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钱学森之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如何面对“钱学森之问”摘要:面对“钱学森之问”,文章提出基于培养“杰出人才”的几点思考: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快速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贡献精神,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关键词:钱学森之问;教育;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温总理的感叹,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缺乏人才长远规划的短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的考核评价和选拔机制,怎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时候直面“钱学森之问”了,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针对“钱学森之问”,作为一名大学生对我们的高等教育不能不进行思考。我个人觉得应直面“钱学森之问”,教育要重视效果,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教育现状:一、重视教育的效果体现在对“人”的培养“人”是“才”的基础,如果没有了“人”,哪能培养出“才”?孔子非常注重“人”的培养,非常注重对人的德育教育。2我想我们的高校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的“礼、仪、仁、智、信”。“礼、仪、仁、信”是做人之根本,具有这些道德规范的人才能安邦定国,社会才能安定团结。没有良好道德基础的“才”是危害社会、伤害人民的孬才,是社会的毒瘤。纵观黑社会头目、身处高官的贪官、学术腐败的“科学家”,哪个不是很有“才”,然而又有哪位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他们的“才”越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难道这不应该引起我们现代教育界的重视?二、重视教育的效果体现在合理地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时间对于教育来说是一项限制因素,任何教育的效果都会受到稀有资源——时间的制约。时间的供给丝毫没有弹性,无论对时间的需求有多大,供给决不可能增加,时间稍纵即逝,根本无法贮存,时间是最短缺的。时间也完全没有替代品,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已失去的时间。教育不能没有时间,时间是一个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怎样才能使得教育的效果最佳,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是教育界值得探讨的课题。三、重视教育的效果体现在最大化的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用学校是培养“杰出人才”的教育组织,它肩负着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杰出人才”的重任,同时还肩负着研究造福人类和社会进步的新技术新产品的重任。“术业有专攻”,学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或技术领域,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建设与研究有关的先进的实验室,聘请该专业杰出的科研人员,规划处于该技术领域前沿的科研项目,缩短科研周期,缩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科研成果只有被学校之外的其他单位采用或转化为生产力,科研才能产生效果。现在政府每年用于科学研究的拨款也不少,分散到各个高校的不同研究项目上,实际有不少是重复立项,重复开发,只不过立项单位不同罢了,开发之后是否被其他单位采用,是否能转化为生产力,技术是否领先匮于考究,这是对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学校要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本着培养“杰出人才”的目标办专业性大学,学校的一切科研、教学都应以该专业技术领先为目标。3四、重视教育的效果体现在培养“杰出人才”学生是反映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和取得的成绩反映了大学教育的效果。1.尊重教育对象“学生”,根据学生的长处和兴趣安排相应的专业学习自古至今通才的人很少,科学家牛顿虽然兴趣广泛,只有在数学和物理上有杰出贡献,也只有在他的长处上有作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校应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招收具有该专业长处的学生进行培养,这样学生学习轻松,兴趣高昂,主动积极,能够敏于思考,能更快的出成绩。学校的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可以参与到科研中,和科研人员一道进行科学实验。当然,这涉及到招生制度的问题,学校有自主招生的权利,招收适合其专业研究的具有该项长处的学生。西方国家的高等学府都是自主招生,学生可以自主择校,是一种双向型的。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学校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招收具有符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长处的学生,其必然结果是培养出一批批“杰出人才”。民国时期的大学都是自主招生,能培养出“大师”。现代的高校为什么不能?2.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同一事件,同一事实,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结论,这取决于对事实的理解和看问题的角度。学生在校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年,在这短短的几年中能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也不可能学到日后工作中所用到的全部知识。那么学校要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这就要求博学而专攻。博学,就是广泛涉猎不同学术领域,学习不同的学术领域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观察角度和分析方法,学习和借鉴其思维方法,培养灵活、实效和科学的思维模式,把先进的科学的思维模式应用于专攻的学术领域,创造卓越和成效。为什么西方国家的高中、大学开设音乐课、艺术课,而且是公共课,其根本思想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广泛兴趣,培养学生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的真谛。3.培养学生的快速学习能力科学研究需要知识作支撑,知识的获取会受到时间的制约,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掌握的知识的多寡,取决其快速学习的能力。人一生中做出成绩的大小,与其4所掌握的知识多寡成正比,知识越多,思路越开阔,提出的假设也越多,对假设的验证方法、验证手段也越多,因此也就可能做出更多的贡献,成为“杰出人才”。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快速学习的训练,比如,一本书或一门课交给学生,要求在一个礼拜内看完,然后马上进行考试,检查学习掌握了多少,题目不宜难,重点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理解能力,即快速学习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合作越来越紧密,个人的科研成果或知识只有被其他的科研人员或组织吸收才能有效,才能转化为实际意义上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就要求科研人员让外界知道自己的科研领域,有什么科研成果,怎样利用这些成果,同时也必须知道外界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也就是说,科研人员要把眼光有内部转向外部,注重外部世界。因此,就要求科研人员或知识工作者具有良好的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校是培养科研技术人员,培养“杰出人才”的“工厂”,有义务同时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为什么民国时期的高校下午不上课,要求学生学习交谊舞、跳交谊舞,难道那时的高校时间充足,我想不是,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现代的教育家、现代的高校领导思考?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科研人员不可能是通才,因为时间、能力和个人的长处决定了其不可能是通才,事实上,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出现一个通才。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一项专业技术领域,才能有所建树。然而,一项科研项目,可能所涉及的不只是一个技术领域,是几个或几十个技术领域的综合应用,这就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发挥同事的长处,发挥领导的长处,要求众多科研技术人员的精诚通力合作。这就要求高校应该也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6.培养学生的贡献精神“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这千年的古训制约了多少技术的发展,也导致了多少古代先进技术的失传。这充分体现了人的自私。高等学校在传授学生科技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要具有把自己的技术无私的传授给他人的精神,培养接班人,推动科技进步。要培养学生认识到帮助他人成功,使他人伟大的同时自己伟大的思想观念,当然,这需要从老师那里开始,老师的言行是5至关重要的,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职员工的以身作则来践行这一观念。结语面对“钱学森之问”,催人冷静深思:合乎规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到底该是怎样的?社会对教育的期望究竟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如何去甄别?教育的舆论导向该怎引导学生?学校怎样从追求招生规模转向注重教学质量、学生质量的务实教育方向上?中国教育理念与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在于,西方学校不会让学生去死背标准答案,而注重个性的发展和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西方孩子的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独立的思考永远是被鼓励的。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都会得到一句“GoodTry(尝试得好)”的赞许。一位华人女大学生,感叹其以往的“乖”孩子成长经历,使她与同班的美国同学在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比如教师布置课下读参考书然后进行课堂讨论,美国同学个个自信、口若悬河,而她在谈自己的思想、见解时却说不出多少东西来,明显弱于那些刚会走路就与大人说话“没大没小”惯了的西方青年。总之,“钱学森之问”让我们从思考中去寻找出路,从深省中寻得良策,从改革中取得创新,从突破中赢得光明。如何答好“钱学森之问”,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艰辛而曲折的路要走!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