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归鹿门歌》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来源:学,科,网]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来源:Z+xx+k.Com]过程与方法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自主预习】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和王维并称“王孟”,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2给加点字注音:渔梁.()渡.头()庞.公()栖.隐()岩扉.()寂寥.()【合作交流】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对景物进行具体分析概括出景物所营造出的意境来。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月开烟树:明朗冷清岩扉松径:幽静冷清(总孤寂清幽冷寂)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凡尘气息)--喧哗嘈杂22.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3.简析前四句中是如何运用对比和比衬手法的。首句写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人”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余”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4.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在诗歌中找出一个恰当的动词将这两个意境联系起来。明确:归。5.“余亦乘舟归鹿门”中的归有哪两层含义?“归’一指回鹿门山,一指归隐。体现了作者从世俗到隐逸之路。同是也表现出作者的孤寂,冷清之情。6.“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幽人又指何人?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7.归纳出整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态度,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受挫后的弃世隐居思想,同时又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8、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孟浩然的诗歌语言风格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你能举出两例诗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这里有强烈的生活感。这里“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四句诗是孟浩然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孟浩然这两句诗里面也有一种极大极深的感情蕴涵着。“【反馈提升】一、补全句子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二、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B、三、四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3C、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表现出自己对尘世生活的留恋和归隐生活的向往及由此造成的内心矛盾。D、本诗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三、阅读《积雨辋川庄作》回答下列问题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lí炊黍shǔ饷东菑zī。漠漠水田飞白鹭lù,阴阴夏木啭zhuàn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jǐn,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1:你认为首联中最传神的是哪些字?此字妙在何处?迟,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诗人闲散安逸的情怀2:有人认为从艺术上看,颔联中把‘漠漠、阴阴’两词去掉更好,你认为哪种较好,好在哪里?“漠漠”有广阔苍茫之意,写出了水田空阔苍茫的景象,运用叠字,形象地渲染出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阴阴”有茂盛幽深之意,运用叠字,描绘出夏日林木茂盛清幽枝繁叶茂的景象,“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更加富有意境。3:有人说:“三四句写景极活现,为万古不磨之句”,分析其“诗中有画”的特点。白鹭飞翔,黄鹂啼鸣,属动景,水田、林木属静景,动静结合,水田、白鹭、树木通过视觉描写,而黄鹂鸣叫听觉描写声音,视听结合。无边的水田、高大的乔木更衬托出白鹭、黄鹂的矫捷灵动,大小搭配。潇洒翻飞的白鹭、青翠婉转鸣叫的黄鹂、广袤无垠水气空蒙的银白水田、高大茂密油润的绿树,相互映衬,互相配合,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色彩绚丽的山水画。此可谓“诗中有画”。4、颈联是“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此联中几个意象有什么含义?诗人在山中过着怎样的生活?朝槿落叶灌木,喻事物短暂;松,四季常青喻高洁的人品;露葵,一种经历风霜的野菜,喻经历风霜的自己。生活清幽孤寂。5: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什么含义?用典,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说明诗人与村夫野老打成一片了,过着与乡人没隔膜、与世无争、清心寡欲的生活。委婉地表达作者对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的厌恶,淡泊名利的情怀。6、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一种空阔清幽的意境,表现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知识链接】孟浩然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4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孟诗不事雕饰,佇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