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江淮沟通段施工J005-2标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江淮沟通段施工J005-2标项目经理部二0一八年三月二十五日目录一、土基明挖.......................................................1二、土石方填筑....................................................2三、钢筋混凝土工程通病.............................................7四、喷射混凝土....................................................101一、基岩开挖1、开挖造成基础岩体破坏1.1现象开挖后岩体表面有明显裂缝,致使岩基承载能力降低。1.2主要原因1.2.1爆破开挖方法不正确。1.2.2基础岩层破碎,易风化和遇水崩解。1.2.3地下水发育,基坑排水不及时。1.3防治措施要点1.3.1基础面以上岩体应采用分台阶开挖法并预留保护层,钻孔深度与开挖台阶高度比值宜在2/3-3/4间;应采用手风钻钻水平浅孔、小药量多次爆破的方法进行保护层开挖,且保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1.5m;对接近建基面50cm的岩体,应采用破碎锤、风镐清除或人工撬挖。1.3.2易风化或遇水易崩解的泥岩、页岩基础面,应控制地表水,对极易风化和崩解的岩层应及时采用喷射混凝土,或用于上部结构强度等级相同的混凝土封闭建基面。1.3.3采用预裂与光面爆破综合技术,对于保护层开挖,宜采用沿建基面造孔,一次性光爆成型处理。2、保护层开挖不符合要求2.1现象2.1.1预留保护层厚度不足。2.1.2岩石建基面存在爆破裂隙,基础面起伏差过大。2.2主要原因2.2.1孔深控制不严,孔底不在同一平面。2.2.2未编制正确的作业指导书,或未按作业指导书作业。2.3防治措施要点2.3.1开挖作业指导书应经监理审查批准后,再实施开挖作业。2.3.2开挖作业中,施工人员应认真执行开挖作业程序;保护层分层剥离开2挖时,对孔口高程应逐一进行测量和标示,计算设计孔深,施钻和验收时严格检查,发现钻孔超深应及时纠正和回填。3、坑槽开挖断面不规整3.1现象坑槽断面不规整,几何尺寸误差较大。3.2主要原因3.2.1地址条件不良,或未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开挖方法。3.2.2施工作业不规范。3.3防治措施要点3.3.1不良地质条件下,应采用特殊处理措施,或采用与地质条件相适应的开挖方法;设计开挖边线应采用预裂爆破,减少爆破对周边围岩的震动。3.3.2认真编制坑槽开挖施工措施,采用合适的施工机械,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措施实施。3二、土基明挖1、基坑泡水1.1现象土基开挖时伴随开挖高程的下降,基坑作业面严重积水。1.2主要原因(1)有地下水的土基开挖时,未有效控制地表水,也未有效降低地下水位。(2)地下水或地表水汇聚于基坑中。1.3防治措施要点(1)建立有效的地表水控制系统,防止地表水进入基坑。(2)查明水文地质情况,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开挖高程时,开挖前应建成有效的抽、排水系统。2边坡失稳2.1现象土方基坑开挖时或开挖完成后,边坡的局部或整体发生失稳,产生了塌方或滑动。2.2主要原因(1)基坑边坡过陡,设计不合理。(2)未采取有效排水措施,导致地下水位抬高,土体力学参数降低或在渗透动水压力作用下,边坡容易产生塌方或滑坡。2.3防治措施要点(1)根据工程水文地质资料,开挖基坑四周设置井点降水和抽排水系统,地下水位线降至基坑底面高程以下时,再进行开挖。(2)基坑开挖全过程直至边坡支护后或基坑回填前,应保持井点降水和抽排水系统运行有效。(3)土质边坡的顶部不宜堆积土石,大型施工机械也不宜停留。(4)寒冷季节开挖形成的边坡,气温转暖或雨季施工时,要加强对边坡的观测,发现存在不稳定情况,应及时处理。(5)根据计算或施工经验确定合理的边坡坡比;控制边坡坡顶荷载,使其符合规范要求,以防边坡失稳。43、基坑降排水系统运行效果差3.1现象基坑降排水系统投入运行一定时期后,地下水位不再下降或下降不明显。3.2主要原因(1)设计考虑不周。(2)降排水系统运行失效,检修不及时。3.3防治措施要点(1)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做好降排水设计,现场进行降排水试验,验证或调整降排水孔孔距、排距、孔深等参数。(2)加强运行管理,及时检查维修。(3)设置备用水泵及备用电源。5三、土石方填筑1、基础面清理与基础处理1.1基础渗透或渗透破坏1.1.1现象(1)背水的堤脚或坝脚以外地面发生散浸、渗水、沼泽化。(2)堤、坝下游因基础渗透发生管涌或流土。1.1.2主要原因(1)基础面未清理或清理不彻底。(2)强透水基础未采取工程措施加以处理。(3)在堤、坝上下游较近距离取土,破坏了天然相对不透水层。1.1.3防治措施要点(1)按照施工规范要求,清理好基础面。(2)处理好强透水基础,保证渗透稳定。(3)心墙土料区、河床和岸坡的岩石基础应全部用混凝土覆盖,覆盖范围应扩大至反滤区,封闭所有的地下水出溢点;对混凝土与回填土接触面,应将其表面涂刷粘土浆后进行土料填筑;基础区内的断层破碎带应进行混凝土封闭,超过一定宽度的断层带应做混凝土塞封闭。(4)根据地质勘察成果,取土地点应远离堤、坝保护区,保证自然铺盖有足够的厚度与长度。(5)在勘察成果不能证明基础存在连续相对不透水层的条件下,应设计好堤、坝的防渗结构。2、基础沉降量超标2.1现象(1)填筑体填筑过程中或筑成以后,发生超过允许沉降幅度的不均匀沉降。(2)填筑体填筑过程中或筑成以后,发生滑动位移。2.2主要原因(1)海泥、河泥、淤泥等软弱基础未能进行有效的处理,基础承载力、摩擦系数均不满足设计要求。6(2)基础处理的填筑体施工质量差,不满足设计要求。2.3防治措施要点(1)采取工程措施处理好软弱地基。(2)通过试验认证,采取控制填土速率、分期加高的施工方法。(3)发现滑坡征兆后,及时采取工程措施,采取坡脚压透水盖重等办法,防止位移的发展。3、填筑施工工艺试验3.1防渗土料填筑试验不符合要求3.1.1现象防渗土料碾压试验成果达不到设计质量的要求。3.1.2主要原因试验土料不合格或试验方法不合适。3.1.3防治措施要点(1)开展土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确定符合防渗要求的土料。(2)击实试验的土料应具有代表性,其试验组数应保证工程需要。(3)开工前的碾压试验应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土料的不均匀性、含水量的差异等。2、堆石料填筑试验用料与施工用料不一致2.1现象堆石料填筑施工工艺试验所用的石料与施工用料不一致,其试验成果不能用于施工质量控制。2.2主要原因(1)地质勘查过程中,料源调查工作深度不够。(2)施工过程中,料场或石料来源发生变化。又未经试验和设计确认。2.3防治措施要点(1)做好料场的勘察及分析,确保试验用料与施工用料基本一致。(2)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并做补充试验;取得试验资料后,由设计或相关部门审核批准。73、土料填筑3.1土料压实指标不符合规范要求3.1.1现象(1)粘性土填筑压实指标未采用压实度,无粘性土填筑压实指标未采用相对密度。(2)单元工程压实指标合格率未达到规范要求。(3)粘性土填筑体浸润线出逸点偏高。(4)填筑体竣工后相对沉降率大,产生裂缝、位移等现象。3.1.2主要原因(1)填筑土料不合格;土料的天然含水量偏离最优含水量。(2)卸料面未均匀上升,铺料厚度不均匀,且超过允许偏差。(3)未进行击实试验、碾压试验,凭经验确定压实干密度指标。(4)施工中用的碾压机具、碾压作业参数与碾压试验不一致。(5)取样方法、取样部位、取样数量不符合规程、规范要求。3.1.3防治措施要点(1)根据设计压实指标,对土质进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并进行击实试验和现场碾压试验,确定土质的设计压实干密度作为施工的控制指标。(2)控制粘性土料的粘粒含量、含水率、土块直径;控制砾质粘土的粗粒含量、粗粒最大粒径;控制砂砾料级配、砾石含量、含泥量,达到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3)按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卸料、铺料、碾压作业。(4)根据不同土质、碾压机具及其他施工条件调整碾压遍数和施工工艺。(5)按施工质量评定规程要求,取土样及时进行质量检测,其部位应有代表性,检测方法和频次应满足规范或设计要求。4、土质防渗体施工不规范4.1现象(1)防渗体出现剪切破坏,形成弹簧土。(2)防渗体层间结合不良。(3)防渗体防渗效果未达到设计要求。84.2主要原因(1)填筑土料含水量控制不好,过于潮湿。(2)铺土厚度偏大,碾压遍数少,碾压后土层上部紧密而下部疏松。(3)碾压机具的压实强度、碾压遍数超过试验要求,造成土料过压。(4)光碾碾压后未进行全面刨毛等结合面处理措施。(5)填筑施工中质量检验不规范,无代表性。4.3防治措施要点(1)铺土前禁止在填筑面上撒入砂粒或其他杂物,禁止车辆在层面上重复碾压。(2)根据需要进行刨毛等结合面处理,刨毛深度及密度应符合设计要求。(3)控制填筑土料的含水量在最优含水量范围之内。(4)铺土厚度应均匀、平整,铺土厚度应控制在允许值的范围之内。(5)控制碾压遍数,不得过压,对经常有运输车辆通过的部位应及时变换道路、及时挖坑检查,发现剪切破坏应返工处理。(6)填筑面不应长时间暴露,如遇停工等应将已填筑面用虚土覆盖。(7)发现弹簧土、起皮、脱空等现象应及时妥善处理。(8)施工质量检测应按规范跟踪进行。5、结合部填筑5.1填筑体内或不同料区结合部裂缝5.1.1现象(1)填筑体内纵横接缝处发生裂缝。(2)不同料区结合部裂缝。(3)由于裂缝导致滑坡或渗流破坏。5.1.2主要原因(1)防渗体内留有纵向接缝。(2)填筑体内横向接缝的结合坡度较陡,高差较大。(3)不同料区填筑未均衡上升,未跨缝碾压。(4)裂缝在渗流作用下发生渗透变形,或者发生滑坡。5.1.3防治措施要点9(1)填筑体应避免纵向接缝。(2)填筑体内横向接缝的结合坡度不应陡于1:3,每15~20m高度应预留不小于15m宽的平台,水平搭接宽度不小于1.0m。(3)铺土前适当洒水。(4)不同料区结合部应每层放样铺料,严禁粗细颗粒料分离,特定情况下先铺粗料,后铺细料,细料铺设前应对粗料结合坡面进行整修,各料区同层铺料完成后应跨缝碾压,并检测各料区的压实质量。6、接触渗流破坏6.1现象(1)土质防渗体与岸坡结合部有渗透水流或渗透变形破坏。(2)土质防渗体与刚性建筑物结合部发生接触渗透破坏。6.2主要原因(1)土质防渗体与岸坡或刚性建筑物的接触面未完全按规范要求进行清理。(2)岩面、混凝土表面洒水或刷浆不符合施工规范要求。(3)结合部未采用高塑性土料填筑。(4)结合部土料填筑的铺料厚度、压实机具、碾压方法不符合施工规范要求。(5)结合部渗径不足。(6)渗流出口未采取反滤保护措施。6.3防治措施要点(1)填筑施工前,应清除岩石面上的泥土、污物及松动岩石;应清除混凝土表面的乳皮、粉尘、油渍及污迹。(2)基础区的断层、破碎带及地下水溢出的区域,可使用喷射混凝土封闭或先填筑反滤料,再填过渡料找平的方法处理。(3)边坡基础面,应对坑、陡坎、反坡等不良地形进行填补混凝土,浆砌块石等方法修整,使之达到合适的坡度。(4)在岩石及混凝土附近填筑土料,应先洒水湿润,边涂刷泥浆、边铺土、边夯实,严禁在泥浆干固后或水泥浆初凝后铺土碾压。(5)在岩石岸坡或混凝土附近宽度1.5~2.0m的范围内,应以较薄铺土厚10度进行土料填筑,并使填筑面平衡上升,应以小型机具进行压实。(6)结合部的填筑应单独取样检测。(7)延长渗径。(8)在渗流出口处设反滤保护措施。7、反滤料填筑7.1反滤料级配不好,铺设不均匀7.1.1现象7.1.1.1一种级配的反滤料中存在可以进入另一种级配反滤料中的颗粒。7.1.1.2同级配的反滤料级配不均匀,不均匀系数大于8%。7.1.1.3反滤料中含片状、针状颗粒。7.1.1.4反滤料中小于0.1mm粒径的颗粒超过5%。7.1.1.5结构层数、结构层铺筑位置和厚度不符合设计要求。7.1.2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