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堂讲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从父母的情绪窥见孩子的未来开实小家长课堂讲座情绪是万病之源,如果父母情绪管理不当,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很大的干扰源。为此,我把不同情绪类别的父母作以下归类,帮助大家更容易地觉察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内心所受到的伤害,同时也避免自己的情绪阻碍孩子的发展。情绪反应大致分为“消极”、“积极”两大类,这两类还有更细致的区分,如:消极情绪反应包括委屈诉苦型、冷漠疏离型、过度溺爱型、朝令夕改型、习惯否定型;属于积极情绪反应的则有人格分裂型、审判质问型、训诫讲理型、暴力体罚型、宣泄凌虐型。委屈诉苦型的爸妈,容易教出“将别人的问题往自己身上揽”的孩子!如果父母属于这种类型,孩子会经常听见父母摇头叹气地说:“还不都是为了你们,我才会过得这么辛苦、这么累,你要是再不乖、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为了你,我每天都要辛苦工作,最近不景气,这个月又被老板减薪,快付不出学费了,你还不认真一点儿,快去念书,以后……我可是要靠你的!”“我现在心情很不好,你要懂事一点儿,多帮忙做家务事、照顾弟妹,不要再来烦我……不要再增加我的烦恼了!”“你妈妈(爸爸)那么不负责任,今天又没回家……你怎么还有心情只顾打游戏,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哭泣)我们怎么会这么可怜,老天爷真的很不公平……”这类型的父母或监护人通常经历过不和谐的婚姻或丧偶。他们反而需要孩子体恤他们在人生中遇到的问题及情感上的需求,因此家中较大的男孩会成为代理父亲,女孩则会成为代理母亲。这种类型的孩子长大之后,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还重要,他们比一般孩子更懂得察言观色,善解人意,因此也特别敏感、纤细,他们习惯细心观察、照顾周遭所有人的需求,看到别人快乐,就跟着感到快乐,看到别人难过,也会跟着难过不已。他们会努力做一切事情,却只为了满足他人,为他人而存活。拥有这种心态和做法的父母,容易使孩子产生愧疚和自责的错觉,认为自己必须和父母共同承担一切,甚至还会以为家庭发生的问题是因自己而起。每当父母看到孩子如此懂事,协助承担家庭重担时,就会感到无比慰藉和安全。孩子被迫变得比别的孩子成熟、懂事,这种情形不但剥夺了孩子原本该有的童真和自主性,也压抑了孩子的潜能和创造力。孩子提早长大成为“假大人”,但他们对于生命体验不足,缺乏判断力,可能会作出不当选择并需要为此付出代价。经受挫折打击的孩子会更加认同自己的坏命运是跟父母一样,早已注定,无法改变,于是架构出消极、悲苦、丧失自由意志的宿命人生观。长期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经常考虑别人的需求和感受,过度热心付出却搞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或情感界线,经常因为可怜或同情人,将别人的问题往自己身上揽,不管自己的能力是否可及,对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视而不见,无法忠于自己。他们对揽得起、扛得动的自然会感到自己责任已尽、有所交代,心也就安了;反之,若无法达到理想预期时,便会自责不已,加深自己的身心压力。委屈诉苦型的父母总是习惯向孩子或身旁的亲人透露自己有多么不幸,是多么委屈、可怜。当孩子直接或间接听到这些带着负面情绪的语言时,心中难免抱持着同情、注意和怜悯,此刻孩子也在不自觉中悄悄地将爱的能量流向了父母,短暂地满足了当时父母匮乏空虚的心。这种现象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失衡的,偶尔因为能量缺乏,互相取暖其实是需要的,这也是人之常情,但父母若是长时间都这种状态,则会导致孩子的能量状态逐渐匮乏,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说穿了,这其实是一种长期消极、操控他人的心灵招数。父母和孩子都应该通过学习,转换、释放过去的种种创伤,让心灵的力量往正向循环发展。或聆听优美的音乐,读好书,持续地运动,接触大自然,与具有真知灼见的人交流,培养好的兴趣,加入良善的团体;或通过心灵成长、咨询、内省、静心呼吸、静坐等方式进行调节,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冷漠疏离型的爸妈,容易教出“对爱充满渴望和遗憾”的孩子!如果父母是属于这种类型,孩子会发现父母间通常只有简短的对话:“行!”“不行!”“不知道!”“没有!”“好!”“就这样!”“再说!”“是吗?”“我走了!”“我去忙了!”或面无表情地看着人,只摇头或点头。通常他们都不常陪伴在孩子身旁。这类型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在各种因素下不得已或没有时间与孩子相处,当然也可能包含离婚、单亲、新移民或丧偶等情况。他们总是在生活中显得为环境所逼、所累,在生活压力下自顾不暇,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便不自觉地采取放任态度,他们和孩子之间身体的接触和内心互动、言语沟通机会也都比一般人少。由于孩子的学习机会相对减少、不足,父母和他们无法建立良性亲子关系,容易产生内心的困惑、矛盾以及情感认知模糊的现象,往后在他们的人格特质里会产生自我怀疑和缺乏自我价值的因素。冷漠疏离型的父母与孩子对话时,用字遣词都很简短,尤其脸上总是面无表情,难得真情流露。在这类型父母的教育下,孩子通常会感到和父母比较疏离,久而久之便无法互动亲密,互相协助。他们就算难得一聚,也会因为要避免尴尬而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找不出共通的话题。出现这种情形是他们的生命经验中缺乏彼此共同经历的生活事件的缘故。孩子也不容易得到父母完整充足的情感支持、响应和真正的了解,对爱充满不确定、渴望或遗憾,长大后几乎养成了与爱疏离的习惯,我行我素,较难融入群体。有时候孩子想要主动亲近父母或亲近爱,心中那份一直存在的不确定感却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候不免还是向担心和不确定妥协,自以为自己是得不到的、没有资格或条件的,于是放弃接近爱、害怕拥有爱。其实父母给孩子自由不等于放任,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自由的限度是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扩充的,尤其需要建立在足够的爱、支持与了解之上。一旦父母能和孩子建立正向的相处之道和默契之后,他们对相处、陪伴孩子的时间就能作出最理想的切割和分配。即使时间仍显不足,用点儿心思,巧妙提升相处、陪伴时的质量,也比总是“不陪”好上许多。当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获得内心对爱的满足,父母也能同时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时间和空间,更顺利地实现人生目标。过度溺爱型的爸妈,容易教出“易逃避问题,也比较依赖他人”的孩子!如果父母是属于这种类型,孩子会经常听见父母与他们这般对话:当外出的孩子表示已经穿了足够的防寒衣物,并且感觉温暖时,父母却神情紧张地要求着:“不行!还是要多穿点儿,免得着凉!这件外套还是带着吧!”(非得要孩子把外套带着才行。)孩子和朋友在外面吃完饭回家,肚子已经很饱,不想再吃时,父母的要求是:“再吃点儿!快去!快去!这锅汤真的很有营养,我熬了大半天,帮你补一下!”(非得看着孩子喝下滋补汤不可。)孩子不经意地连打了两次喷嚏,一旁的父母紧张地说:“怎么了?是不是感冒了?(连忙找出感冒药,还把开水倒好拿过来)快点儿把药给吃了!”(非得看着孩子把药吃了不可。)每天早上起床,孩子都不理床叠被子,爸(妈)一边念叨着:“怎么搞的……房间那么乱!被子也不叠!”然后又习惯性地去帮忙打点、整理。这类型的父母经常会剥夺孩子学习独立的机会以及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他们对孩子的保护往往是出于对孩子的过度担心和关心。总是担心、害怕孩子生病、受挫、不开心、不满意,因此会事先帮孩子打理好相关的事情,或等着帮孩子收拾残局。表面上看起来,这种照顾、保护、溺爱的行为是充满爱与幸福的,但背后所传达的无形信息却是“不信任”和“不值得信任”。这种让孩子失去自主能力并逐渐依赖父母的方式,能缓解父母内心那种害怕失去的焦虑。这类型父母用爱与软硬兼施的感性诉求,对孩子加以掌控,扭曲了爱。这种教育方式向孩子持续透露着这样的信息:“孩子,你是不行的!所以我来帮你!”或“孩子,你根本不会!还是我来做好了!”让孩子成为在生活中无法独立自主、自处,只能从小事到大事都全盘交给父母来处理、决定的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会穿搭衣物,整理房间,连长大后的工作、择偶对象、理财投资……样样都要先听从父母的想法或意见。原属独立个体的孩子,几乎不自觉也无能力摆脱这种亲子关系,无辜地被这类父母牢牢掌控!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面对问题时总显得比一般人更依赖别人,胆小、退缩,缺乏临场应变力及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感,容易逃避现实和问题,抗压性极低。隔代教养或少子化家庭通常很难避免这类现象,毕竟这类孩子都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但过度保护和溺爱下导致的负面后果仍是父母不容小觑的。父母若能及早检视这个问题的根源,看见自己内心对于失去的深层恐惧,帮助自己离开这种负面循环,才能让孩子活出真正的自己,还给孩子应有的生命主导权。让孩子在正面的教养方式下获得和谐的爱与人生,这才是为人父母的圆满人生,不是吗?更何况生命是一种有来有去的自然现象,对于孩子,父母是迟早得学会放手的,既然是迟早的事,我相信智慧的父母一定会选择提早领会这些人生大事,让亲子关系升华,与孩子彼此都能心安无碍。朝令夕改型的爸妈,容易教出“易猜疑,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觉”的孩子!这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管教方式朝令夕改,心情好的时候是这样,不好的时候又是另一个样,重点是——没人知道他下一刻会怎样!想法做法总是跟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就像天上的云变幻莫测,让孩子难以捉摸父母到底是怎么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由于父母的情绪不稳定,传达的信息无法贯彻始终,欠缺一致性,孩子亦无法具体、清楚地了解父母,因此容易产生内心的困惑和错乱,以至于当他们在面对父母的教导或生活上的规范时,总显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每个人都难免会经历情绪失衡、处于低潮或充满负面情绪的状况,但这类型的父母除了自己缺乏准则,还会将不良情绪传染给不相关的孩子,导致孩子以为是自己不好或做错事才会使父母难过或生气。长期接受这种多重信息的孩子,在得不到父母对事情的合理交代和具体说明时,经常靠自己胡猜瞎猜来获得对问题的非理智解答。这种“想太多”的习性作祟,会造成孩子的焦虑与不安。因此,他们无法真正信任自己,信任别人,容易对许多单纯的事情产生猜疑,也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和感觉,为他人而活,失去自己。举个常见的例子:爸爸今天心情特别好,开心地对孩子说:“赶快把功课做完,我带你去外头逛逛。”等到孩子努力把功课赶完时,坐在计算机前的爸爸却说:“算了!还是改天吧!现在有点儿晚了,我有点儿累,不想逛了!”于是大失所望的孩子很不服气,还是坚持之前爸爸说过的话,要爸爸履行诺言,带他去外头逛逛。情绪焦虑的孩子这下子惹恼了爸爸,爸爸瞪着眼睛对孩子气呼呼地吼着:“吵什么吵?难道你听不懂吗?跟你说改天就是改天,你如果再吵、再闹,就给我试试看!”这时,纵使孩子内心感到委屈、不甘,却也不敢再对爸爸提要求了。原本是家长对孩子食言,最后却演变成孩子大吵大闹、不乖、不听话,这样的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家长完全忽略了整体事件里的因果关联。这类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在以后会将父母所说的话自动打折,对人性逐渐地感到失望。案例中的孩子也可能加深“我是一个不乖、不听话的孩子”的错误认定,很可能原本一点儿都不坏的孩子,在这样经常性的错乱误导下,真的变了一个样,然后父母再也无力管教。因为孩子把父母所说的话都当成耳边风,不再听从、信任,长期下来导致亲子关系不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父母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类问题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多么深远。在这里我想要传达的重点是,并非父母不能适时调整或改变计划,凡事都必须一诺千金,而是要学会如何清楚、明确地表达,确定孩子非常清楚你的想法,不要随便找个理由搪塞孩子,因为孩子的心可以感受得到。要尽量要求自己做到言出必行,对于自己没有把握做到的事情,绝对不要信口开河。另外,当父母情绪不佳或感到有压力时,要平心静气地向孩子说明:“孩子,不是因为你的问题或你做错、说错什么,而是爸爸(妈妈)现在的心情不太好,所以讲起话来才会那么不高兴或生气。”这样可以让孩子清楚父母怎么了,而不会把他自己的情绪和父母的都混淆了,负面的情绪也能就此打住。习惯否定型的爸妈,容易教出“不能真正肯定自己及包容他人”的孩子!如果父母是属于这种类型,孩子会经常听见父母这么说:“你看!我就知道你又会这样写,教过多少次了,还写错!真够笨的,真是没有用!唉……(叹气)”“你画的这是什么东西?像鬼画符,那么丑,一点儿都不像!真是没天分!”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