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病药常见疾病--足癣足癣就是人们常说的“脚气”,是由一种或多种真菌(皮癣菌)侵入皮肤表皮层而造成的足部感染,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瘙痒难耐、皮肤脱屑。足癣还具有传染性,传染到手引起手癣,传染到指甲引起灰指甲,也可以传染给家人。灰指甲常见疾病--头皮糠疹头皮屑在医学上称为头皮糠疹,是一种由马拉色菌(真菌中的一种)引起的皮肤病。马拉色菌在头皮上的大量繁殖引起头皮角质层的过度增生,从而促使角质层细胞以白色或灰色鳞屑的形式异常脱落,这种脱落的鳞屑即为头皮屑。念珠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烟曲霉黄曲霉•抗真菌药物(antifungalagents):是指具有抑制或杀死真菌生长或繁殖的药物。•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抗生素类(antibiotic)抗真菌药: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素非多烯类:灰黄霉素–唑类(azole)抗真菌药咪唑类: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联苯苄唑三唑类: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嘧啶类(pyrimidine)抗真菌药:氟胞嘧啶–丙烯胺类(allylamine)抗真菌药:布替萘芬、特比萘芬1.抗生素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B)两性霉素B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抗菌活性,为广谱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可选择性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从而改变膜通透性,引起真菌细胞内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甘氨酸等)和电解质(特别是钾离子)外渗,导致真菌生长停止或死亡。多烯类两性霉素B临床应用静脉滴注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口服仅用于肠道真菌感染。局部应用治疗皮肤、指甲及粘膜等表浅部真菌感染。不良反应较多,常见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厌食、贫血、低血压、低血钾、低血镁、血栓性静脉炎、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制霉素(制霉菌素)抗真菌作用和机制与两性霉素B相似,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较高,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制霉素主要局部外用治疗皮肤、粘膜浅表真菌感染。口服吸收很少,仅适于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注射给药时制霉素毒性大,故不宜用做注射。局部应用时不良反应少见。多烯类灰黄霉素(grifulvin,grisactin)主要用于各种皮肤癣菌的治疗。对头癣疗效较好,指(趾)甲癣疗效较差。常见有头痛、头晕等反应,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皮疹等皮肤反应以及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反应。非多烯类2.唑类抗真菌药唑类(azoles)抗真菌药可分成咪唑类和三唑类。咪唑类包括: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和联苯苄唑等,酮康唑等可作为治疗表浅部真菌感染首选药。三唑类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等,可作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首选药。作用机制可干扰真菌细胞中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使真菌细胞膜缺损,增加膜通透性,进而抑制真菌生长或使真菌死亡。1.酮康唑(ketoconazole)酮康唑是第一个广谱口服抗真菌药,口服可有效地治疗深部、皮下及浅表真菌感染。局部用药治疗表浅部真菌感染。咪唑类咪康唑(miconazole)咪康唑为广谱抗真菌药。口服时生物利用度很低。目前临床主要局部应用治疗阴道、皮肤或指甲的真菌感染。咪唑类克霉唑(三苯甲咪唑)克霉唑为广谱抗真菌药。局部用药治疗各种浅部真菌感染。咪唑类咪唑类联苯苄唑氟康唑(fluconazole)氟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包括隐球菌属、念珠菌属和球孢子菌属等作用。是治疗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首选药,与氟胞嘧啶合用可增强疗效。口服和静脉给药均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常见恶心、腹痛、腹泻、胃肠胀气、皮疹等。因氟康唑可能导致胎儿缺陷,禁用于孕妇。三唑类新型隐球菌脑脊液涂片伊曲康唑(itraconazole)伊曲康唑抗真菌谱较酮康唑广,体内外抗真菌活性较酮康唑强5~100倍,可有效治疗深部、皮下及浅表真菌感染,已成为治疗罕见真菌如组织胞浆菌感染和芽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头痛、头昏、低血钾、高血压、水肿和皮肤瘙痒等。三唑类组织胞浆菌病3.嘧啶类抗真菌药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是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3.嘧啶类抗真菌药氟胞嘧啶主要用于隐球菌感染、念珠菌感染和着色霉菌感染,疗效不如两性霉素B。由于易透过血脑屏障,对隐球菌性脑膜炎有较好疗效,但不主张单独应用,常与两性霉素B合用。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发热、转氨酶升高、黄疸、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尿素氮升高等。用药期间注意检查血象和肝、肾功能,如有异常立即停药。孕妇禁用。4.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特比萘芬(terbinafine)可以外用或口服治疗甲癣和其他一些浅表部真菌感染。对深部曲霉菌感染、侧孢感染、假丝酵母菌感染和肺隐球酵母菌感染并非很有效,但若与唑类药物或两性霉素B合用,可获良好结果。不良反应轻微,常见胃肠道反应,较少发生肝炎和皮疹。多烯类咪唑类两性霉素B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严重深部真菌病的首选药之一肾毒性、血液系统毒性、咪康唑(达克宁)药名局部:皮肤粘膜真菌感染局部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酮康唑Po深\浅真菌感染表浅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胃肠反应、肝毒性、内分泌紊乱三唑类氟康唑不良反应临床应用ADIS患者隐球性脑膜炎首选轻度消化道反应、头痛肝功能异常特比萘芬药名体、股、手足癣病深部真菌病+两性霉素B\唑类轻度消化道反应、头痛、偶有肝损害丙烯胺类念珠菌和隐球菌病,多与两性霉素B合用肝毒性、胃肠反应、皮疹、白细胞减少氟胞嘧啶伊曲康唑罕见真菌如组织胞浆菌感染和芽生菌感染的首选嘧啶类38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或因此而破坏其结构的完整性而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39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3.影响细菌体内生命物质合成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抑制蛋白质合成40抑制细胞壁合成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类杆菌肽类抑制DNA合成喹诺酮类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多粘菌素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干扰叶酸代谢TMP磺胺类抑制30s亚基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抑制50s亚基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影响RNA合成(利福霉素类)41耐药性产生机制:1、产生灭活酶2、降低外膜通透性3、改变靶位结构4、加强主动流出系统5、改变代谢途径42抗菌药的联合应用抗菌药联合应用的目的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延迟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对混合感染或未作出细菌学诊断的患者,联合用药可扩大抗菌范围或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减少不良反应。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会产生不良后果,如药物产生拮抗作用而使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出现二重感染,耐药菌株增多等,并可能延误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因此联合用药必须掌握明确指征,权衡利弊。431.联合用药的指征:①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如急性重症感染;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如肠穿孔后腹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③长期用药已产生耐药的细菌感染,如结核病、慢性尿路感染、慢性骨髓炎等;④药物不宜渗入的特殊部位感染,如脑膜炎和骨髓炎;⑤用以减少药物毒性反应,如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合用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可减少前者的用量,从而减少毒性反应。44药物分类:Ⅰ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Ⅱ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类Ⅲ快效抑菌药: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Ⅳ慢效抑菌药:磺胺类Ⅰ+Ⅱ:协同Ⅱ+Ⅲ:相加或协同Ⅰ+Ⅲ:拮抗Ⅱ+Ⅳ:无关或相加Ⅰ+Ⅳ:无关或相加Ⅲ+Ⅳ:相加2.正确的联合用药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