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泡亮了》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电的本领》第一课《灯泡亮了》。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一、说教材(一)教材背景和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和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电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使用简单的电池、导线使小灯泡发光,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拆装手电筒;第二部分:让小灯泡发光。(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通过活动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有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能够初步掌握用符号表示一个简单的电路。知道开关的功能。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灯泡亮了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对电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的愉快和共同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由几部分组成。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四)教学准备一只小灯泡、灯座、2节1.5伏的干电池、电池盒、开关、三根导线、实验记录单、手电筒。二、说学生从知识角度看:三年级的学生对灯泡发光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只知道能够使小灯泡发亮,但不懂的简单电路的组成。从年龄的特点看,三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这课的内容他们非常喜欢探究。三、说教法和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所以,我在引入课题后,及时抛出问题:要使小灯泡发亮,至少还需要什么材料?然后提供给学生灯泡、电线和电池等。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怎样接亮小灯泡,允许有成功有失败,通过让成功的小组演示后,讨论小灯泡为什么会发光?让不成功的小组自己分析接不亮的原因,并学着画完整的连接装置图。最后进行综合运用,拓展探究内容,如何想办法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让这堂课的结束作为下堂课的开始。四、说教学过程一、进行探究活动一“手电筒为什么会亮呢?”1.大胆猜想。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一把手电筒,试一试你能让它亮起来吗?你是怎样让它亮起来的?为什么把开关一推手电筒就亮起来了呢?手电筒里有什么秘密呢?猜猜看。【这一环节,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我认为这些猜想是有根据的、都是合理的。所以教师不必对学生的猜想过多地干涉。】2.验证猜想。要想知道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该怎么办?(拆开手电筒看一看)学生拆装手电筒。【在活动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爱把手电筒当成玩具,不仔细观察,就忙着组装。所以,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好巡视,关注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活动。同时注意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小组。】交流发现。【我引导学生不仅说出手电筒的组成部件,还说出组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学生发现手电筒中两节电池装反了,灯泡就不亮了。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这些发现和问题为后面的实验奠定了基础】3.提出假设。你认为让手电筒亮起来的最主要的材料有哪些?(学生可能会说出手电筒的所有组成部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没有玻璃片手电筒亮不亮?没有反光镜呢?最后总结出让手电筒亮起来的最主要的材料是:小灯泡、开关、电池、弹簧和金属外壳。)老师也给你准备了一些材料,你能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吗?【在猜想假设这一环节,我把握住了开放性的原则,不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二、进行探索活动二“连一连,让小灯泡亮起来”1.小组分工,拟定实验方案。(1)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实验器材。(很多学生是初次接触这些器材,所以让学生先来认识一下,很有必要。)(2)选取器材,想一想活动中应注意什么?(在学生交流后教师特别提醒学生:不能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两极直接连接,这样电池里的电会很快用完的。)2.分组合作,实施探究。(1)学生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在实验中,有的小组没有用开关,就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教师要告诉他们开关的功能就是把电路断开或连接,生活中没有开关的电路是不方便,也是不安全的。有些小组的同学把两节电池同极相连,也有的是因为连接处没有连接好,致使灯泡不亮。教师不必急于帮助他们,而是让灯泡先亮的小组帮助他们查找原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乐趣。】3.展示交流,得出结论。(1)展示电路图。让学生介绍连接的方法。(2)在充分交流之后,教师再把电路图中各种用电器的符号展示给学生。总结:一个完整的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这时揭示出手电筒的弹簧和金属外壳就起到了导线的作用。三、创新设计,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下设计一个电路,能不能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设计这项作业,目的是启发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