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药护理教学目标•了解:常用剂型的制作方法和使用;常用易中毒的中草药分类。•熟悉:中药的特殊煎法;外用的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洗剂、酊剂的调制方法及应用;“八法”的护理方法;中草药中毒的原因。•掌握:各种剂型的应用;汤药的煎煮法;内服中药的服药法;中药“八法的基本概念;中药中毒的解救及护理。第一节中药给药法•一、中药剂型(一)汤剂•药物配成方剂,加水煎煮成汤液,去渣取汁饮服或外用,称为汤剂。•特点:吸收快,作用迅速,加减灵活,适用于一般病证和急性病证。•服法:内服、灌肠、熏洗。(二)散剂•将一种或数种药物碾碎,研成混合均匀的干燥粉末。•特点:制作简便,节省药材,不易变质,便于携带,吸收较汤剂慢。•服法:内服,即可直接冲服或用汤剂、米汤等调服;外用,即将药物外敷或掺撒于疮面和患部。(三)丸剂•将药物研成细末,与水或蜂蜜、米糊、面糊、酒、醋等赋形剂混合制成圆形固体剂型。•“丸者缓也”•特点: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方便,常用于慢性和虚弱性疾病。•服法:吞服、嚼服。(四)膏剂•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特点:服用量小,外用可缓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服法:内服膏药用开水冲服,多用于滋补;外用膏剂有软膏,用时直接涂抹于患处,常用于疮疡病人;硬膏,用时先以文火烤热,使其变软,待全部软化后,贴于患处,双手用力压匀,皮肤过敏者禁用,如十香暖脐膏,常用于风寒痹痛。(五)丹剂•用含汞、硫磺等矿物质,经过精炼、升华、熔合等技术处理的化合制剂。•特点:剂量小,作用大,常用于急性病证。•服法:内服、外用(六)酒剂•又称药酒,是以酒为溶媒,一般以白酒或黄酒浸泡药物,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入酒中,得出澄清浸出液的剂型。•特点:阴虚火旺之证的病人禁用。•服法:内服,多用于体质虚弱、风湿骨痛。外用可消肿止痛、杀虫止痒。(七)冲剂•将药物浓缩浸膏与适量辅料混合制成的颗粒状散剂。•特点:比丸剂、片剂作用迅速;较汤剂、糖浆剂体积小、重量轻、易携带、服用简单;但易吸潮,需密封保存。多用于外感、肝胆、脾胃等病证。•服法:服用时冲入开水,使其溶解后,即可服用。(八)糖浆剂•将药物煎煮后去渣取汁,再熬成浓缩液,加入适量蔗糖而制成的药物水溶液。•特点:有甜味,便于服用,便于儿童服用。(九)针剂•又名注射剂,将中药经过精制提炼而制成的灭菌溶液。•特点:作用迅速,剂量准确,给药方便,药液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能直接进入人体组织,常用于各种病证和危重病人的抢救。•用法:皮下、肌肉、静脉、穴位注射。(十)露剂•用新鲜芳香药物通过蒸馏收取蒸馏液的剂型。•特点:气味清淡、芳香无色、便于口服,一般作为治疗中的辅助饮料。(十一)其它•片剂、胶囊剂、茶剂、气雾剂、滴丸、安瓿口服液等如何正确煎药?二、煎药方法(重点)《医学源流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一)煎药用具1、合适器具砂锅、瓦罐、陶瓷罐为佳;搪瓷类、玻璃器皿次之2、禁忌器具铁、锡、铜、铝•1、水质洁净、矿物质少为原则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或纯净水自来水不应现接现煎,最好先接在盆中静置一定时间,以减少其中所含的氯;井水煎药宜放置一段时间,以便沉淀后除去其中的杂质,保证药物煎煮质量,以提高药物的疗效。(二)煎药用水•注意事项头煎用凉水或凉开水,不可用开水煎药。2、水量•煎药的水量一般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吸水量的大小、煎煮时间、治疗所需药量等因素决定。•一般第一煎是将药物饮片适当加压后,加水至淹没药物表面2-3cm为宜。2、水量•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加水量可略少。第二煎的加水量为第一煎加水量的1/2或1/3为宜;煎药时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如不慎将药弄糊,应弃去,不可加水再煎后服用。注意!!•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要适当增多些。•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稍减。•煎药过程中,不可频频加水;更不可把药煎干;药煎糊后,不可服用,也不可加水再煎。3、煎前清洗浸泡♣以花、叶、草类为主的浸泡20-30分钟;♣一般复方汤剂浸泡30~6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类为主的浸泡60分钟;迅速清洗冷水浸泡火候:煎药温度高低文火:小火慢煎武火:大火急煎注意事项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防药性挥发滋补药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4、煎药火候与时间原则:先武后文5、煎煮次数与方法•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两次一煎二煎备注一般药物20~30分钟10~20分钟先武后文解表、芳香类药物15~20分钟10~15分钟武火快煎滋补药40~50分钟30~40分钟文火缓煎受热易变性药物待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加入有毒药物文火久煎约60~90分钟6、特殊煎药法•先煎:对于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材,如牡蛎等贝壳类•后下:对于含挥发油有效成分的药物(如金银花、鱼腥草、砂仁等)•有效成分久煎易被破坏的药材(如大黄等)•包煎:易漂浮于水面的药材(如海金沙等)•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的药材(如辛夷等)•使药液浑浊的药物(如蒲黄、灶心土等)先煎目的: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难溶于水的药物:矿物类、介壳类药物,质地坚硬,药味难出,打碎后先煎30分钟再下其他药。龙骨石膏赭石牡蛎先煎有毒药物:生南星、生附子,为降低或消除毒性先煎1~3小时泥沙多的药物(灶心土等)、质轻量大的药物(芦根、茅根等):先煎,澄清后取汁,以药汁代水再煎其他药物。附子灶心土芦根茅根后下药物类型:气味芳香类药物目的:为防其药物挥发方法:一般药物煎好前10分钟放入,再与其他药物同煎薄荷藿香砂仁沉香包煎药物类型:粉末类、含绒类药物目的:防止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方法: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物同煎车前子滑石青黛旋覆花另炖药物类型:贵重药物(人参、羚羊角片、鹿茸等)目的:为保存贵重药的有效成分,尽量减少损耗方法:将药物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时,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烊化药物类型: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阿胶、鹿角胶、饴糖等)目的:防止药物粘锅煮糊,附着他药而影响药效方法: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机器煎药根据处方将各药混合装入以特殊布料制成的煎药袋内,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加入适量水,将水和浸泡好的中药连袋投入煎药机内,调节温度和时间。优点:方便卫生、剂量均匀、省时省力、可随时服用、一剂或多剂一次煎成。•(一)内服法•1、服药时间三、用药方法•一般中成药宜在进食前、后0.5~1小时服用,一日2~3次。•急性病、热性病应随煎随服。•治疗咽喉疾患的药、清热解暑药宜不拘时间频服。•止泻药宜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药。滋补药宜空腹服用制酸药宜饭前1小时服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如消导药、健胃药饭后1小时服用饭前服药饭后服药定时服药平喘药、截疟药发作前2~3小时月经不调药在月经前3~7天服安神药宜睡前半小时服用;缓下药宜入夜睡前服用,病情严重者,可不拘于此,应酌情给药。睡前服药2、服药剂量•一般服法:一般汤剂一日一剂,分2~3次服用,间隔4~6小时为宜,小儿酌减。•顿服:病情紧急者,可一次一煎,大量顿服•小量频服:呕吐病人和小儿患者宜少量多次服用。2、服药剂量•不拘时服:病在口腔、咽喉宜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不拘量服:对发汗、泻下、催吐等,服药剂量不必拘泥,一般以中病即止为宜。•定时服用:丸剂、散剂、膏剂等中成药,按说明。3、服药温度•(一)温服温服是指将煎好的汤药放温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温开水、酒、药汁等温热液体送服的方法。•一般汤剂均宜温服。•一些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如乳香、没药等宜温服。•注意!!1、汤剂放冷后,要温服时,应再加热至沸,放温后服用。2、不应舍去沉淀部分而只服清液。(二)热服•热服是指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或将中成药用热开水送服的方法。•寒证宜热药热服。•真热假寒证宜寒药热服,以减少病人服药格拒。•回阳补益药、发汗解表药、活血化瘀药、透疹药等宜热服。(三)冷服•冷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或将中成药用凉开水送服的方法。•热证宜寒药冷服。•真寒假热证宜热药冷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等汤剂宜冷服。•(1)助药力•(2)察病情•(3)慎饮食•服中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尤其对于实证;对于一些久病体虚或平素年老体弱者,在清淡易消化饮食前提下,适当喝些鸡汤或鱼汤,有利于体虚的康复。4、药后调护(二)外服法•1.膏药•一切外科病证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2.油膏•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的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肛门疾病等也可应用•3.箍围药•凡外疡无论初起、成脓或溃后,肿势散漫不聚,无集中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4.掺药•(1)消散药•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于一处者•(2)提脓祛腐药•溃疡初起,脓栓未落,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时候,均可使用•(3)腐蚀药与平胬药•(4)生肌收口药•(5)止血药(6)清热收涩药•5.洗剂•一般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酒齄鼻和粉刺等•6.酊剂•一般用于疮疡未溃及皮肤病•7.草药•一切外科病菌之肿疡,具有红肿热痛的阳证;创伤浅表出血;皮肤病止痒;毒蛇咬伤等均可使用(三)其他方法•1.含嗽给药法•2.阴道给药法•3.药擦浴降温法•4.中药保留灌肠法•5.中药注射给药法•6.超声雾化吸入法•7.中药离子导入疗法•8.中药穴位介入疗法第二节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一)汗法及护理•概念:解表法,是一种疏散表邪,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治法。适用证: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疹发不畅,疮疡初起兼有表证、水肿实证兼有表证。护理措施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食酸性和生冷、油腻的食物。汤药宜武火快煎热服,饮热水、热饮料等以助药力;服药后,宜卧床加盖衣被休息,促发汗。观察生命体征及出汗特点。发汗应以遍身微汗为宜,即汗出邪去为度。汗出不彻,继续用药;汗出过多,口服糖盐水或输液;大汗不止,易致伤阴耗阳,应及时报告医师,采取相应措施。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护理措施病位在表,药后无汗者可针刺大椎、曲池穴以透邪发汗。发汗要因时因人而宜,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严寒,汗之宜重;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宜峻。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化。服发汗解表药的同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类的西药,以防汗出过多而伤阴。(二)吐法及护理•概念:涌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证:病位在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实邪壅塞的病证。包括中风的痰涎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中残留毒物等。•慎用于:体虚气弱,尤其是孕妇、老人、小儿。护理措施•涌吐药一般分两次服用,如第一次已吐者,需根据医嘱,决定是否服第二次。•服药后不吐者,可用压舌板刺激咽喉部,助其呕吐。卧床病人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误入呼吸道。•吐后用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服药得吐者,叮嘱患者坐卧避免风吹,以防吐后体虚,复感外邪。护理措施•呕吐不止者,可服少许姜汁或冷粥解之。•严重呕吐者,应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呕吐物的色、量、质、有无出血等,并作好记录。•呕吐后不应立即进食,稍后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素食,忌食生冷、肥甘厚味或粘腻之品。•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据需要保留呕吐物以便化验。(三)下法与护理•概念:泻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适用证:适用于燥屎内结,宿食不化、结痰停饮、瘀血内停等证。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