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练习题及部分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二章绪论、心理的实质一、填空:1.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概括为(个性心理)和(心理过程)两大部分。2.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等动态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3.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创立的第一所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4.心理学研究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道德性原则)等。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调查法)两种。6.心理实验法包括(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两种基本形式。7.认识过程包括(感知)、(感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其核心的心理是(思维)8.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9.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个性)。10.(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11.(客观事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1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了心理的(主观能动性)。二、选择题1.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于1879年创立于(D)。A.俄国B.中国C.美国D.德国2.心理现象又被称为(A)。A.心理过程B.心理活动C.心理规律D.个性心理3.心理现象与其他物质现象一样,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在研究中必须遵循(B)。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4.(B)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标志着心理学真正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A.观察法B.实验法C.经验总结法D.调查法5.(C)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A.唯心主义心理观B.唯物主义心理观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D.灵魂论6.(B)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A.自然环境B.客观现实C.人际关系D.社会生活条件7、“谈虎色变”属于(B)A、无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三、判断题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讨和窥测别人心理究竟在想什么。(F)2.心理现象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所以,在研究它的时候必须坚持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F)3.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二者有机地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面貌,实现着心理活动。(T)14.心理现象不仅人有,动物也有。人和动物的心理都差不多。(F)5.所有唯物主义心理观都可以正确解释心理的实质。(F)6.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F)四、问答题1.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答: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这种反应即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按其反应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因为反应的是外界事物和现象,是由外界事物决定的,同时又是通过神经过程实现的,并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但是,它又是主观的,因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总是有一定个人或主体进行的,是通过主体已有的主观世界为中介,进行加工折射而产生的,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2.“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答:人的心理并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脑的一种自然属性,人的心理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类实践的产物。3.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答:主体与客体、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性内部发展的驱动力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④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⑤心理发展有不平衡性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性⑦心理发展各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性⑧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五、实例分析孟子自幼丧父,由孟母教养。传说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曾三迁其舍,从“其舍近墓”到“近居市旁”,最后“徙舍学宫之旁”,终使孟子成为儒家大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答:A、“孟母三迁”说明是遗传、环境、教育、自身的需要多我们的心理的影响B、心理学告诉我们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客观因素包括生物、环境因素。主观因素指人的需要等生物因素的作用,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基础,也限定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幅度,也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潜在因素。环境的作用是心理发展由可能变成现实,决定发展方向、速度和水平。教育的作用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主要作用,制约心理发展的过程趋势速度和程度。需要作用,新的需要与原有的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是心理发展的动力。C、这个故事说明了孟子有较好的遗传素质,环境起决定作用,自己主观努力D、作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第三章注意一、名词解释: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无意注意: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一种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一种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永久性,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的对象上。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上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二、填空题:1.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2.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选择性)和(集中性)。3.(分散)是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4.正上着课,突然一个人推门走了进来,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扭头去看他,此时产生的注意属(无意注意)。5.注意的广度体现了注意在(范围)方面的特征。6.注意的稳定性表现了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三、选择题:1.人在高度注意时,其注意指向的范围(A)。A.缩小B.增大C.没有变化D.变化不显著2.刺激物的强度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强度是指刺激物的(C)。A.相对强度B.绝对强度C.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3.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C)。A.绝对新异性B.相对新异性C.绝对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4.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B)。A.分配B.分散C.转移D.广度5.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还可以作笔记,这属于注意的(D)。A.广度B.转移C.分散D.分配6.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是维持(B)的重要因素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7.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D)。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8、“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明注意(A)A.广度B.转移C.分散D.分配9、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D)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A.广度B.转移C.分散D.分配四、判断题1.无意注意就是基本上没有注意。(F)2.通过观察人注意的外部表现,完全可以准确客观地判断其内部的注意状态。(F)3.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分散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F)4.注意的转移要受注意原来紧张度的影响。(T)5.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征有关。(T)6.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维持学生的注意无关。(F)7.注意的分配不受所从事的活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F)8.注意的稳定性就是指注意始终不变地指向和集中于注意对象的个别方面。(F)9.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转移。(F)10.由于无意注意缺少目的性,必然会导致学习上的分心,所以要努力避免它。(F)11.相对强度的刺激比绝对强度的刺激在引起无意注意的过程中具有更普遍、更重要的意义。(T)12.大家正专心地看书,突然一个人尖叫了一声,大家一下都把目光投向了他,结果造成了3注意的转移。(F)。(应该是分散而不是转移)五、问答题: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答:刺激物的强度的相对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刺激物的变化性。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答:注意对象本身的特征;了解活动的结果及意义;总体自身的状态。3.课堂教学中如何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答:明确目的和任务;激发间接兴趣;排除干扰,发展控制能力;注意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4、课堂上学生的分心应如何控制?答:超前控制;型号控制;邻近控制;提出问题;表扬和批评控制;特殊安排。第四章感觉和知觉一、名词解释: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感觉适应: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第一印象:二、填空题: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的反映。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3.根据信息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4.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和()等现象。??5.“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适应性)现象。6.“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的(时间对比性)现象。7.吃了糖后再吃水果,总是觉得很酸,这是感觉的(即时对比性)造成的。8.红、橙、黄等类似太阳和烈火的颜色,能给人以温暖之感,这种现象属于(联觉)。??9.在心理学上,人的感受性是用(感觉阈值)来衡量的。10.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恒量性)和(理解性)四种基本特性。1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二、选择:1.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歌曲,属于(B)。A.感觉B.知觉C.观察D.思维2.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成为知觉选择地对象的刺激物是(D)。A.在运动的背景上继续运动的物体B.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C.在空间上距离远,不连续的刺激物D.形状相似的一组刺激物3.人体所产生的饥饿、便意、呕吐等感觉属于(D)。A.肤觉B.平衡觉C.运动觉D.机体觉4.同样一个灰色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显得暗些,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则显得亮些,这种现象属于(B)。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觉D.知觉恒常性45.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C)。A.理解性B.整体性C.选择性D.恒常性6.单一的持续的强烈刺激使感受性(A)。A.降低B.增强C.不变D.变化不明显7.由于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作(D)。A.感觉适应B.感觉能力C.明适应D.暗适应8.感知觉反映的是(C)。A.经历过的事物B.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当前出现的事物D.今后一定会出现的事物9.感受性是指(A)。A.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B.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C.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D.感觉阈限跟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1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是指(A)错觉A.时间B、运动C、大小D、方位四、判断1.知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许多个别属性的反映。(F)2.知觉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F)3.第一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没有必要认真对待它。(F)4.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换。(T)5.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F)6.即使刺激不完备,我们仍能保持对知觉对象的完整认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理解性。(F)7.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会因知觉的距离、光亮等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F)8.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正比关系。(F)9.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F)10.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不容易被感知。(F)11.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听觉具有主导地位。(F)12.只要人体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受器是完好的,就能产生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觉。(F)13.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得到很大发展。(T)。14.弱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F)15.从阳光下进入暗室,会突然觉得什么都看不见,但过一会就好多了。这是使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T)16.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发生变化的现象。(F)17.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任何对象的知觉映象永远不变。(F)五、简答题1.感觉和知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感觉反应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应是事物的整体属性;感是一种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