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禅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文化的特性与开放融合●文化的特性:开放性;发展性;多元性。文化不能封闭,只能开放。只有在开放中不断和其他文化融合,才能得到新的发展;只有具有多元性,才真正具有生命力。●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和融合各种文化的一生。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融合必须固守本根,不能本末倒置2、中华文化开放融合的传统—“以文会友,和而不同”●出处:《论语子路篇》中有一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含义:多元的和谐的统一,多元而不无序,和谐而不杂乱,统一而不死板。●作用: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史伯语)“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语)中国文化发展的三种模式:秦皇模式:焚书坑儒;汉武模式: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唐宗模式:和而不同,共同繁荣。中国文化发展的三个高峰:先秦子学,宋明理学,民国新学。3、中国国内不同文化的融合儒道融合:从战国末年经秦汉至魏晋,约600年,经历了三阶段:①第一阶段,以《吕氏春秋》为代表,重在整理保存资料;②第二阶段,以《淮南子》为代表,初步融合;③第三阶段,以魏晋玄学为代表,深度融合。4、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以和佛教文化的融合形成禅宗为例。一、佛教简介古印度简介:公元前3000多年,位于中亚的雅利安人南下征服了印度的土著达罗毗荼族,建立了分为4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即僧侣、武士、农牧工商者、奴隶。前三者为肤色较白的雅利安人,最后者为肤色较黑的达萨人。)的许多小国,并利用早期吠陀经典的宗教神话观念形成了婆罗门(净行)教,其有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认为4个等级由“梵天”(宇宙的本体)的不同部位变成:婆罗门是口,刹帝利是两臂,吠舍是腿,首陀罗是脚。1、创立过程:由释迦牟尼创立,其原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一切事成),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释迦族人。出生于军事贵族种姓“刹帝利”。父亲为该国国王“净饭王”(纯洁的稻米)。其母因梦白象而怀孕。生下7天后母亲去世,由姨母养大。从小开始学习“吠陀经”,并习武。17岁娶妻,生有一子。后经常思考人生,认为人生充满了苦恼,于是开始寻求摆脱的方法。29岁离家出走,向“沙门”学习修苦行,经6年,饿得骨瘦如柴,但仍未解脱,于是放弃。后在菩提树下苦思7天7夜,终于觉悟成佛。随后在鹿野苑宣讲佛法,称为“初转法轮”。从此开始四处传教说法45年。80岁时在河中沐浴后侧卧于绳床上安详离世。(附:印度佛教四圣地:兰毗尼园的阿育王石柱;菩提迦耶的大菩提塔;鹿野苑的转法轮塔;拘尸那拉城的涅槃塔。)2、基本教义:●四谛:苦、集、灭、道。苦:将人生之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盛阴(色、受、想、行、识);集:揭示出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为“三毒”:贪(物质上的无止境追求)、嗔(心理上的不平衡)、痴(不明事理的妄想)。后果导致死后“六道(天界、人间、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轮回”。灭:提出根绝人生苦恼的办法-“三学”:戒(诸恶莫作名为戒,戒律防贪)、定(自净其意名为定,也称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谓之禅定。禅定化嗔)、慧(诸善奉行名为慧,智慧解痴);“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四弘愿”:度无边众生,断无尽烦恼,学无量法门,成无上佛道。(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啖肉。八戒:加不坐高广大床、不著华鬘璎珞、不习歌舞伎乐。十戒:加过午不食、不蓄金银财宝。)道:提出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正语、正业、正命属戒;正念、正定属定,正见、正思维、正精进属慧。最重要的是正见。●缘起法:是佛教的根本思想,认为“诸法皆由因缘而起:因缘合和而生,因缘散尽而灭;因生果,●十二因缘:无名-行-识-名色-六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六识)-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名”和“行”为前世之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为现世之果,“爱”、“取”、“有”为现世之因,“生”、“老死”为来世之果。●因果报应论:人有三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业有三报(现报、生报、后报),生有三世(前世、今世、来世)。●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涅而不生,槃而不灭)●三藏:经、律、论。●三宝:佛、法、僧。佛教的根本宗旨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莫以恶小而为之,积小恶会成大凶;莫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可成大德。)3、教派:释迦创立的佛教为原始佛教,其死后分裂成部派佛教(开始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后更多),二者均被“大乘教派”统称为“小乘教派”(“乘”的含义是“承载”或“道路”);大乘佛教兴起于公元一世纪的印度南部,陆续出现《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维摩诘经》等大乘经典。后逐渐形成两大教派:中观学派(空宗)和唯识学派(有宗)。前者由龙树及其弟子提婆创立,后者由弥勒、无著、世亲等创立。4、佛教传人中国的过程:公元前2世纪由丝绸之路传人新疆。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原。(《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记: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最早的佛教信奉者为东汉明帝的异母弟楚王刘英。(《后汉书•楚王英传》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慈,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汉明帝派使求佛。东汉永平七年,明帝夜梦金人,顶有圆光,飞行殿庭。次日问大臣,太史苏由对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于是明帝遣郎中蔡愔等往求佛法。至月氏国,遇摄摩腾、竺法兰二僧,以白马载佛经,欲来中国弘法,遂同至洛阳。后建白马寺译经。前后经几百年,至隋、唐方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中国化的佛教有三个要点:1、以大乘为主体;2、以空论和中道为基础;3、以佛性为根据。形成了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教俱全的格局。中间经历过“三武一宗”的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中国的佛教派别主要有八派: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唯识宗、三论宗、密宗(均为大乘),另有俱舍宗、成实宗(为小乘)。其中天台、华严、唯实、三论重教理,称为理门派;净、禅、律、密重修形,称为行门派。唐武宗灭法后,除净土宗和禅宗外,均逐渐衰落。净土宗为一般民众信奉,禅宗主要为文人信奉。不少人禅净双修,谓之“净土禅”。称“念佛即是参禅,参禅乃生净土。”(德清)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禅宗禅宗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释迦牟尼的“拈花示众”: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向释迦牟尼献上一支金色菠萝花,请他向大众说法,但世尊(释迦)“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伽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珂伽叶。”并颂出四句偈言: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于是摩珂迦叶成为禅宗西天第一祖。此已显出禅宗的特点: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后演变成禅宗四句箴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今天讲禅宗,均指中国的禅宗,即佛教传入中国后经改造而形成的中国化的禅宗。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三期:南朝至初唐为初期;中唐至宋末为中期;元、明、清为后期。禅宗的始祖为达摩。1、始祖达摩:本为西方第二十八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为宣传佛教,乘商船至南海。梁武帝好佛,曾讲经注经,建寺度僧,大量布施,还曾四次舍身同泰寺,得知此事后派人到南海将其接到金陵。但机缘不合。武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达摩说:“并无功德。”“何以无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如何是真功德?”“净志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廓然无圣。”“对朕者谁?”“不识。”达摩便离去。到少林寺“面壁九年”,同时收弟子,开始了禅宗在中国的传播。后称其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弟子中有僧副、道育、昙林、慧可等。达摩回天竺前让弟子各言所得。僧副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达摩说:“汝得吾皮。”昙林说:“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chù)佛国,一见更不再见。”达摩说:“汝得吾肉。”道育说:“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达摩说:“汝得吾骨。”最后,慧可只向师父礼拜,依位而立,一言不发。达摩说:“汝得吾髓。”遂以四卷《楞伽经》和袈裟相传,并留下一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附:达摩禅的要义:二入、四行。二入:理入:在禅定的基础上向上一悟;行入:先做到四行: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2、二祖慧可:原名神光,博学多才,40多岁时得遇达摩,“一见悦之,奉以为师”,学禅六年,成为二祖。关于“慧可断臂求法”的故事。3、三祖僧粲:撰有《信心铭》: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去世时“立化”:一日宣讲完毕,对众曰:“人皆贵坐终,叹为奇异。余今立化,生死自由。”言罢手攀树枝,奄然气尽。4、四祖道信:七岁出家,12岁时从僧粲学法10年,21岁时得僧灿衣钵。后住庐山大林寺10年,学天台、三论。最后在湖北黄梅双峰山30多年,和弟子弘忍一起开创了“东山法门”。撰有《入道安心方便法门》,提倡农耕劳作。曾死拒唐太宗征诏。其除传弘忍外,还“旁出”一支,即由法融创立的牛头宗,其代表思想为“丧我忘情,无心为道,无情有性。”:“虚空为道本,森罗为法用。”“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印顺称其为中国禅宗的真正源头。5、五祖弘忍:父亲早逝,七岁即侍奉道信,为人甚好,悟性亦高。道信去世后,在东山建寺。门庭兴盛,有弟子千余,神秀为上首弟子。弘忍曾叹曰;“东山法门,尽在秀矣!”6、六祖慧能:是中国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开山祖师。中国禅宗的经典为《坛经》。《坛经》分十章(品):行由品般若品疑问品定慧品坐禅品忏悔品机缘品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慧能的早年:《坛经行由品》称,“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迁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习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于是便揭开了禅宗历史上著名的“神秀与慧能”的故事。●慧能初见弘忍:祖问曰:“汝何方人,所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祖,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弘忍选六祖: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众人推神秀作。●神秀左右为难:其为教授师,不作不行,作又怕作不好不得传衣法。最后于半夜在南廊壁上匿名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第二天,弘忍见后,知是神秀所作,表面上未露声色,三更唤秀入室,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令再作。神秀数日行坐不乐。●慧能作偈:复两日,慧能在碓坊闻一小童诵偈,方知此事。便即诵一偈,请人书于壁上: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人见后称奇。弘忍恐人伤害,将偈擦去。次日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会意,三鼓入室。弘忍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传衣法。并亲自送至九江驿,让其南去。●南逃途中:弘忍弟子发现衣法不见后,有数百人南追。至大庾岭,止有一人追及。此人为原四品将军陈惠明。慧能掷衣钵于石上,隐于草莽。惠明提掇不动,唤曰:“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慧能乃出,为之说法:“不思善,不思恶,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