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nyName第四章中药的性能CompanyName【学习要求】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与浮沉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7.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CompanyName一、防治疾病的原理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1、祛邪除因2、扶正固本3、纠正阴阳偏盛或偏衰CompanyName二、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气味(药物的性质和味道)归经(药物的作用部位)升降浮沉(药物的作用趋向)毒性(副作用,毒性反应)。CompanyName三、中药的作用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CompanyName第一节四气一、含义四气亦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但药性相同。二、产生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症寒热为基准。三、四气的作用(例证)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CompanyName第一节四气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平性:作用缓和(寒热皆宜)四、运用原则一般规律: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热错杂之证——热药寒药并用——特殊用法真寒假热之证——热药治本,反佐寒药;真热假寒之证——寒药治本,反佐热药。CompanyName第二节五味一、含义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常与“四气”合称“气味”或“性味”。二、产生①口尝而得②以药物的功效推断味道CompanyName第二节五味二、作用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甘:能补(补益)、能缓(缓和)、能和(调和药性、和中)酸:收、涩——收敛固涩,兼能生津涩:作用与酸味相似苦:泄、燥CompanyName第二节五味通泄——泻下(大黄)泄—势缓泄清泄——泻火(栀子)泻—势猛降泄——降逆(杏仁)苦温燥湿——寒湿证燥湿苦寒燥湿——热湿证坚阴——泻火存阴(泻肾火)(黄柏、知母、泽泻)CompanyName第二节五味咸:下、软(泻下、软坚散结)淡:渗、利(渗湿利水)四、气与味的关系1、气味相同,作用相似辛温药物:解表,散寒苦寒药物:清热泻火(下)CompanyName第二节五味2、气味不同,作用不同①气同味异:黄连——苦寒(清热泻火)生地——甘寒(退虚热)②味同气异:麻黄温辛薄荷凉③一气兼数味,作用广泛当归:辛甘温CompanyName第二节五味④相同味,其个性不同,作用不同麻黄发散木香行气红花辛味行血紫苏发散行气川芎行(气血)CompanyName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含义升浮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沉降二、作用升: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上行发散,趋向于表;沉:下行泄利,趋向于里。升浮药——主上行向外因势导利沉降药——主下行向内有助祛邪CompanyName第三节升降浮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1、气味气温热味辛甘——主升浮气寒凉味酸苦咸——主沉降2、与质地有关质地轻——升浮质地重——沉降3、与炮制、配伍有关酒、姜汁炒——升浮醋、盐水炒——沉降某些药物还有引导作用:如桔梗、牛膝CompanyName第四节归经一、含义药物作用的部位。是说明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具有选择性的治疗作用,是定位、定向的药性理论。在文献中称入某经、行某经,或迳称为某经药。二、源流以脏腑经络理论为依据,以所治病证为依据CompanyName第四节归经三、用药1、本经用药:看何经的病变2、五行用药:根据脏腑间的生克关系四、归经理论的优点1、便于选择用药2、便于记忆和理解3、探索药物的潜在功能CompanyName第五节毒性一、含义1、“毒”即药,古代乃一切药物总称2、指药物的偏性3、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狭义的毒(指现在)二、中药引起中毒的原因储存、炮制、配伍、用量、剂型、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的长短,病人体质、年龄。三、解救措施催吐、洗胃,输液,对症处理广义的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