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男孩,他曾经可是一个人物。他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当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而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的自行车。这个男孩就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个呼风唤雨的杜小康。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可不再是这样的了。下面,让我们跟着他,去走一趟孤独之旅。导入新课1、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把握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2、学习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3、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历程,学会在成长过程中克服困难。学习目标曹文轩,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富豪榜当红上榜作家,精擅儿童文学。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小说有《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等。201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2017年,曹文轩获得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本文节选自《草房子》。作者简介一心想发大财的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用几代人积累下的财富买了一条运货的大船,用这些年赚得的一大笔钱加上从别人那里贷了一笔款,去城里买了一大船既便宜又好的货,打算回家慢慢卖出去,赚出一笔更大的钱来。但回家途中,他因过于兴奋,喝了点酒,加上扯足了风帆,在河弯处与一个拖了七八条大铁船的大拖驳相撞,结果船毁了,货没了,人也病倒了。于是爱读书的杜小康被迫辍学,想法为父亲治病。当杜雍和能下床走路时,他又萌发了让“红门”重新焕发光彩的信心。这年的春天,他又筹借了一笔钱,从鸭坊买下了500只小鸭,想靠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并且要求自己的独生子一起去遥远的芦荡一起放鸭子。本文节选的就是这一部分。背景链接轩(xuān)嬉闹(xī)凹地(āo)雍(yōnɡ)掺杂(chān)胆怯(qiè)撅断(juē)觅食(mì)给予(jǐyǔ)撩逗(liáo)戳破(chuō)逃窜(cuàn)字音字形(1)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2)厚实:丰富,富裕。(3)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4)境地: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5)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6)觅食:寻找食物。(7)嬉闹:嬉笑打闹。(8)撩逗:挑逗,招惹。(9)依托:依靠。词语释义速读全文,说说这篇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人物:少年杜小康;故事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炼,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环境:无边无际地芦苇地、鸭群、暴风雨。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开端(1):家道中落,随父放鸭。发展(2—27):撑船赶鸭,初到芦荡。高潮(28-49):芦荡遇雨,经受考验。结局(50-52):鸭子下蛋,少年长大。整体把握请用“杜小康是________________成长起来的”的形式组织语言,认识他的成长过程。杜小康是战胜了孤独成长起来的。杜小康是战胜了恶劣的环境成长起来的。杜小康是战胜了恐惧成长起来的。杜小康是在艰苦条件的锤炼中成长起来的。整体把握拿起笔来,找出体现“孤独”的词句。(1)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⑨(2)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⑩(3)已无一户人家⑫(4)惟一的炊烟⑬(5)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⑰(6)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㉘(7)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㉙(8)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㉝合作探究对于杜小康来说,“孤独”的内涵是什么呢?背井离乡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前途迷茫与无知的孤独;空旷浩渺环境的孤独。合作探究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2)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⑪(3)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㉑(4)他们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㉘(5)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㉚合作探究㉚(6)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㉝(7)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㊶(8)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㊻(9)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㊽(10)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鸭下蛋了!52合作探究杜小康心理的变化如下: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坚强。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合作探究曹文轩曾说:“生成美的途径尽管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并最容易受到效果的途径就是描写风景。”请从文中找出环境描写,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作用?(提示:从鸭群、芦苇荡、暴风雨中找)合作探究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第④段)“均匀、永恒的水声”说明此时声音比较单调,突出环境的寂静,“急促有力”说明划船赶鸭子的速度很快,衬托了父子俩对前途的茫然无助的心情。合作探究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惟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第⑮段)这几句写鸭群。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合作探究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第㊿段)以鸭子的成长象征着小康的成熟,深化了小说主题。合作探究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第㉑段)这几句写芦苇荡。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这样更能反衬人的渺小,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合作探究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第㉝段)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适应了芦荡的环境,所以,“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芦荡可以说是人物心理变化的见证。合作探究一大早……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第㊱段)可怕的暴风雨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孤独恐慌的心情,预示将要发生什么事。为下文找鸭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烘托出杜小康坚强、勇敢的性格。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这篇小说以较大的篇幅描写鸭子,以鸭群的变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长;以芦荡作为人物心理变化的见证;暴风雨成了杜小康成长的催生力量。面对芦苇荡中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文章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舞台,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到了烘托、暗示、促进、推动的作用。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气氛;②衬托人物心情;③烘托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作品主题。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第46段,杜小康为什么哭了?说说你的理解。杜小康此时的“哭”有多重含义。这“哭”里渗透着对鸭子的爱怜之情,找到鸭子的激动之情,对自己受伤而没有白费力气的欣喜之情,对自己能帮父亲找鸭的欣慰之情,同时还有为自己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要承担这种生活艰辛的委屈之情。合作探究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杜小康是一个在困境中成长,理解父母,能为家庭分忧,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越来越坚强的孩子。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主旨本文写少年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炼,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这样才会长大。作者选用“孤独之旅”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何用意?“孤独之旅”,实际是一个过程性的东西,可以认为是对杜小康放鸭生活的一个概括。“孤独”充满字里行间,渗透了杜小康放鸭的全部生活空间与心灵空间。“孤独之旅”不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的孤独寂寞之感,还指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到坚强自信的人生之旅。合作探究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独立、不依赖别人、勇敢、坚强。合作探究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第③段)神态描写及动作描写。父亲内心十分沉重,虽然不忍心,但是依然坚决地前行,面对父亲的漠视,“我”感到十分无奈和孤独。语言赏析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唯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第⑬段)单调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茫然而恐惧、寂寞而孤独、空旷而陌生的氛围,烘托出杜小康凄苦、孤单的心情,交代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语言赏析第二天,父子俩登上芦苇滩,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用镰刀割倒一大片芦苇,然后将它们扎成把。忙了整整一天,给鸭们围了一个鸭栏,也为他们自己搭了一个小窝棚。(第㉗段)动作描写,“登”“找”“割”“扎”“围”“搭”等动词连用,贴切地写出了父子俩动作的麻利,体现了他们的勤劳、能干,也说明他们在此“安家”的决心和对环境的迅速适应。语言赏析第㊱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中四个“黑”字有什么作用?连续用了四个“黑”字,突出了暴风雨到来之前天气阴沉的景象,它寓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这也与后文战胜风雨后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对比。语言赏析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第㊱段)环境描写,比喻、拟人和夸张修辞,语言生动形象,这几句话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赏析“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儿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怎样理解最后一段?动作、语言描写,句中的“蛋”既实指鸭蛋,也喻指父子俩的劳动成果。杜雍和觉得自己带儿子放鸭终于有了收获,内心的喜悦之情从言语中充分流露出来。同时也暗示了杜小康在经受了放鸭生活的艰辛与孤独的磨炼后,终于长大了。语言赏析(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这篇小说中的细节描写都渗透在对人物、景物的描写中。如第4自然段中有鸭群全景,也有每只鸭子的分镜头,还有对水声的描绘,这些细节都反衬出父子俩生活的孤寂、单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写作特色(2)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突出意境,表现人物成长变化。文中无论对赶鸭路上行船水面的描写,对空旷的芦荡的描写,还是对暴风雨的描写,都突出了“孤独”的意境,展现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们对表现人物的变化和突出文章的主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写作特色那个油麻地的少年杜小康,在经历了一场暴风雨后,变得成熟了、坚强了,长大成人了。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人生的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也会有风浪和暗礁,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