人高士,倍受尊崇。面对布衣百姓,佛教徒实行一种深入浅出、既说又唱的俗讲制度,据说这种俗讲及其俗讲底稿就是中国评书和评话小说的渊源所自。因此,像众生平等、大千世界、天花乱坠等佛教术语,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像七月十五中元节、腊八节等佛教风俗在中国影响深远。⑴根据材料一,说明佛教在中国传播面临着哪些阻碍因素;(6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又是如何克服障碍走向兴盛的。(6分)阻碍因素:①佛寺(佛教发展)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土地,遭到统治者灭佛;②佛教非正教(主流社会思想),遭到儒家学者的反对;③佛教是一种唯心主义理论,遭到唯物思想家的反对;④佛教是外来宗教,遭到本土宗教信奉者反对。(任答3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佛教做法:①与论敌论争并融入中华传统主流思想;②调整佛教教义(吸收儒家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③融入科技;④结交权贵;⑤(佛教徒实行的俗讲制度)深入百姓。(任答3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三:佛教自东汉明帝白马驮经以来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冲突与磨合,东晋以后开始融入中国文化。隋唐时期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佛教迅速传播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儒、释、道三教鼎足而立,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也逐渐形成。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文化回馈”的历史现象:某个文明社会从另一种文明那里学到了某些优秀的文化因素或先进的文化成果,诸如科技、文艺、哲学、宗教等方面,然后历经磨合或适应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经过千锤百炼而锻造成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此时再将这些更出色、更成熟的文化硕果,回馈给整个人类文明世界。——摘编自张志刚《文化回馈: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境界——以“佛教中国化”为例》⑵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在“文化回馈”现象上的主要表现。(6分)表现:①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融合,形成理学,推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发展;②中国建筑、文艺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丰富了中华文化;③中国化的佛教传入日本、新罗等国,对广西北大培文学校《中外历史纲要》(上)“学纲图表导学”案4周边国家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④以佛教为纽带,密切了与中印及沿途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任答3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二)道教改革及其发展材料四:两晋之际的葛洪批评民间的早期道教,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把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主张道教徒应该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北魏寇谦之制定了一系列道教戒律,废除了原来入教要收取租米钱税以及男女和合之术等陈规陋习,提倡“专以礼度为首,加以服食闭练”;自称得到老子感召,辅佐北方的“太平真君”,并因此而得到北魏太武帝的信任。南朝陶弘景自称“胜力菩萨”,致力于儒道佛三教合一,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道教教义和道教神仙谱系。⑶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改革趋势及其影响。(10分)改革趋势:①与社会主流思想(儒家纲常名教和佛教)相结合;②废除早期道教的陈规陋习;③不断完善道教戒律和教义。(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影响:①改革后的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②得到统治者的信任;③出现儒道佛“三教合一”趋势;④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任答2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三)儒学困境与儒学复兴的提出材料五: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人教版《历史》必修三⑷根据材料五,概括指出汉唐儒学面临困境的原因。(6分)原因:①儒学本身存在严重不足(理论体系简单);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儒家伦理受到怀疑;③传统儒学缺乏治心手段,已不能满足人们需要(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每点2分共6分)材料六: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⑸根据材料六及所学,指出韩愈关于儒学认识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儒学复兴的影响。(6分)基本观点:①排斥佛道,以儒学为正统(弘扬儒学);②主张回归原典、回归孔孟;③主张探寻儒学本源,提出“道统”论(完整的道统传承谱系)。(任答2点4分)影响:韩愈的“道统”思想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成为儒学复兴运动的先声。(2分)二、文学艺术成就材料:颜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官侍御史等职,因为人刚直,不附权臣杨国忠,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一郡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军国大事,知无不言”,“累进封鲁郡公”。藩镇李希烈反,颜真卿前往安抚,面对叛军“不能屈节,当自烧”的威胁,愤然赴火。后被叛军杀害,终年77岁。朝廷赠司徒,谥“文忠”。颜真广西北大培文学校《中外历史纲要》(上)“学纲图表导学”案5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史书称赞他“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是文之杰也”。唐人重书法,“工书”者甚众,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遒婉”,尤为后人所推崇。欧阳修得其所书残碑,赞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虽其残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