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反思和评点天堂初中李玉红师: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皇帝的新装》。一位叫张秋生的评论家写了一篇文章,叫《常读常新的安徒生》,意思是:每一次读安徒生的作品,都有新的收获。他还说:(幻灯展示)“5岁的孩子倾听安徒生;15岁的少年阅读安徒生;25岁的青年品味安徒生;45岁、55岁的人回味安徒生……这大概就是安徒生永恒的魅力。”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皇帝的新装》有新的收获,有更深入的思考。师: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观看动画,回忆故事情节。(学生观看《皇帝的新装》的动画视频。)师:动画片好不好看呀?生齐说:好看!师:那么,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师:这篇课文写了几个骗子?(出示幻灯)生:写了2个骗子。师:只写了2个骗子?(下面,学生就在小声说了)生:不是。皇帝、大臣都是骗子,明明自己没看见,说看见了。生:除小孩,他们都是骗子。师:哦!那具体是哪些人?生:皇帝、骗子、大臣、随员、老百姓、骑士(幻灯片出示,老师板书成圆形)师:说得很好!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具体表现?生:所有的人明明没看见布料,却都说看见了。师:是呀!那这些骗子,你对哪个骗子最感兴趣?来说一下。对谁最感兴趣就先说谁。生:我对皇帝这个骗子最感兴趣。他愚蠢、昏庸。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他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生:他明明没有看见,还说:“我非常满意!”生:我对骗子感兴趣,他的骗技高超,抓住了人们的特性,怕别人说自己愚蠢。师:于是,骗子给新衣一个什么特性?生:(生齐读)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师:骗子,他们逢场作戏也做得好,没有布,还做得像模像样。骗技的确高超。所以,所有人都围他团团转,甘心受骗。生:我对老百姓感兴趣,他们象“墙头草,风吹两面倒”,别人说好,他们也说好,小孩子说没穿衣,他们也说没有穿。师:说得好!生:老百姓也很虚伪,还狡猾。师:哪里看出来的?生:书上35自然段:“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加上“一个小孩子说”就是说如果说得对,有自己功劳,如果说错了,就可以把责任推到小孩子身上。师:说得多好啊!掌声鼓励一下。师:是呀!传话本来就越简洁越好。可老百姓却要加上“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这的确是虚伪、狡猾。师:下面再看看这些大臣,官员的表现吧,你对谁感兴趣,就说谁。生:我对老大臣感兴趣,他虚伪、自欺欺人。本来很诚实、善良,但看不见布料,就撒起谎来。师:书上哪些内容写老大臣的?生:第6到13自然段。师:好!我们一起看6-13自然段。师:在皇帝的心目中,老大臣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读第6自然段师:哪里看得出他没有看见布料?生:“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师:他心里怎么想的?生:“我的老天爷!”“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师:这说明老大臣心里怎样?生:恐慌。师:是的,他又做出了一个决定: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从恐慌到决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所以,朗读时,要注意停顿,我们齐读一下试试。生:齐读师:“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你认为老大臣可怜吗?生:可怜,明明看不见还要撒谎。生:我认为不可怜。他撒谎,保住了官位,他在皇帝的心目中位置还是很高。生:他可恶!可恨!师:是的,他的确可恶!可恨!皇上那么信任他,他还不说实话,还帮着骗子说,“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这等于给骗子开了一张通行证。师:我们把这段内容表演读一下,好不好?生:齐说好!师:谁来当大臣?(王铎)谁来当骗子?(学生举手,请了两位)师:那班长就表演皇帝吧,下面的同学既是评委,又来读旁白,行吗?(表演读6-13自然段,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师:我们用掌声感谢他们精彩的表演,下面,谁来点评一下。生:我觉得他们表演得很好!尤其是王铎,他的声音,他的表情把老大臣的那种恐慌表现得活灵活现。师:你的点评也非常精彩,谢谢你!师:我们再看看随员吧。在哪一小节?生:22自然段是集中写的。师:我来请一位男同学读一读。(学生读)师:不错!随员们随声附和着,“随声附和”是什么意思?生:形容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他们也说什么。师:那我们也来附和一下,试试。师:书上写道:“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我奇怪:明明看不见,还要说慌,怎么会快乐呢?生:他们自己没有看见布料的事,别人不知道,这样他们就不会被认为最愚蠢的人,所以,他们快乐。生:我认为他们是装出来的快乐。师:说得好!可能真快乐,也可能装出来的快乐。师:这一群人,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官员,他们陷入骗局中,并且不经意间,给皇帝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板书)师:骗子的骗技的确高明,但最终,骗局还是被揭开了,谁揭开的?生:齐说“小孩”师:小孩比大人聪明吗?生:不是,小孩敢说真话。生:小孩纯真、无私无畏,看见什么说什么,脱口而出。师:我们请一同学模拟一下,用什么口吻?生:惊奇。(学生模仿)师:爸爸可能怎么想?为什么用一个“天真的”形容声音?生:爸爸担心孩子,用“天真的”掩饰孩子说的话,意思是叫大家不要把孩子的话当真。师:是呀,童言无忌嘛!师:我发现:所有的百姓都说“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但大臣、官员都没有说,为什么?生:他们不能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师:那皇帝这时有什么表现?生:“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师:这是要将错进行到底哦!师:老百姓知错就改了,老大臣、皇帝则不改。这说明一个问题,地位越高,越难纠正错误,有时将错就错,甚至,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多么虚伪!其实,不管多么巧妙谎言,在现实面前都不堪一击,是纸老虎。这骗局被小孩打开,就一发不可收了。(擦去黑板上的圆圈及外衣)师: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时,披在皇帝身上的外衣脱去了,暴露在大家面前的是赤裸裸的皇帝,也暴露了赤裸裸的灵魂。同时,暴露所有人的虚伪,自私的人性的弱点,所以,我认为:这些人比骗子更可恶、可恨。师:读完这个故事,我突然发现:还有一个骗子,一个高明的骗子,把我们也骗了,谁呢?生:皇帝生:不对!安徒生。师:对,是安徒生。谁胆大包天,敢骗皇帝呢?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皇帝赤身裸体去大街游行呢?这太没意思,一节课,我们读了这样一个胡编乱造的故事,你们心甘情愿受骗?生:不是,这是一篇童话故事。生:当时社会有撒谎的风气,他想通过故事表现出来。生:告诉我们道理:谎言并不是不能揭穿的。师:这篇课文体裁是什么?生:童话师:童话允许夸张、想象,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师:有人说:童话是写给小孩看的。这观点你同意吗?生:不同意,这故事中皇帝、大臣都是成人,可他们那么虚伪,这给成人也有教育作用。师:说得好!的确,这是一个童话,又不是一般的童话,他已经进入日常寓言,即使没有读过皇帝新装的人也知道这典故的意思是:(幻灯出示)掩盖(回避)真实的美饰的象征。生齐读师:安徒生写这篇童话已过去一百多年了,但今天仍存在着许多类似的现象,许多人也在生活中穿上了皇帝的新装,达到用谎言掩饰真实的目的。师:今天,读《皇帝的新装》要读出新内涵,常读常新。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他们也穿上皇帝的新装?生:有些商人,把一些地沟油进行包装,进行销售。生:还有的人,发馒头加漂白剂,说馒头怎么怎么好。生:西瓜里打膨胀剂。生:我在网上看见,肯德基、麦当劳的鸡翅是打激素的,一只鸡能长6对翅膀,3个头。生:电视上的一些虚假的广告。生:还有瘦肉精,养猪户为了多赚钱,给猪吃瘦肉精,让瘦肉变多些。生:还有饮料中加塑化剂。生:当官的,做些形象工程,从中自己得利。例如:豆腐渣工程.……师:同学们,安徒生的确伟大。伟大得不受时代的限制。在今天,虽没有皇帝了,但穿上皇帝新装的人,大有人在,刚才,同学们说到的经济骗子,政治骗子……仍然很多。那么,我们自己怎样才能避免穿皇帝的新装?生: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像文中小孩一样。生: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师:我们还要克服人性的弱点,这样我们才不会穿上皇帝的新装。在这里,老师送你们一句话: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师:今天的作业是:(幻灯展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续写情节“游行大典中,皇帝回到宫中会怎么做?特别是对骗子和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子。”师:下课。教学反思:《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孩子们在小时候都听过爸妈讲过这故事,有的是自己读过《安徒生童话选》,所以,学生基本上熟悉故事情节。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二课时,重在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但一般文章都有人物,如果直接分析人物,学生会觉得枯燥。于是,我决定:要“常读常新”来作为指导思想。开头的导语,我就引用了评论家张秋生对安徒生的评价。赏析人物形象时,我不直接分析各自形象,而是以一个问题:“文中写了几个骗子?”来引导进入。一开始,学生都认为只有2个骗子,我一反问,学生马上意识到:都是骗子。于是,我又提出:“你对哪个骗子感兴趣,就说说谁。”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体验,就这样顺利完成人物赏析过程。在拓展延伸时,我又提出:常读常新。问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人穿上皇帝的新装。学生们根据平时的观察积累,联系生活体验,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很活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依据文本,从文本中找到依据。让他们领悟那么不经意的词,不华美的词的深刻含义。然后,读出自己的感受。其中,学生的表演读,的确表达出了他们自己的感悟。当然,我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能提出宝贵的建议。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好好努力,争取做得更好。谢谢各位!评课实录经典课文怎样才能常教常新天堂初中王泽生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虽然已面世一百多年,但经久不衰,受到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们的喜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原因何在?正如李老师在本课导入时说的那样:安徒生的作品总让人常读常新。这篇童话已是初中教材中的“常客”,有一定从教时间的语文老师肯定都已多次教过这篇课文,不论你选择的是表演课本剧之类的生动活泼的课型,还是将小男孩与成年人进行对比之类的品味思索式的课型,抑或是其它的什么课型,只要你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教者,你都会在形式上或大或小的翻新,以求自己的课有新意。但是我们很少从经典的时代内涵上去不断挖掘,让作品在不同时代都能凸现它的价值,体现经典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力量,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翻新。其实,只要我们回想一下多次教这篇文章或不同时间拜读这篇文章的经历,你就会发现自己每次都有新感受:作者似乎是赞美小男孩的无私无畏,教育小读者从小就要敢于说真话;又似乎是表达作者对当时虚伪之风盛行的无情嘲讽,寄托对年轻一代的殷切希望……不一而是。李老师这节课正是跳出了一般教者简单地在形式上花样翻新的做法,而从文章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这一视角来审视这篇课文,教出了本文的现实意义,教出了新意,完成了对这篇文章的一次现代版的解读,实践了对经典课文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常教常新”。纵观这节课的流程,可概括为:谁骗——怎么骗——为什么骗——现在社会有哪些骗?李老师紧扣一个“骗”字作文章,从那个时代的“骗”反观当今类似的“骗”,带领学生既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联系了现实,既体会了文章辛辣讽刺手法又增进了对当今社会的认识(课堂上总结出当今社会有经济骗子、政治骗子、感情骗子),感受到作品的现实价值,完成了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再认识。然而李老师的这节成功的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她的教后反思中,她说大组长安排的这篇传统课文的公开课,极有挑战性,文字虽长但语言浅显易懂,人物生动形象却个性鲜明,故事内容也是许多学生在小学就已知晓,那么这篇文章教什么?她反复思考,捧着书踱来踱去,在茫无头绪中突然灵光一闪:今天来学一百多年前的文章还有意义吗?顺着这个想法,终于找到了文章的切入点,理出了讲课的思路,列出了层层深入的一个个问题。从李老师的这一备课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