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详细介绍及郝堂村的发展成绩和历程一、信阳市情简介信阳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接处,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全市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0万,辖八县二区,六个管理区、开发区。信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一座“古”城。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西周时期,信阳是申伯的封邑地,秦时设义阳乡,北宋改称信阳。信阳有豫楚交融的地域文化,商周、春秋、战国以后,细腻浪漫的楚文化与绵密柔美的中原文化在此交融、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淮河文化。信阳是姓氏之根,当今汉姓100个大姓中,有黄、赖、罗、蒋等13个源于信阳或有一支源头在信阳。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处都在信阳,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事也发生在信阳。从这里出土的战国编钟极负盛名。信阳红军摇篮,将星璀璨,是一座“红”城。信阳是土地革命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是红军摇篮、将军故乡,革命战争时期,培育出了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红四方面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百余名信阳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信阳是中央确定的全国十二个红色旅游区之一。信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一座“要”城。信阳是全国44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北距郑州300公里,南距武汉200公里,东距合肥340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信阳成为三大城市之间最具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潜力的地区。京广、京九、宁西三条国铁,京港澳、大广、沪陕三条高速,106、107、312三条国道在信阳境内形成多个十字交叉。全市铁路、公路、调整公路通车总里程、通车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甚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不逊色。特别是京广高铁建成通车,信阳已经融入郑州、武汉一小时经济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信阳山川秀美,生态良好,是一座“绿”城。信阳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山绕绿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飞虹”正是信阳市容的真实写照,被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境内有530多种野生动物和2000多种植物,居全省之冠,森林覆盖率32.2%,分别高出全国、全省13.8、12.4个百分点。信阳到处是青山绿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著名的鸡公山是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和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城中公园南湾湖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素有中原第一湖之称,是水天一色、绿岛如荫的绝佳休闲处。信阳还是著名的绿茶之乡,“信阳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被誉为绿茶之王。置身信阳,茶园遍布,茶叶飘香。目前,信阳人民正在充分发掘茶优势,发展茶文化,倾力打造中国茶都。米之乡”,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板栗、银杏、红黄麻。水资源总量是90亿立方米,占全省总量的22%;人均水资源1230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2倍。珍珠岩、膨润土、沸石等非金属矿田的规模和矿石质量闻名于国内外。探明的珍珠岩储量占全国储量的一半以上,居国内之冠;膨润土探明储量5亿吨,属特大型矿床;萤石矿探明储量1.2亿吨;钛矿已探明储量50多万吨,远景储量超过500万吨;钼矿探明储量在36万吨以上,远景储量超过100万吨。、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信阳坚持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全市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增长9.1%,全市财政总收入93.1亿元,增长2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80亿元,同比增长17.3%;金融机构存贷款期末余额分别达到1830.1亿元和909.5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19.1%和22.6%。在过去获得多项殊荣的基础上,2013年又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实现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五次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进一步提升了信阳的知名度、美誉,信阳的品牌和形象大幅提升,被媒体解读为“信阳现象”。二、郝堂村——美丽乡村的信阳标本雷山,驶向黑马石大道,一直往东,这时候,路两边郝堂民俗文化周的宣传牌,成为最好的向导。再行驶十公里左右,路南有个“郝堂?茶人家”的大牌子,在此处往南拐,顺着指引,便很容易找到郝堂。郝堂是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南部的一个普通小山村,18个村民组620户人家,2240人散居在方圆20平方公里内。真正被外界津津乐道的,是村部所在地的红星组以及窑湾组,郝堂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也是从这里开始。过七桥村,就进入郝堂领地。这儿宛若一幅中国古典的水墨画尚未到达村庄,被一群绵羊拦住去路。牧羊人手持鞭子,一边吆喝着云朵一样的羊群向前移动,一边轻推掉队的小羊羔。春日的郝堂村,炊烟袅袅迎接来客,晨雾中房屋轮廓依稀可见。路边石碑上的“郝堂村”三个字是62岁的村支书曹纪良所写。这里,成为郝堂的第一道风景。春天的阳光懒洋洋照下来,通往郝堂的柏油路两边,格桑花已经干枯,间或几株野菊花,散布于矮山坡上,轻轻摇曳。转过一个湾,大片的荷塘映入眼帘,干枯的叶片垂在塘里化作肥料;在荷塘中部,没有采摘完的莲蓬根根竖立。村民们说,夏秋之交,成熟的莲蓬刚刚采摘,便会被前来的游客抢购一空;塘里这些干枯的,要么是当初没熟来不及采摘,要么是被荷叶遮挡,最后变成了干枯的莲蓬标本。干莲蓬依然很受欢迎。有村民采摘干莲蓬,悬挂在院子里或者屋里的墙壁上;也有游客驱车前来,借着游玩,采摘塘边带杆的莲蓬,带回家里放入花瓶或制作成插花。放眼郝堂,草木抖擞着生长的姿态,随田埂起伏,在山坡上蜿蜒;茶园掩映在板栗树间,越加深绿。小桥流水人家。这个村子,宛若一幅中国古典的水墨画。忙碌着的春日郝堂郝堂是干净的。顺着石子路往里走,每隔二三十米,路边都会有竹编的垃圾桶,在整个村子里,你能见到的垃圾数量,比手机提示你的WAIFAI少。山脚下的小河水流淙淙,流到村里时,已清澈见底。几个村妇在刚刚开辟的菜园里挑水浇菜,水是沼气池里排出的肥水,浇菜正合适,既肥苗又不生虫。邻路的农户开始支起一张张桌子,约上几个牌友麻友开始切磋技艺,喝茶、晒太阳、话家长里短,不时传出阵阵笑声。阵阵味蕾;农家乐开始准备营业了,店主们陆续从自家菜园里采摘带露水的青菜,挑拣,清洗,准备迎接顾客。3号院子的管理员,早早打扫完每个房间、每套家具的卫生,等待参观者。河边,玻璃和木头盖成的岸芷轩里,有着浓浓的茶香和书香。每个白天,都有年轻人喝茶看书的身影。不远处郝堂小学里传出的读书声,回荡在群山、河流、村落间,如同号角,催人向前。这个温暖的季节,对于农村来说,是一段翻修房子的黄金期:在郝堂小学下面,一大片由青砖灰瓦木梁组合的老式建筑正拔地而起;在郝堂村委会对面,几栋同样材料的房屋也在动工;红星组最高的建筑——原郝堂小学三层高楼房也在装修,褪去白灰和水泥墙,添加一层青砖灰瓦的外衣。褪去了外在的装饰,但没有几个村庄,在冬天依然如郝堂这般忙碌。也许见惯了人,村里的狗狗都表现得很淡定:每当有游客对着自己拍照,狗狗们便慵懒地睁开眼,对着镜头看一会儿,趴在那里接着晒太阳。靠近荷塘是开放式的停车场,时下正是旅游的佳期,停车场内停了不少车辆。不管是哪个季节,最近一两年,郝堂从不缺乏的就是外来参观者:有退休的干部、外地的考察者,也有拖家带口驱车前来的城里人、慕名而来的外地拍客。郝堂新建的乡村绿道上,间或有骑自行车的驴友驰骋。2011年4月起以“郝堂?茶人家”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实验项目开始实施,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郝堂从村落形态、村容村貌、产业结构、精神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郝堂村的改变,是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社会建设中,一份来自基层的探索与思考,一个中国美丽乡村的信阳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