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又称之为杜工部。诗人一生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以其博大深遂的思想内容和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人简介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杜审言是著名的大诗人。这段时间,正处于开元盛世,度过了他读书和游历吴越、齐赵的快意时期,积累了知识和生活。其中,他二十四岁时曾在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能及第。于是往兖州,游东岳,去齐赵。后在洛阳与李白相遇,去梁宋又和高适同游。漫游: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结交朋友、激发诗人爱国激情这一阶段,诗作不多,仅存二、三十首,代表作有《望岳》、《登兖州城楼》、《赠李白》等。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生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处同上)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翰林张(jì)、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出处同上)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前出塞》;他看到了唐玄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写下了《丽人行》。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愤: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一丝一缕都出于女工之手,朝廷却用横暴鞭挞的方式攫夺来。然后皇帝再分赏群臣,叫他们好好地为朝廷效力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安史乱起,长安失守,杜甫身陷贼中将近半年。他冒死逃出长安,奔至凤翔,被任为左拾遗。不久贬华州司功参军。在华州任职不及一年,因关内大饥,他又于乾元二年(759)年秋离华州,去秦州。这段时期虽只有四年,但由于生活充实,佳作也最多,在形式方面,多为五言、七言古体。代表诗作有《月夜》、《春望》、《北征》、《羌村三首》、著名的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杜甫在秦州仅四个月,又去同谷,住了不到一个月,又出发去成都。入川后,主要靠友人严武等人接济。第二年,在成都西南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于是,才有了后世“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诗句。严武为剑南节度使,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工部)。严武病故,杜甫失去依靠,离开成都到了夔州。在川期间,杜甫生活比较安定,但有时仍不免衣食艰难。五十七岁他离蜀东下,本想回河南家乡,但未能如愿。他辗转在湖北湖南地区,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最后病卒于湘江上的一条小船之中,终年五十九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八阵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登高》、《蜀相》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诗的思想内容一、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和腐朽和残暴,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和卓越的胆识。二、反映了赋役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三、谴责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大团结。四、热爱生活,描写生活(自然)杜诗一向被后人称为“诗史”“图经”。“诗史”是说真实记录、反映了唐望朝由盛转衰历史的一面镜子。在各方面都得到形象的反映。“图经”是说杜诗每首每篇都可以看到脉落。一路行径非常清楚,他的诗作年代大至可以推出,原因就在于此。一、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和腐朽和残暴,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和卓越的胆识。如:《兵车行》讽刺唐的扩边战争;《丽人行》讽刺杨国忠兄妹娇奢淫逸的生活;《奉先咏怀》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把唐代隐藏的社会危机、阶级对立形象概括的反映,揭露了严俊的现实;贫富对立。表现了诗人冷静的政治头脑。这首诗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二、反映了赋役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杜甫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人,文学史上难以找到如他的诗人。代表作《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反映对守边战士无限同情,可谓体贴入微。《三吏》、《三别》是杜在战乱时期写的一组组诗,形式都是无言古诗,内容是即事名篇。高度概括战乱和不合理兵役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是杜甫现实主义的杰作。《岁晏行》反映繁重的赋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对人们的残酷压榨。“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表现诗人对人民深切的同情。《负薪行》描绘四川某地劳动妇女的苦难艰辛,年龄大而未出嫁,负担家中繁重的生活,表现诗人对妇女的同情。“夔州妇女发半华,四十无十无夫家。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三、谴责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大团结如:战乱时的《春望》是诗人感伤时事,时刻关怀苦难中的祖国。《兵车行》对非正义战争的反对和揭露。“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为大难初定的祖国狂喜的流下了眼泪。《三吏》《三别》也是爱国主义诗篇,诗中不仅歌颂广大人民忍受痛苦为国作战的精神,而且对“安史叛乱”作了严厉谴责和批判。四、热爱生活,描写生活(自然)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亲朋情谊和反映生活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大部分是漂泊西南时所写。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还有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驰斜。”“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梁启超冠之以“情圣”说杜甫诗三分之一是让人感动得流泪的作品。冯至(北大西语系教授)在《诗史浅论》中说:“杜甫的这些诗在风雨多变的忧患重重的诗,嘌反映历史本质内容,同时又描绘生活的各个方面。诗人以难能可贵的清醒、明智表现了那时期不可超越的思想。但作为封建时代的诗人思想也毕竟有局限性,诗歌中流露了功名、门阀、求仕思想。他同情人民但又反对人民起来反抗和造反。浙江人民在“安史之乱”之后起来造反,杜诗“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郭贬杜诗原因也就在此。夜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诗人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如何理解?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诗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此诗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那此诗的诗眼是什么?蜀相——杜甫蜀相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背景:这首诗是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未平,国难仍殷。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1.蜀相:东汉建安二十六年(221),刘备在蜀称帝,国号为汉(后人称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故称蜀相。2.丞相祠堂:即诸葛亮庙。是东晋时李雄所建。今名武侯祠,在四川省成都市。森森: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传说祠前的柏树是诸葛亮亲手种植。3.频烦:即频繁,屡屡、几次。天下计: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主刘备和刘禅父子两代。开济:开创基业,匡济危时。4.出师句: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伐魏,兵出五丈原(今陕西省郿县),与司马懿的军队在渭南相持百余日,病死军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一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第二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