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都市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武汉都市圈简介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武汉为城市圈中心城市,黄石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都市圈简介武汉都市圈地处全国的中心位置:东经皖苏通到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南穿湖南直达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北道华北通至渤海;西面直连大西南;是实现生产要素西进、北上、南下和东出的枢纽,具有成为全国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先天优势,很可能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又一举足轻重的经济发展区域。1234武汉都市圈设立背景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武汉都市圈各城市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武汉都市圈1、武汉都市圈设立背景“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区是指中国的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六省。这六省处于中国的地理中部,好比是中国的心脏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中部地区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19.5%的GDP,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1、武汉都市圈设立背景在“中部崛起”这一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部地区六大城市群——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河南中原城市群、山西太原都市圈以及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应运而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中原城市群4个中部的城市群,“入围”了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这些“次区域”进入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视野,成为“国”字号。其中武汉城市圈在中原城市群起着领跑“中部崛起”的作用。首先,从地理上讲,湖北可谓是中部的中部;其次,从行政级别上讲,作为湖北省会武汉又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再次,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是中国中部长江中下游的特大城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其地位可想而知。1234武汉都市圈设立背景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武汉都市圈各城市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武汉都市圈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1)“1+8”产业分工(2)建设三大产业带(3)产业布局城市职能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1)“1+8”产业分工首先要确立中心城市的定位。要充分发挥武汉市作为圈域经济增长极的乘数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采取集群方式优先发展以汽车制造为主体的产业链长、辐射面宽、带动作用大的现代制造业和以冶金、石化、建材为主的对城市圈经济有较大支撑作用的基础性行业,利用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发展以光纤、光电子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行业。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制造业行业群、基础行业群和高新技术行业群。(1)“1+8”产业分工◆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龙头,发挥其区位、交通、科教、人才及产业基础等方面比较优势,建成为中部崛起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及产业化基地,以金融、物流、现代商贸、信息、科教、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黄石、鄂州:依托邻近武汉、沿长江和高速公路与铁路的区位及交通优势,重点建成以冶金(钢铁、有色金属)、能源、建材为主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与武汉东湖开发区高新产业对接、互补,积极发展生物医药、金属深加工、汽车零部件、专用机械及港口物流业。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1)“1+8”产业分工◆孝感及仙桃、潜江、天门:发挥连接武汉、宜昌、襄阳“金三角”的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建成为优势粮、棉、油、畜牧、水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纺织服装工业、以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汽车零部件、医药、专用机械和生活用纸生产基地。◆咸宁、黄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立绿色农、林、水产品及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轻纺、机电、中医药等生产基地,以及面向武汉市及城市圈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2)建设三大产业带【第一个产业带】: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推进光电子信息、钢材制造及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环保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产业聚集带。【第二个产业带】:以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推进汽车制造、IT设备、精细化工、轻工食品、出口加工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仙桃、潜江、天门产业聚集带。【第三个产业带】:以武汉市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区为主要辐射极,推进汽车零配件、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及盐、磷化工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孝感产业聚集带。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3)产业布局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依托地理条件的“一心一带加三轴”的格局。“一心”:即强化核心城市,武汉要由过去单纯的“圈层式”的摊大饼模式向“圈层十轴向放射”模式发展,形成具有整体优势的武汉大都市区;“一带”:即沿江城市带,包括武汉、鄂州、黄冈、黄石等城市;“三轴”:即武(汉)——仙(桃)——潜(江)、武(汉)——应(城)——安(陆)、武(汉)——咸(宁)——赤(壁)三条城镇聚合轴。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1234武汉都市圈设立背景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武汉都市圈各城市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武汉都市圈3、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从中心性测度表中结果来看,武汉市的中心性指数高达2.986,远远高于二级首位中心地黄石市(1.053),是名副其实的武汉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地包括黄石市、孝感市、汉川市等6个中心地,其中中心性指数最低的是仙桃市(0.629);三级中心地包括潜江市、天门市等6个中心地,其中潜江市的中心性指数高达0.585,中心性指数最低的是应城市(0.427);四级中心地包括蕲春县、嘉鱼县等13个城市,其中通山县的中心性指数0.097,是武汉城市圈中中心性最低的城市。3、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将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1)交通方式(2)信息技术(3)政策体制变革(4)新型“网络化”系统结构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分析(1)交通方式影响中心地的中心性受交通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当前交通系统的演进趋势看,高速高效的交通运输系统不仅有效缩短了中心地间的时空距离,而且扩展了高等级中心地的直接腹地范围与扩散域。现代交通方式变革促进了经济发展,提升了各等级中心地之间,特别是高等级中心地之间的空间关联强度。一级中心地武汉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良好的可达性打破了武汉均衡化、理想化扩散域模式,武汉市扩散域呈现沿京广铁路、武广高铁轴向推进的不规则离散状态,扩散域范围北抵郑州、南达长沙。福银高速贯穿二级中心地孝感、黄冈、黄石与鄂州,杭瑞高速穿过咸宁、仙桃;318、106、107与316国道与省道穿越三级中心地潜江市、天门市、汉川市与四级中心地蕲春县、嘉鱼县、阳新县等,较低等级的交通方式对通达性较差的低等级中心地的影响较大。总之,中心地的交通方式、交通密度与交通方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心地的等级与扩散域走向。3、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分析3、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分析(2)信息技术影响信息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高度发展几乎彻底改变了居民的社会生活方式,也使得传统中心地的生产与生活功能组织发生剧烈的变革。信息技术已经将全球生产生活网络从“个人”这个底层要素全面重构,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信息的传递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距离障碍,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变得前所未有的廉价与及时,高度扁平化成为信息时代电子商务的最突出特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心地的辐射范围,同时突破传递距离障碍使中心地辐射范围离散化发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心地的中心性。总之,信息技术对不同等级中心地的中心性大小影响是不同的。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分析3、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3)政策体制变革中心地系统组织原则中制度要素是一个重要的变量。计划经济时期,武汉都市圈的中心地系统规模、空间体系、联系通道都受“计划”的严密控制,物质空间流动受严格限制,生产与生活高度分离,“计划”严重阻碍了中心地系统的合理组织。改革开放后,中心地系统的组织原则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尽管管理体制、“二元制”户籍制度等仍然限制中心地系统向理想状态发展,但企业与个人已基本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中心地系统拥有相对自由的发展机会,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基本呈现自组织网络化发展趋势。(4)新型“网络化”系统结构传统中心地理论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在严格的理论假设与逻辑推理基础上,近乎完美地在数学上呈现“K=3”的六边形空间系统结构,但理论假设严重削弱了该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价值。通过计算分析表明,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并非是完美的六边形空间系统结构,不同等级的中心地也并非成等距离均质分布。在新时期交通条件、信息技术、政策体制变革等多要素作用下,武汉都市圈整体呈现高度网络化、极化的中心地系统结构。各级道路组成的交通网是“骨架”,沿高等级道路系统京广铁路、福银高速、武广高铁集中分布较高等级中心地鄂州、黄冈市、黄石市等。3、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分析1234武汉都市圈设立背景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武汉都市圈各城市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武汉都市圈4、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在构建武汉城市圈的战略视野上应具备开放性和远瞻性,可从三各层面逐步扩展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一是省内融合;二是国内融合;三是国际融合;4、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建立和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以襄樊和宜昌为副中心,以及黄石、十堰、荆州等六个大城市为支撑,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竞相发展、互相促进的区域经济格局。把襄樊建成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把宜昌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中国最大磷化工生产基地,使两市分别成为秦巴经济走廊和辐射鄂西南、连接渝东地区的中心城市。支持荆州加快发展轻纺和汽车零部件产业,荆门壮大延伸石化产业链,十堰建成中国重要的商用车生产基地,随州加快发展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和高新技术产业。(1)省内融合4、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首先是与中部融合,中部正在出现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与中部城市群融合发展,形成一个更大的经济圈,不仅可以拓展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空间,更能提升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其次是参与国内经济竞争,在构建武汉城市圈的战略视野上,应该眼睛向东和向南,承接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2)国内融合4、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时代,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协作,是提高武汉城市圈工业品位,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方式。(3)国际融合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