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主要考点1、为什么说《女神》真正开创了现代新诗的格局关键点:①思想内容:充分展示了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包括对旧事物的批判,创新精神和更新意识的歌颂,以及充满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的塑造)②艺术特点:浓烈醇厚的浪漫主义抒情特色(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概;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绚丽浓厚的色彩;外在形式上真正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2、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理论及实践成就(07年考过相关内容)关键点:①理论观点:历史悲剧和对历史题材的再创性理论观点②整体艺术风格(选材和剪裁上的独到性;重塑人物的主观性色彩;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沉郁的悲剧气氛)【《女神》】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全面展示出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白话自由体新诗集。许多人通过它强烈地感受到:原来新诗是可以这样写的。一、《女神》的思想内容:《女神》以其饱满激昂的情绪充分传达了五四时代高扬科学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集中强烈地体现了狂飙突进、焚旧铸新、无所畏惧的时代精神,整部诗集充满了对社会黑暗的深恶痛绝和势不两立,无情揭露了世间的不平、污浊与腐朽,表达了诗人向旧制度和旧世界勇敢挑战的气概。1、对旧事物的批判。在《凤凰涅磐》中,诗人借凤凰的哀歌面对“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茫茫宇宙”,发出了强烈的诅咒和质问。于是诗人化作“一条天狗”,“把月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需要指出的是,诗人对旧事物的批判并不只是针对某些个别的社会现象,而是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旧事物,是整个的旧宇宙,包括旧中国,这其中还特别包括诗人的“旧我”。虽然当时也有许多进步诗人写过向往光明的诗歌,但像这样敢于同旧世界决裂、敢于向旧世界宣战,充满着创造的信心和乐观精神、充满着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主义的诗篇却很少见到。2、充溢着热情的创造精神和更新意识。在《女神》的诸多诗篇中,诗人以无比开阔的胸怀表达了对新的理想社会的热切向往和追求。《凤凰涅磐》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诗人借火中凤凰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和诗人旧我的毁灭以及新中国和诗人新我的诞生。这种把一切投入烈火、与旧世界决裂的英雄气概,这咱毁弃自我、再造新我的痛苦和欢乐,正是五四运动中那种彻底革命、自觉革命精神的形象写照。3、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这是《女神》在思想个性方面最有特色的内涵,它表现了与宇宙万物结合的自我力量。这一点既是诗人所受泛神论思想影响的突出表现,又集中道出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鲜明要求。在《女神》中,郭沫若特别张扬神就是自然、就是宇宙万物,彻底打破古往今来的一切偶像,而把个性解放了的自我当作神和上帝来赞美。无论是火中自焚的凤凰、创造新的太阳的女神、还是熊熊燃烧的炉中煤,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都融入了作者个性解放的基本性格,而且,在这些形象中的自我身上,始终交织着诗人个人的情绪和整个民族的情感。这个自我不仅是诗人个人感怀忧伤、苦闷孤独的“小我”,也是体现着时代要求和民族解放要求的“大我”,代表着千千万万要求冲出牢笼、摆脱民族屈辱、要求不断毁灭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时代青年的形象。二、《女神》的艺术风格:与这种破旧立新、追求光明自由、创造理想的高昂精神相适应,在艺术风格上,这部诗集也表现出了浓烈醇厚的浪漫主义抒情特色。首先,《女神》显示出一种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概。整个诗集贯通着蔑视一切、荡涤一切、创造一切的磅薄力度和气势。这种气势是当时任何一位新诗人及其诗作无相比、望尘莫及的。比如《晨安》这首诗,没有缜密精细的构思,甚至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只是面向广袤的宇宙豪迈奔放地一气写下了27个“晨字!”这样的做法以前是没有人想到诗是能够这样写的,可是郭沫若这样想也这样写了,那声声“晨安”喊出了诗人肺腑的情感、喊出了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喊出了时代的回音。至于那条敢于吞下一切的“天狗”,人们通常称道的是诗人奇特的想像和夸张,而事实上,在这里更重要的不是想像本身,而是诗人敢于这样想像和夸张的魄力。其次,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绚丽浓厚的色彩也是《女神》的重要特征。其中的诗篇很少按部就班地运用看似恰如其分的比喻,也是任凭想像力的无限发挥,而且这种想像往往是大幅度的跳跃式的。像“凤凰”、“天狗”、“炉中煤”等形象不仅具有想像带来的新颖感和奇特感,更具有高度浓缩的象征主义内涵和蕴味,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而诗集中很多色彩绚丽的词语和浓墨重彩的描写,交织成一幅幅华美的锦绣,更增添了诗的浪漫主义抒情气氛。特别是《女神》中还充满了浓郁的英雄主义基调和传奇色彩,采用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作题材,如《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等,借其中的古代英雄抒发现实理想,使整部诗集情感深沉浑厚,带有悲壮、雄浑的历史感。显然,《女神》的艺术风格既吸收了西方浪漫主义豪放激越的特点,又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悠然飘逸的格调。第三、《女神》在诗歌的外在形式上真正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实践了诗人要求“绝对的自由”的艺术主张。《女神》中的诗篇完全不受诗歌外在形式的约束,有的诗长达数百行,有的诗短短三两句;有的诗铿锵咆哮,气势粗犷,有的诗则缠绵低语,情感细腻;有的采用了诗剧的形式,具有较为完整的情节,有的则任凭情绪的发泄,没有任何章法。在尝试了多种诗歌形式的基础上,《女神》创造了一种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自由体新诗形式,对现代新诗影响重大。【郭沫若的历史剧理论及创作实践】1、郭沫若关于历史剧的理论观点。郭沫若历史剧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富于创见地把历史剧和悲剧结合起来,最先提出了“历史悲剧”的概念,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不断地印证这一理论,而且还在于他确立了对历史题材的再创性理论。借古喻今是历史剧的一般做法,而郭沫若不同一般之处,是他再注重以自己创造性的人格来认识历史和反映历史,更注重自己的主观情感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命运的强烈共鸣,他不是单纯地“再现”历史,而是极力“再创”历史,借古人的骸骨吹进新的生命,借古人的皮毛说自己的话,力求以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来重新解释历史、挖掘历史事件和人物身上的现实蕴涵。2、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实践。郭沫若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历史剧创作,在整个现代文学阶段共创作了九部历史剧,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三部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三个剧本分别塑造了三个大胆叛逆的古代女性形象,突出了她们热爱自由、崇尚个性、蔑视权贵、敢于抗争,为追寻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性格和精神,爱憎分明地歌颂了妇女的觉醒和反抗,抨击旧制度和旧道德,具有鲜明浓烈的五四时代色彩。这三部剧本在艺术风格上已经初步显示了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基本特色:古为今用,借古喻今,大胆改写历史人物的命运,为现实斗争服务,使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内涵与时代精神息息相通,密切相关。后期六部历史剧是郭沫若在40年初完成的,它们是《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这六部历史剧都是在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公开制造分裂,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再次受到严重威胁时创作的,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它们有一个鲜明的基本主题,即反对侵略、反对卖国投降、反对专制暴政、反对屈从变节,颂扬爱国爱民、主张团结御侮,高张坚守气节。在艺术风格上,后期历史剧更加气势浩翰,构思新奇,充满诗情画意,在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3、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五幕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最优秀的代表,也是整个现代文学史上历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剧本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悲苦生涯,集中描写了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主义主张和以南后为代表的“绝齐降秦”的卖国主义主张之间的尖锐冲突。屈原的主张不仅没有被楚怀王被采纳,反遭楚国贵族迫害,但屈原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坚持斗争,在最黑暗的时候他高吟《雷电颂》,呼唤风雷闪电,呼唤正义和真理,向黑暗发出愤怒的诅咒,同时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屈原悲剧的典型性在于它所蕴涵的高度鲜明的现实意义,通过屈原的悲剧,作者表现了反对分裂投降、主张团结御侮、诅咒黑暗、歌颂光明这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主题。对屈原性格的赞美,实际上是唱出了整个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争取自由解放的心声;同时又是对国民党当局卖国投降罪行的无情揭露和鞭挞。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和魅力。首先,在历史剧的选材和剪裁方面,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到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郭沫若生动而准确地把历史研究和历史剧创作的根本区别概括为“实事求是”和“失事求似”。他从不机械被动地描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完全地自我投入,能动地挖掘和改造历史,并以一种整体的全局性的眼光来进行创造。他在历史剧中对王昭君、卓文君性格的根本改造,对婵娟形象的大胆虚构,特别是对屈原形象从思想个性至整个命运的重新塑造,虽然与历史原貌有所差别,但他们是郭沫若所理解和独创的,体现着作者的独特艺术个性,更具艺术真实和艺术感染力。此外,郭沫若还特别注重选取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历史题材,使读者和观众从历史当中很自然地联想到身边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如《屈原》所取的战国时代联纵抗秦的历史故事与40年代初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就极为相似。第二,在历史人物的重塑方面,郭沫若力行的原则是,“并不是想写在某些时代有什么人,而是想写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时代应该有怎样合理的发展”,这就决定了他在历史人物的塑造过程中自由发挥的空间。郭沫若突破了现代话剧以剧情发展为主要线索的基本格局,而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本,以人物命运来构造中心冲突,通过人物强烈的自我表现来揭示主题,带动全剧。在郭沫若的历史剧中,剧情的发展已经退居到了很不重要的位置,而作家自身主观感情的起伏变化和人物性格的“合理”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一切情节线索都是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塑造而设置的,而且,郭沫若总是把剧中人物放在重大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其思想性格的基本点,从不纠缠于细枝末节。因此,郭沫若历史剧中的每个人物形象性格都很鲜明,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分量很重的思想内涵。第三,郭沫若的历史剧始终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并贯穿着一种沉郁的悲剧气氛。郭沫若善于在历史剧中自然地穿插大量的民歌和抒歌诗,有的根据剧情的发展反复出现,有的则直接由主人公反复吟颂;他还善于在历史剧中大量运用富有韵味的长篇独白,而且人物的对白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充满了音乐的节奏和诗的激情,这种诗化的语言显示了郭沫若所独有的诗剧合一的特色。郭沫若的历史剧几乎都是悲剧,以壮烈惨痛的历史映现严峻悲愤的现实,是郭沫若历史剧的基本色调。主人公崇高的使命感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主人公为之奋斗的光荣事业和目标,往往都是在壮烈悲惨的失败中得到揭示和升华的。这种悲剧美的气氛是郭沫若历史剧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郭沫若的历史创作标志着中国现代悲剧艺术走向新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