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复习-论述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高等教育心理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其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可以依据观察者的参与程度、观察的组织程度、观察的系统性进行划分。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表现真实自然,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可以收集到第一手资料。其主要缺陷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到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并且观察到的资料数量有限,往往难以做出概括化的结论。在运用观察法研究高等教育心理问题时,必须做到几点:①根据研究目的,明确限定观察对象;②准确规定所要观察的主要特征;③根据观察目的,确定合理的观察方法;④借助科学手段,做好客观记录。(2)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谈话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调查法在实施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①确定调查方案。其作用是确定研究的目的。②进行调查准备。主要是将系统、具体的研究目标转为问题。③收集并分析结果。(3)测验法:采用标准化量表来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4)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通常需要搜集的资料包括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根据需要,也常对被试作智力和人格测验(心理测量法),从熟悉被试的亲友处了解情况(访谈法),或对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等进行分析(档案法)。其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体的了解,有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但它所收集的资料可能真实性不强,从而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5)教育经验总结法(6)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由研究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或反应变量。实验法不仅能揭示问题“是什么”,而且能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为什么”。应用教育实验法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必须妥善处理实验条件,才能精确地确定自变量(实验变量)的改变对因变量(反应变量)的影响。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守两项基本原则:①随机化原则。在实验设计中,对实验对象的选择和部署以及对实验程序的先后顺序应做出随机安排,使无关变量的效应受到控制,尽量避免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②局部控制的原则。在同一实验中的环境条件、仪器设备、技术措施、被试等,都应尽可能一致,力求实验条件具有同质性,以防止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干扰,减少实验误差。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在选用某种方法时最好的策略是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使得到的结果尽可能符合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2试论述西方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答:心理学从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诞生以来,出现了以下五个流派:(1)构造主义。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它认为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2)机能主义。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人。该流派代表人物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3)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第二,主张对内省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的发展道路。(4)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的德文意思是“整体”,它代表了这个学派的基本精神和宗旨。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资料至今仍是心理学的重要财富。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他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这种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病的重要原因。3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答: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趣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a)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状态,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趣。(b)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呈倒U曲线。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c)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当然,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加明显,这就是奖励和惩罚的作用。(d)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利用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妥善组织学习竞赛来激发学习动机。(e)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因此,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们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4在高校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迁移现象在学习活动中有普遍性和重要意义。在高校教学实践中,要想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要求教师首先掌握有关学习迁移的理论极其影响因素,然后充分应用迁移规律,积极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以提高教学成效。具体的方法是: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习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的连续,分步构建过程,而最终形成的心理结构也是具有一定层次关系的网络结构。因此,要从所要构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出发来确定某一单元或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把握其涵义,以发挥它对学习材料的沟通作用。2:科学精选教学教材:在确立了合理的教学目标之后,就要精选教学教材以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要把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也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因为,懂得基本原理就可以是的学科更容易理解,也就可以得到广泛的迁移。同时,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基本的事实材料,使得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的来源和有效范围。此外,要注意学科的发展趋势,使得教学内容符合科学发展水平。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根据迁移的要求,合理的编排,组织教材,使得迁移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基本的标准是要使教材:结构化:内容构成个要素有科学,逻辑的关系,体现出内在的关系。一体化:内容构成个要素防止互相割裂,又要防止互相干扰或机械重复。网络化:突出各种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的连接点与联络线。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要作好教学内容的整体顺序安排,也要精心组织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首先要把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教材的主干,并按照不断分化的原则组织下位结构知识的教学,同时,加强这些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教师要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包括必要的心智技能(阅读技能,实验技能,观察技能等)。这样,可以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5试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启示。答: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经过长达12年的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由是否受惩罚来决定,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结果而非行为动机。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自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获得奖赏。在进行道德评价时能从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进行联系,但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不注意行为的客观结果。水平二: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准则,能了解和认识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3.好孩子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社会和他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尽量按照好孩子的标准去行动,开始注意行为的动机。4.遵循权威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尊重法律权威,以法律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认为凡是维护权威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水平三:后习俗水平。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范,而且能以普通的道德原则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道德判断的标准已超出外在的法律和权威,而源于自身内部的道德命令。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个体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由大家商定而改变,认为只有公正无私的行为才是道德的。6.普通原则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基于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普遍道德原则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有自己独立的标准,而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行为完全自律。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发展有如下特征:(1)前一阶段在本质上不同于下一阶段;(2)每一阶段代表一个新的更综合的心理组织系统;(3)它们出现的顺序不变;(4)阶段的出现与年龄有关。研究表明,多数青年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并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将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提升到后习俗水平,使他们在遵守社会法律、道德和习俗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内在的道德原则,应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柯尔伯格的研究成果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至少具有以下三点启发意义:1.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并行,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水平的提高是通过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认知结构不断同化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并不断进行改组而实现的。2.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有重要制约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认识的教育。德育领域中有一句名言是晓之以理,柯尔伯格的研究对我们在德育中为什么要晓之以理和如何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