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分类分层指导方案一、实施背景(一)素质教育的改革趋势与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为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服务。”这说明,素质教育尽管强调教育平等,但追求教育平等并不意味着不管学生的差异性而只提供整齐划一的课程和教学,而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为前提的。在此情况下提出分类分层指导,是合适宜的,并且也是必要的。(二)我校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和传统教育的弊端学校自建校以来,秉承“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注重因材施教,通过举办可供选择的教育,让不同的学生共同进步。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差异都很大,如果执行相同的教学计划,完成相同的教学目标,备相同的教案,执行相同的教学进度,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教相同的内容,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但事实是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基础知识、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不可避免的差异导致了学生间各科学习水平的高低,部分学生出现严重偏科现象。必然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必然会导致学生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差异越来越大,压抑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这种状况下,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和理念都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传递——接受”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的集体性、强制性、统一性,把千差万别的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方法,统一考核要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克服对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多层次学生的差别化教学。结果是,各个层次的学生均有不满足,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又接受不了,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严重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不利于学生个体个性化的成长发展。而如果实行学生分类分层指导,则很大程度上就会解决上述问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进步。二、实施意义学科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最大可能性,将学生每个学科分为若干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从而确保了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类分层指导教学源自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应该充分尊重全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也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校为各类学生所创造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等。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层次性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师生交流必须在同层次下才能顺利进行,即交流双方必须有“共同语言”。分类分层指导教学就是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承认学生学科间存在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使处在相同“最近发展区”的学生间交流、师生双边沟通有“共同语言”,彻底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因材施教”。三、分类分层内涵对学生实行分层分类指导教学,具体可概括为“三分”,即分层教学、分层考试和分层提高。(一)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给每个层次的学生一个基础平台,然后在稍高于他们的水平上提出要求,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第一层次教学要在贯彻教学大纲,完成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侧重于夯实学生学科基础,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创新的精神;第二层次教学要在贯彻教学大纲,完成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这类平时不容易成为课堂主角的学生,焕发学习的激情,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第三层次教学要使学生通过努力,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并兼顾补缺补差,重点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科学习兴趣、养成学科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等。(二)分层考试考试作为对学生学业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起着重要的调节和导向作用。对同一张试卷,有的学生感到轻而易举,有的学生却力不从心,久而久之,有的学生感到学有余力,学习空间还没有被全部开发出来,有的学生却连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都会动摇甚至丧失。实行分层分类指导教学后,每一学段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试卷。各科本着“教(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各层次单独命题,实行分层分类考试,以“考”来检验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展情况,以考促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分层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我们允许学生成绩的差异性,但绝不允许学生成绩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没有提高。如果说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个体而言,那么分层提高就是由每个个体的提高而最终达到全体学生的提高,也是我们常说的“以全体学生为本”。我们要通过分层次教学,使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分批次地波浪式提高、螺旋式上升。四、具体措施如何搞好分层分类指导教学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和环节入手,扎实工作,认真组织,周密实施,稳妥操作。(一)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各层各类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一改过去“一刀切”、“一个模式”、“千面一孔”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学计划的大目标是使所有的学生都成才,但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决不能强制划一。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与分层分类教学是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的。因此,搞好分层分类教学的首要环节和关键是制定和修订教学计划。(二)把学生分层分类首先,老师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接受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等,再结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特点,按照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综合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分为一等、二等、三等三个层次。一等是拔尖的优等生,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有比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少数学生还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二等是成绩中等的学生,既能掌握文本内容,又可以独立完成练习,在老师的启发下有一定的解题能力。三等是学习有困难的待进学生,学习成绩差,消极学习或厌学,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掌握课本的基本内容,完成部分简单的习题。老师要掌握好学生的分层,不能让差生产生自卑心理,又要防止优生自满,要尽量保护低层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分层也是相对的和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的,要随时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要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做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鼓励学生上进,最终让三等的学生能够树立信心,取得进步。对他们不要急于求成。(三)课堂教学分化要求教师以中等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优等生和后进生学生。注意调动后进生、待进生的积极性,不要让他们感到冷落。对于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后抽时间再给优等生辅导。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层次分明。层次的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好学生在听课时不等待,待进生学生基本能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的饱,优等生吃得好。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1.课前预习和备课有层次。针对初中生的能力,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的方法,从而使他们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2.教学内容上难易分明。每个层次的教学内容都要兼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应熟悉教材前后的联系。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恰如其分地进行分层,有的适可而止,有的要加以铺垫,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3.授课时分层分类。教学过程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过程。授课时,优等生采用精讲精练、高速高效的方法,中等生,采用慢变、反复抓、及时反馈的方法,待进学生采用慢速度、拉着走、多鼓励的方法,对低层次的学生要特别关照。4.课堂提问分层次进行。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简单问题,让待进学生回答基础的问题,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要给中等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尤其是优等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课堂提问着重的去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差学生由于基础问题。所以对他们的提问多应该是以课本的基础知识为主,难度不应太大。总之,激发各层次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5.随堂练习要有分层。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随堂练习要注意体现对各层学生的适应性和挑战性,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的选择练习,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所长,有用武之地。在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四)作业布置要分层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作业是分层分类指导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业设计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要因地制宜,不在乎量,而在于质。应在紧扣教材的同时,针对各层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一,梯度不一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题型应该由易到难成为阶梯形。如选编基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等,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待进生做基础性作业,中等生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优等生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这样以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作业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由中等生学生选做部分,优等生要把选做题全做。分层布置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差学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可以减少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作业批改上要因人而异,注意分层,不能一概而论。如对学习偏差的学生,要给予表扬性、鼓励性的批语。同时教师要及时在作业中发现各个层次学生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典型性、趋向性的问题,为下次布置作业作参考。(五)备课要分层由于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只有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在依据大纲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哪些是浅层次目标,哪些是深层次目标,分层时才能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要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性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方面,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要重点考虑排除待进生的学习障碍,提高对优等生的高层次要求。(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