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理论的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P222、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坚持、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P21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P4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的是它的精神实质6、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P2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14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P17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P2110、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的方法论P312、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首先体现在它有完整的世界观1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1514、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P415、科学社会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P1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识形态性表现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17、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于说明事件,更为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19、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P920、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要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P2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主要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特征是时代性、整体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5、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在于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剩余价值的发现P156、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做到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实践P2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阐明的是自然、社会、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性8、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P3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P1610、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认识的工具,完备的唯物主义学说11、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P31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的关系是不等同关系;除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外,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后人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时代发展变化和新的实际进行总结所揭示的普遍真理P313、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P1014、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显示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本领15、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时代性体现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立;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随时代发展而发展P7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头脑并在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观点说明观念的东西是物质的东西的能动反映3、“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主观唯物主义的观点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客观实在性P30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P28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7、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2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P43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个观点说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11、汉朝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1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P4713、矛盾的含义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P4314、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的表现出来p4715、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P4516、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7、事物的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18、“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其余一切都是鬼话”的说法是形而上学的观点19、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自然规律自发的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而实现P5520、实践的基本形式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P351、所有是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一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指对立统一关系;相对和绝对的关系3、人的活动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是人可以认识规律;人可以利用规律为人服务4、恩格斯说时间和空间即“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了时空的客观的;时空观念的客观时空存在的反映5、“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是唯心论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6、辩证唯物主义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主张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动作用;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的7、肯定和否定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表现在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肯定和否定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8、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改良主义,庸俗进化论,激变论9、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相互贯通的关系;相互转化的关系10、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有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的外表矛盾;矛盾的既统一又斗争;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11、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理在事先”;人的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产物12、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人们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观察事物13、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应该是满腔热情地支持;为她的成长鸣锣开道;促使其日臻完善14、人们头脑中有鬼神观念,这说明人的意识刻意歪曲的反映世界;人脑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构建出外部世界中没有的东西;外部世界存在鬼神的“客观”原型15、工人炼钢,渔民捕鱼,技术革新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3、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内的客观事物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5、辩证唯物主义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6、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7、认识之所以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实践的需要8、“学而不思则罔”是指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对本质的认识10、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1、绝对真理是指真理中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12、相对真理是指一定限度和条件下的真理1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其主要依据是它具有直接现实性1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17、认识运动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的观点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1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19、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20、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的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所有科学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的需要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从思想和感觉到物5、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这是因为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及的限制;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6、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认识世界的目的是在于改造世界7、要正确实习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是正确的;要有正确的行动方案;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8、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同谬误根本对立的正确认识;对人类有用的认识10、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双重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1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表现在它们是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它们是可以辩证转化的12、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会导致绝对主义,相对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1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真理性的认识都要靠实践来确定;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此外别无其他的标准14、人类活动的两项基本的原则是真理原则,价值原则15、认识世界和改造实践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实践,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和改造客观实践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步实际行动胜过十打纲领”这些都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17、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真理都是有价值的;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互为前提;真理的发展趋向于价值;从价值走向真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3、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4、民主集中制不属于政体的范畴5、“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指的是社会生产关系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7、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8、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9、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10、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11、“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表明了宗教是一种虚假的意识12、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政治法律思想13、上层建筑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人民群众的意愿15、种族屠杀不属于“全球问题”16、“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表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17、“民事不可缓也”这句话说明一切为了群众18、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19、社会形态更贴的必然性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20、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1、社会基本矛盾的范畴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基础2、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