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是一门发展至今约40年的新兴学术领域,目前在世界各地正蓬勃发展。儿童哲学作为一门学科,除了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外,也可视为一种“儿童研究”或“儿童学”。什么是“儿童研究”或“儿童学”呢?就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确切地说,是以“研究儿童身心发展、人格特质、行为表征和思想的一门有组织、有系统的学问”。如果按照研究的领域,可以粗略分为哲学的与心理的,前者包括儿童人类学与儿童哲学,后者包括儿童心理学与儿童发展。儿童哲学的缘起与三重意涵儿童哲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李普曼创始的一项以儿童为对象的哲学教育计划。也因此,李普曼教授被称为“儿童哲学之父”。儿童哲学的英文原名不是“PhilosophyofChildren”,不是“关于儿童的哲学”;而是“PhilosophyforChildren”,也就是“为”儿童设计的哲学教育计划,或者可以说是针对儿童的哲学训练。其中包括编撰一系列的思考故事、哲学小说与教师手册。李普曼将儿童哲学建立在儿童思想的研究上,也就是儿童哲学的主要内容在于“思想的思考”上,于是人们开始思索:(1)关于儿童的思想;(2)对于儿童思想改进的问题。因此,此计划的内容简言之就是:带领儿童亲身体验哲学讨论的过程,藉此改进及增益其推理能力。这影响了美国儿童哲学的基本观点与实践方向,较强调儿童的思考与推理。也因此,美国的儿童哲学具有教学技巧与方法的特点。这是儿童哲学的第一种意涵。由于哲学背景与家庭制度的差异,欧洲的儿童哲学特点与美国的儿童哲学特点有所不同。欧洲承续古希腊爱智能的哲学传统,因此,其儿童哲学的重点在于教导儿童喜爱智能。欧洲的儿童哲学,英文为“PhilosophywithChildren”,涵义为“伴随儿童的哲学”,强调“和”儿童一起做哲学。并不着重使用严谨设计的课本或教材,而是强调带领人和儿童一起做哲学,大人和小孩都可在过程中受益、有收获。在此强调的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与视野,而开展出的大人和儿童的互动。这是儿童哲学的第二种意涵。儿童哲学的第三种意涵,是“PhilosophybyChildren”,意即“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儿童的思考特质”。事实上,小朋友的想法没有成年人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与幼稚,它常是具有哲学的趣味与思辨的复杂,值得我们欣赏与品味。例如美国儿童哲学家马修斯所撰写的《哲学与幼童》一书,以生活里唾手可得的儿童谈话为例,论证儿童思考哲学问题的能力与可能性。《与小孩对谈》一书,作者在一所小学内与八位小孩一同对谈故事,他们也许不懂什么是哲学问题,但是他们的谈话和推理却充满了哲学趣味,这些对话经过作者细致的分析,使读者产生对儿童思考的好奇,这便是大人与小孩相互倾听和对话的起点。《童年哲学》一书,作者作为专业哲学的工作者,发展出他对“童年哲学”的想法,他在书中以哲学的方式阐述童年,阐述儿童的哲学潜能;他探索了孩子的思考方式,也反思了我们对孩子的想法,并试图将童年与成年间的裂缝弥补起来。以上三本书,都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也都已被翻译为十二种语言版本。台湾学者詹栋梁以为:“让儿童喜爱智能比让儿童喜爱思考与推理,范围广得多。因为喜爱智能,包括了目的与手段,而推理与思考则是手段而已。因此,美国的儿童哲学在意义上是狭义的,欧洲的儿童哲学在意义上是广义的。”反映在实践上,美国的儿童哲学较强调思考与推理,而欧洲的儿童哲学较强调分析与判断。美、欧这样的差异,笔者以为,其实并无损于他们对儿童哲学的重视与发扬。综上所述,笔者也以为,儿童哲学并非一门纯理论哲学,而更像是如政治哲学、教育哲学之应用哲学。儿童哲学的这三种意涵,其实并不冲突对立,发展中的儿童哲学应当同时关注到这三层意涵,因应不同的实务需求而可以有所侧重或取舍。也就是:第一,认识与意识到儿童的思维特性,尊重并欣赏儿童的创意与表现;第二,大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儿童一起从事哲学思考活动,愿意以儿童为核心的方式在各种具体情境中一起做哲学;第三,灵活运用并开发适当教材教法,包括如何叙事、如何说故事、如何提问、如何厘清问题、如何讨论、如何对话等之规划,引导儿童从事哲学思考活动。这样的儿童哲学,由于同时关注到三层意涵,因而会是广大而中和的儿童哲学,容许多元并进的做法,也容易与各项活动结合。儿童哲学的目的儿童哲学的目的是引导与启发儿童原有的思考潜力,藉由团体合作和借助与他人的对话来发展讨论的能力,进而培养儿童推理、判断与创造的能力,让儿童避免过度的独断,以帮助自己做自主的思考;同时在个人独立思考与经验合作的历程中,学得尊重别人的意见,并且能合理判断他人意见的价值观,相信可信任的证据,体验做哲学思考的过程。所以儿童哲学就是要教育孩子学习的态度,培养他们推理、判断、创造的思考能力,并养成随时反省、检视自我、为自己思考、寻求意义的哲思习惯。李普曼认为儿童哲学的主要目的在帮助儿童学习如何为自己思考,他在《教室里的哲学》一书中曾明确指出儿童哲学欲达成的具体目标有以下五点。——改进推理能力:当儿童开始问“为什么”时,就开始在进行哲学性的推理。哲学性的推理在于帮助儿童发现关系,练习辨别,培养儿童的洞察力。儿童哲学意在创造一个鼓励儿童推理的环境,帮助他们界定现象,辨别推理上的错误,并鼓励做更好的推理。——发展创造力:传统的教育认为要训练严密的逻辑,必须牺牲想象及创造力。儿童哲学却认为创造性的活动会促进逻辑思考,而发展逻辑的能力也会增进创造力,二者相辅相成。——增进个人及人际关系的成长:对儿童而言,与他人的讨论过程及讨论之后的反省是学习哲学思考的适当时机,讨论会使儿童觉察他人的人格特质、兴趣、价值观、信念及成见。这种敏感性的增益是讨论最有价值的副产品,有助儿童对跟他分享的他者做合理的判断,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首要条件。——发展伦理的理解力:儿童哲学强调采用伦理的探究,而非少数成年人的特定道德规则。李普曼认为让儿童使用逻辑性的推理有助其解决各项问题,包括道德层面的问题。因此要鼓励儿童去了解合理的道德判断的重要性,并要求儿童伦理的敏感性及伦理关怀的发展。——培养发现意义的能力,其中有七个方向:探索替代性:养成儿童考虑相反意见的习惯,并认为相反的意见也有可能是正确的;探索公平性:发现每个不同的角度都有正确的可能性,使得儿童产生更客观、更公正的态度;发现一致性:发现文字、言行和行为本身的一致性并发现生活经验的意义;探讨支持想法的理由的可能性:鼓励儿童向彼此的想法挑战;探索理解力:帮助儿童将所有想法联结起来,建立自己整体的主张、思考和价值体系,能够面对未来的生活;探索情境:学习掌握情境中的重要因素,并将其做正确的解读;探索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协助儿童将部分建构成全体,发现属于自己的生活哲学。由上可知,儿童哲学除了增进思考能力,训练思考技巧,还兼顾人际互动的关系,以及强调理论和生活的结合,可以说是一个协助儿童知识、技能、情意均衡发展的教学教材。儿童哲学与探究团体儿童哲学的目标之一,也可说是其教学方式的特点在于强调形成一个“哲学教室”,这个教室就是一个“探究团体”。“探究团体”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提出的观念,他认为哲学探究可以依照一定的程序,以团体对话和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以达“共同思考”之目的。皮尔士认为所谓“探究”就是:“由怀疑到相信的过程”,亦即“人类思维进而获致观念的过程”。而整个过程如下:不安→怀疑→寻求答案→形成假设→对照经验→消除怀疑→安定→再次不安→……故“探究的目的在使信念固定”。由于学习者在探究过程中扮演主体的角色,因此必须主动参与探究,主动思考,并且反省整个过程,亲自体验讨论的内容,了解议题的内涵,才能够得到儿童哲学实验计划的最大成效。换言之,即是杜威所谓的“做中学”:经由自身的实际参与,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这也是儿童哲学强调的两项目的:“为自己思考”及“寻找自己的意义”。探究团体透过对话的讨论方式,让儿童学习“聆听他人说话与表达自己意见一样重要”的观点,及培养“共同思考与共同解决问题”的责任感。这种对“群己关系”的重视,充分展现公民伦理教育的意义。儿童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除了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外,更学习如何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及尊重每个人均有公平的发言机会。这种借着“自由”、“公平”及“合理”的讨论,更能增进其沟通技巧,为日后参与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参考书目1.[美]马修斯《哲学与幼童》,三联书店,1989。2.[美]李普曼《教室里的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3.[意]费鲁奇《孩子是个哲学家》,海南出版社,2002。4.[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商务印书馆,1982。5.[日]池田大作《孩子们是〈未来的宝贝〉》,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6.[美]波兹曼《童年的消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美]杜威《天才儿童的思维训练》,京华出版社,2001。8.[英]费舍尔《教儿童学会思考》,北京师范大学,2007。9.[法]柏尼菲《儿童哲学智慧书》,接力出版社,2009。10.[法]拉贝等《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美]怀特《写给孩子们的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2.詹栋梁《儿童哲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3.潘小慧《儿童哲学的理论与实务》,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14.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