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分类鉴赏河南平顶山市一中李英春•诗歌按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抒怀诗、边塞诗等。下面分别说明。一.送别诗•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送别诗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主题往往表达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鉴赏离别诗的方法•1、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3、积累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一)、唐人送别的意象、方式•送别方式1、折柳送别•2、唱歌送别•《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3、饮酒饯别《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离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意象“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白居易)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李白)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劳劳亭歌》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谢亭》李白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二)离别诗的情感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1、哀伤凄婉。《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①、景物:“春江渺茫”、“日暮”、“征帆”②、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1、景物:“猿啼”、“暮江”、“孤舟”。情:“客散”、“伤心”、“逐臣更远”。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2、慷慨豁达、坦陈心志《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问题: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的真诚情谊。•3、情深意长的勉励•《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朋友美好的祝愿,感情豪放激昂,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4、或情随景迁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5、或者是表达别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李煜的《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6、或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柳永的《雨霖铃》。•7、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二、写景诗•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一)读懂写景诗的方法1、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3、写景常用的表达技巧•行秋(宋)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出细浪生。•景物特征:夏日清新幽静•表现手法:以动衬静•作者情感:闲适宁静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景物特征:寂静•表达技巧:拟人•作者情感:孤独、受冷落,寄情自然春山夜月于史良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景物特征:春夜的优美宁静•表达技巧:传神的记叙、情景交融•作者感情:陶醉于山水,乐而忘归,依依不舍。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关系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描写景物常用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检测练习:(一)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答: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二)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1、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或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野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三、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1、描写的“事物”只有一个。•2、对“事物”进行了多角度或多层次的描写。•3、对事物特点采用点击式白描的手法,无须营造特定的意境。•4、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常常要作直接的评述,并通过对事物的某一特点的肯定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志。•咏物诗的特点•1、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做到“神似”。•《画菊》(南宋故臣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独立疏篱,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诗三四两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诗人以咏菊为题,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2、在描摹的事物中寄托作者的感情。《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其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3、咏物诗的表达技巧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与之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诗的三、四两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作者笔下的菊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这首诗,使人读出抒情诗人的高大形象,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须掌握几把“钥匙”:四、怀古咏史诗•(一)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熟悉当时的历史,就能明白,这里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