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鉴赏教案(清水镇中:周艳莉)2017.03一.教学目标:1.品析诗歌语言,揣摩诗歌中的词语,体会诗歌炼字炼词的妙处,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2.感知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中人、事、物、景的特点,扩写细化诗歌所描述的画面,阐明诗歌中所蕴含的道理。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主旨,明白作者情感、态度。三.教学难点:诗词的写作技法鉴赏,提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四.教学过程:(一)、激情入趣: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多数同学能背会写,甚至同学们在写作中也会引用,一些千古名句更是信手拈来。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吧!(二)、明考点.悉题型.握技巧:21.品味炼字:词性·色彩·修辞·思想感情。山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出风窈窕绿蘼芜。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问: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答:形容词“窈窕”用来形容人形体的美好,在这采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轻柔的春风带给人们美好的感觉。2.名句赏析:写景特点·修辞手法·用词的生动性·思想感情或启示。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问: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答:“浑相识”.“频啼”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3.画面描述:(1)抓准诗词中主要景物。(2)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力求语言优美,丰富画面的意境。(3)抓住诗词中的一处景物大胆想象,重点描述。柏林寺南望(唐.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问: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3加以描述。答: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同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4.主旨情感:(1)关注题目:获得是的类别,线索,内容,感情基调。(2)关注注释:获得写作背景,诗人身份,帮助理解诗句意思。(3)关注用典:感受借古讽今或言志或启示。(4)关注尾句: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东坡(宋.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释: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和躬耕的地方。荤确:大而多的山石。问: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热爱自然,乐观,恬淡豁达的思想感情。5.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借代、夸张、双关、反问、设问等。(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3)表现手法、艺术构思:写景类——想象、联想、象征、虚实结合、高地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正侧结合、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衬托突出、烘托渲染、白描手法、对比映衬、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照应、多感官(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4抒情说理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物、寓情于景、用典抒情(巧用典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答题格式:指出修辞+手法+内容分析+思想感情。成都曲(唐.张籍)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问:说说最后一句的写法技巧。答:通过设问写出了夜宿处所的难以选择,照应了上一句的“多酒家”;侧面烘托了市井的繁华;表达作者对成都太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三)、拓展练习(见题单)(四)、板书设计(请见课堂板书)(五)、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中考,让学生明确中考考点,熟悉常考题型,掌握答题技巧。2、在表达技巧这块考点,尤其表现手法艺术构思要求学生积累要点,关键学以致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